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紅
提到巴黎,人們永遠會聯(lián)想起另一個詞“藝術(shù)”。巴黎是藝術(shù)的天堂,也是藝術(shù)家的溫床。
應(yīng)當(dāng)說當(dāng)下的巴黎應(yīng)該包括了整個20世紀直至今日,足足有100多年的漫長歷史。因為這100年是巴黎真正成為藝術(shù)巴黎的百年,出現(xiàn)了很多如雷貫耳的名字,如薩特、波伏娃、杜拉斯、特呂弗、鄧肯等。而今天他們都深埋于巴黎的地下,用他們的靈魂守望著巴黎的天空,他們的精神遺風(fēng),日復(fù)一日地影響著巴黎,構(gòu)筑著巴黎的過往,連同現(xiàn)在和未來。
作為古老巴黎的一個分身,藝術(shù)巴黎則屬于塞納河的“左岸”,這個字眼在中國人眼里是一個十分小資的符號,已成為藝術(shù)巴黎的文化標(biāo)簽。
“當(dāng)你隨便走進左岸的一家咖啡館,也許一不留神就會坐在海明威坐過的椅子上、薩特寫作過的燈下、畢加索發(fā)過呆的窗口邊”。這是左岸經(jīng)典的旅游廣告詞,如今,左岸成了旅游者們最熱衷參觀的地方,很多人都出沒在那些名人出沒的咖啡館里,坐在他們曾經(jīng)坐過的椅子上拍照留念。然而畢竟已是黃鶴西行,人去樓空,一切已如往事云煙了。但是在這些咖啡館中卻有一樣?xùn)|西流傳了下來,真實得如同夢境,那就是法國的“香頌”:《玫瑰人生》。
“香頌”來自法語“chanson”一詞,本意為歌曲,后來演繹成為法國通俗歌曲和情愛流行歌曲的泛稱,以甜美浪漫的歌詞著稱于世。記得尼采曾經(jīng)這樣形容法語:“上帝獨獨只把天使的語言留給了法國人。”可見對法語的推崇與熱愛。而中文翻譯者用“香頌”二字,不僅恰如其分,而且美妙之至,顯示出對法語精髓的領(lǐng)悟,可以說是天才之筆。
說到香頌,我們不能繞過一個重量級的人物,那就是法國最著名、最受愛戴的女歌手琵雅芙,其代表作《玫瑰人生》登上了“格萊美名人殿堂”。
認識《玫瑰人生》要追溯到20世紀90年代,法國鋼琴王子克萊德曼來中國演出,在他彈奏的那些由世界名著改編的樂曲中就有這首膾炙人口的《玫瑰人生》。那時的我并不知道它是著名的法國香頌,也不知道琵雅芙這位歌手。后來因為它總是出現(xiàn)在各式各樣大大小小的電影中,因而對這首歌曲的旋律耳熟能詳。
這首歌曲的演唱者叫做琵雅芙,她渾厚而略帶沙啞的嗓音傳達著濃烈的情感,使人過耳難忘。2002年美國導(dǎo)演斯皮爾伯格推出了他的電影《拯救大兵瑞恩》,炮聲隆隆、硝煙彌漫的決戰(zhàn)前,留聲機里響起的Tu Es Partout這首歌也是琵雅芙(Edith Piaf)所演唱的,歌名叫做《你無處不在》。以后她的歌曲Non, Je Ne Regrette Rien( 《不,我一點也不后悔》)也成為另一位美國導(dǎo)演克里斯托弗電影《盜夢空間》的重要音樂。琵雅芙的歌聲影響了整整一個多世紀,影響了幾代人。
