上世紀九十年代初,艾瑪紐埃爾·卡萊爾開始相信基督會重生。每天他都仔細閱讀《福音書》,并且記錄自己的感受。二十年之后,作家開始審視這段時光。信仰回歸,然而又離他遠去。這是新書《王國》的第一部分。接著,他談到了保羅.呂克的生活,探究了基督社會的誕生。
最近幾年,卡萊爾已不是嚴格意義上的小說家。用他自己的話說,他是在“描述別人的生活,而非自己的生活“,順帶著提及自己的點滴。他如饑似渴地讀文獻、分析、總結(jié),引用很多別人的經(jīng)典見解。
作家巧妙地使用了兩種創(chuàng)作手法。一是借鑒歷史學(xué)家的手法,同時給自己更多自由發(fā)揮的余地,所以我們總能在書中讀到這樣的句子:“讓我來翻譯一下下面這個段落”“我覺得……”“我想是這樣的……”二是借鑒小說家的手法,但又為之增添了個人回憶錄的元素。他在兩個主題和私人生活之間自在穿梭(信仰基督教的教母,他的朋友埃爾維,以及自己經(jīng)常瀏覽黃色網(wǎng)站的故事等等)。在《王國》中,作者用淺顯、生動的語言講述了自己對信仰的理解、對基督神諭的反思,這可能會令讀者感到吃驚。他在字里行間都透露著這樣的信息:“事實上,不管您相不相信復(fù)活之說,基督的神諭都是崇高美好的?!?/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