Edith Piaf,原名Edith Giovanna Gassion,中文名:伊迪絲·琵雅芙,1915年12月19日出生于巴黎。父親是一位街頭雜耍藝人,母親是個賣唱的歌女。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期間,父親從軍,母親在街頭賣藝討生活,根本無暇照顧女兒,Edith在幼年時,只得與在諾曼底的奶奶相依為命。奶奶開了一家妓院,琵雅芙在妓院里受到了一個名叫提提那的女人的照顧,有一次琵雅芙患了眼疾,幾乎瞎掉,是奶奶和提提那的照顧,使她得以重見光明。
戰(zhàn)爭結(jié)束后,父親把她接回身邊,為了生活,十歲出頭的她在父親的雜耍劇團打雜,跟著父親的草臺班子在全法國流浪表演。可能是母親的遺傳,Piaf天生一副好嗓子,一次和父親在街頭賣藝,她用稚嫩卻如同天籟一般的歌聲唱了一首《馬賽曲》,讓路人紛紛駐足,拋灑錢幣。她父親更是驚訝不已。于是Edith開始了街頭賣唱生涯,一唱就是5年。后來她回憶這段經(jīng)歷時說:“我的少年時代,可能顯得很可怕,但卻是美好的……我哪都住過,紅燈區(qū)、比加爾……我挨過餓、受過凍,但我自由自在……”
15歲的時候,這位鄉(xiāng)下小妹子決心離開父親,獨自去巴黎闖蕩。1932年,她與同為流浪藝人的Louis Dupon同居,一年后生有一女,但這個小女孩只活了兩歲就因腦膜炎而夭折,Edith繼續(xù)在街頭賣唱。
有一天Edith與同伴一起去街頭賣唱,為了躲避警察的驅(qū)趕,她們在一條小街的拐彎處唱了起來。Edith身材瘦小,并不美麗,可她的嗓音十分獨特,一開口猶如天使附身,十分動人。她的歌聲引起了路過這里的一個衣著講究的老頭兒的注意,此人就是坐落在巴黎香榭麗舍大道(Avenue des Champs Elysées)的最優(yōu)雅的酒吧之一,le Gernys的老板路易·勒伯雷。他被這個嬌小女人的嗓音迷住,隨即邀請她去自己的酒吧演唱,勒伯雷以“小麻雀”的稱號把她推上舞臺。Piaf的身高只有1.47m,確實像一只楚楚可憐的小麻雀。然而她卻有一種獨特的氣質(zhì)和不凡的嗓音。第一次演唱會就震驚全場。le Gernys酒吧在巴黎非常出名,不乏上流社會人士和文化名人,她的歌聲從街頭的窮人和士兵來到上流社會,命運從此改變。此后她改名為Edith Piaf(小麻雀之意)。老板勒伯雷對她寵愛有加,并在1936年為她錄制了第一張唱片Les M mes de la cloche (“鄉(xiāng)下姑娘”的意思)。Piaf則親切地稱他為勒伯雷老爹。
然而好景不長,那年4月,勒伯雷老爹被人在自己的家中謀殺!Piaf因與他有密切關(guān)系而被警方傳訊……各種“娛樂媒體”便大肆渲染這段“傳奇”,失去了靠山的琵雅芙頓時陷入了困境。就在她山窮水盡之時,命運之神又一次來到她身邊,之前常常來聽她唱歌的人中間,有一個叫雷蒙·阿索的男人,他是一名詩人兼作詞人,對琵雅芙十分仰慕。他幫助她迅速擺脫了那些煩人的事情并離開了le Gernys酒吧,之后他成了琵雅芙的老師和情人。他教導(dǎo)琵雅芙正確的吐字發(fā)音,以及如何在歌唱中投入豐富的感情與肢體語言,引導(dǎo)讀書不多的琵雅芙學(xué)習(xí)閱讀,感受真正的藝術(shù),乃至后來學(xué)會了作詞,并給她請了最好的作曲家為她寫歌。在他的悉心教導(dǎo)下,琵雅芙終于脫胎換骨,從平民窟土氣、俗氣的小麻雀,蛻變成一只優(yōu)雅、耀眼的金絲雀。
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期間,琵雅芙已經(jīng)站在了巴黎最著名的紅磨坊里引吭高歌。舞臺上的她,沒有出眾的容貌和身材,神情迷茫、雙眼迷離,猩紅的嘴唇十分耀眼,但當(dāng)她一開口,整個巴黎都醉倒了。她已經(jīng)不再是那只鄉(xiāng)下的小鳥,她已成為巴黎的尤物。
“二戰(zhàn)”期間,Piaf已經(jīng)可以勇敢地以自己的方式反抗占領(lǐng)者:她不顧德國人的警告,堅持與猶太音樂家合作并演出。戰(zhàn)爭的烽火助長了她歌唱生命的熊熊火焰,她生生不息的演唱成為戰(zhàn)時法國人哀傷的力量之源。她巧妙周旋在各種勢力之間,利用自己的經(jīng)驗和成就,實現(xiàn)自己的意愿。此時的她已經(jīng)變得十分成熟,不單指其性格,也指她的藝術(shù)表現(xiàn)形式以及她與社會方方面面協(xié)調(diào)的能力。她在巴黎受到越來越多的歡迎和肯定,她的生活、她的歌唱,包括她的愛情,如今都在她的掌控當(dāng)中。
愛她的男人,改變了她的命運;她愛的男人,命運被她改變。伊夫·蒙當(dāng)這個日后成為法國“香頌”天王級的人物就是琵雅芙最成功的作品。1944年,伊夫·蒙當(dāng),這位來自馬賽的英俊歌手初到巴黎闖蕩就選擇了巴黎的“紅磨坊”,為當(dāng)時大名鼎鼎的琵雅芙做暖場歌手。當(dāng)時年近30歲的琵雅芙瘋狂地愛上了這個只有23歲的年輕人,瘦小如丑小鴨般的琵雅芙,站在高大英俊的蒙當(dāng)身邊似乎很不般配,但是此時的琵雅芙已不再是小鳥而是一只大鵬。她張開翅膀保護這個初到巴黎的鄉(xiāng)下小伙,成為他事業(yè)上的引路人。
如同當(dāng)年雷蒙·阿索教導(dǎo)她一樣,她成為伊夫·蒙當(dāng)?shù)睦蠋熀颓槿?。在他的生活、表演等各方面指?dǎo)他,把他調(diào)教成為一個翩翩紳士,并一步步把他引入巴黎的社交圈、藝術(shù)圈,使他很快與巴黎融為一體。同時她把自己的制作團隊介紹給蒙當(dāng),讓她的“御用”作曲家Henri Contet為小伙子寫出了最早的成名曲Battling Joe及Luna park,同時幫他創(chuàng)造各種演出機會。在琵雅芙的幫助下,蒙當(dāng)開始迅速躥紅,開始了他影歌的雙棲之路。1945年,他與Montand合演了電影Etoile sans lumière(《不發(fā)光的星星》),從此蒙當(dāng)一舉成名。
可能與蒙當(dāng)有類似的幼年生活經(jīng)歷,她對他既有情人的愛,也有一種近乎母愛的情感。懷著這份濃烈的感情,琵雅芙為蒙當(dāng)寫下了平生第一首歌的歌詞,那就是今天已經(jīng)成為琵雅芙代表作的《玫瑰人生》(La vie en Rose)。在歌中她深情款款地唱道:“當(dāng)他擁我入懷,對我細語呢噥,我仿佛墜入玫瑰人生中。他說著愛的蜜語,或道盡生活平常,然而一切對我卻非比尋常。他走進我的心扉、分享幸福的甜美,這所有我怎不知緣故。他為我而造,我為他而生,我們這樣將愛情的誓言來訴?!?/p>
也許是琵雅芙預(yù)見到了伊夫·蒙當(dāng)那不可限量的未來和輝煌的前景,1946年,在她和蒙當(dāng)?shù)膶]婰es trois cloches銷量發(fā)行了一百萬張之時,琵雅芙悄然地離開了他,此時的伊夫·蒙當(dāng)已經(jīng)可以憑借自己的力量穩(wěn)步發(fā)展。作為歌手的琵雅芙,選擇了在最恰當(dāng)?shù)臅r候謝幕,不可謂不睿智。
雖然琵雅芙的離去曾經(jīng)使蒙當(dāng)黯然神傷,那首《玫瑰人生》卻成為不朽。日后蒙當(dāng)?shù)氖聵I(yè)如日中天,被評論界譽為“那個時代我們星球上最著名的歌手”。
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結(jié)束后,琵雅芙開始向國際歌壇邁進。1947年,她出現(xiàn)在美國的舞臺上。這次的新大陸之行對Piaf實在是一次挑戰(zhàn),在紐約Playhouse最初的幾場演出相當(dāng)?shù)氖?。這個身材瘦小、相貌無奇的法國女人與美國人心目中香艷性感的巴黎女郎相去甚遠,再加上語言上的障礙與文化審美上的差異,她的演唱沒有得到美國觀眾的認同,美國評論界也用十分苛刻的語言批評琵雅芙的演唱。琵雅芙十分倔強,她堅信自己能用歌聲征服紐約。于是她把演出場地搬到了曼哈頓(Manhattan),用自己華麗曼妙的嗓音,表達著屬于藝術(shù)巴黎的風(fēng)情。琵雅芙的歌聲得到了好萊塢著名影星瑪琳·黛德麗的贊美,她前去看望并稱贊琵雅芙的嗓音是“巴黎的靈魂”。美國評論界也改變了對琵雅芙的偏見,開始批評美國觀眾的品位。最終琵雅芙走進了卡耐基音樂廳,用她醉人的嗓音征服了美國觀眾,邁出了她成為國際歌后的第一步,此后三年,琵雅芙在美國的演出獲得了巨大的成功。
這次美國之行,琵雅芙不僅取得了事業(yè)的成功,而且還經(jīng)歷了她一生中最刻骨銘心的愛情,她與法國著名拳手馬塞爾·塞東(Marcel Cerdan)相戀。這位拳手高大英俊,溫文爾雅,琵雅芙在紐約演唱時,他正在參加拳擊冠軍爭奪賽。他是琵雅芙的歌迷,當(dāng)他看到美國報紙對琵雅芙演唱的不公評論,感到十分不安,于是打電話給琵雅芙約她一起吃飯。當(dāng)時塞東在拳擊比賽中接連失利,也不被媒體看好。于是兩個在美國落魄的法國人聚到了一起,彼此惺惺相惜,墜入情網(wǎng)。也許是愛情的魔力,琵雅芙的演出開始獲得成功,而塞東也奪得了拳擊比賽的冠軍。這段戀情被當(dāng)時的媒體稱為“拳擊之王與香頌之后”的結(jié)合,成為1947年大大小小報紙津津樂道的話題,也是“狗仔隊”最熱心追逐的緋聞,因為塞東是有婦之夫,還有三個女兒,他們必須在人前掩藏。盡管琵雅芙知道她無法完全得到塞東,但她仍然無怨無悔地愛著塞東,稱他為“我的摯愛”。她和Marguerite Monnot合作為有情人寫下了另一首著名的香頌:《愛之頌歌》(Lhymne à lamour)。
然而這段“曠世情緣”最后卻以悲劇告終:1949年,琵雅芙重返美國,她非常想念自己的愛人,于是她打電話請求塞東無論如何要盡快來到自己身邊。那一夜她輾轉(zhuǎn)難眠,夢中塞東匆匆忙忙走進了她的臥室,將她擁入懷中,熱烈激吻,無盡纏綿……然而夢醒時分,卻接到了塞東的噩耗,他搭乘了一班永遠不會落地的飛機……塞東遇到了空難,年輕英俊的他永遠地留在了蔚藍的天空。
塞東的死訊,讓琵雅芙悲痛欲絕,不能自已。但是她并沒有放棄當(dāng)晚的演唱會,她要用歌聲為愛人送行:“藍天可能坍塌,大地可能淪陷,但如果你愛我,這都與我無關(guān),我蔑視塵世上天,任愛情淹沒我的晨光,任身體在你懷中驚顫,這一切我都不在乎,因為你愛我——我的愛戀……”這首《愛之頌歌》成為琵雅芙的另一首傳世佳作,但她失去一生摯愛的心再也無法復(fù)原。
塞東死后,琵雅芙陷入巨大的悲痛之中,她常常夜不能寐,輾轉(zhuǎn)難眠,于是她開始用毒品和酒精麻醉自己,這期間她出了幾次嚴重的車禍,死里逃生。幾年后,出現(xiàn)在人們視線中的是一個備受摧殘的琵雅芙:她彎腰駝背,雙手發(fā)抖,行走困難。她的愛情仿佛受到了詛咒,她愛的男人總是從她身邊離去,經(jīng)歷了一段短暫的婚姻,也以失敗而告終。然而上帝并沒有拋棄這個瘦小而倔強的女人,琵雅芙的歌唱事業(yè)此時卻達到了巔峰。她在世界各地巡回演出,受到歌迷的熱烈歡迎,她成為一名真正的國際巨星。她雖然被病痛纏身,肩背佝僂,但是只要一出現(xiàn)在舞臺上,立刻光芒四射,傾倒眾生,所有的病痛仿佛消失得無影無蹤。她多次在舞臺上暈倒,被抬到后臺急救,然而她一睜眼,就要重返舞臺,有人阻止她,她就大發(fā)雷霆:“不要阻止我唱歌,這是我現(xiàn)在唯一擁有的……”她在用生命書寫和歌唱。
1960年,琵雅芙在奧林匹亞音樂廳(所有歌手的圣地)宏大的舞臺上演唱了自己譜寫的新歌《不,我不惋惜》(Non je ne regretted rien):“不,我不惋惜……我什么都不惋惜……幸福還是受難,一切都不足惜。不,所有的一切,我無怨無悔,無論人們對我好壞,我都無所謂。我不在乎曾經(jīng)的過去,我要從新上路……”這首歌被她自己稱之為遺言,也是她的人生態(tài)度的表達,琵雅芙用這首歌激勵著她自己。
1962年9月,琵雅芙登上了巴黎艾菲爾鐵塔,演唱了《最長的一天》,成為極少數(shù)登上這座巴黎象征之塔的歌手。她光輝無比,受到了巴黎萬眾歌迷的敬仰與愛戴。評論界認為她就像艾菲爾鐵塔和凱旋門一樣,已經(jīng)成為法國藝術(shù)文化的標(biāo)志之一。同年10月,琵雅芙再婚,對方是小她20歲的希臘歌手藍布卡斯,她叫他薩拉伯(希臘語“我愛你”的意思),是一個理發(fā)師的兒子,年輕、帥氣、無名、無錢,讓人想起了伊夫·蒙當(dāng)。他是琵雅芙一生中最后一個男人,陪她走到了生命的終點。兩人一起推出了她最后一首名曲《愛情有何用?》,算是對她一生中經(jīng)歷的男人與愛情做了一個了斷。1963年10月,47歲的琵雅芙因患肝癌,在法國南部小鎮(zhèn)格拉斯去世,小云雀終于停止了歌唱,她飛走了……
隨后琵雅芙的葬禮在巴黎舉行,數(shù)萬名歌迷步行跟隨至拉雪茲公墓(Père Lachaise),為她送行,音像店里她的唱片被歌迷搶空。直至今日,她的墓前依然每天被崇拜者的鮮花綴滿,她的許多歌曲已經(jīng)深深融于法國人的生活。
1996年,一場名為Piaf je taime的演唱會在巴黎舉行。1997年,Charles Aznavour利用當(dāng)代科技,制作了他與已逝去的琵雅芙聲音的經(jīng)典合成Plus bleu que tes yeux,掀起了一股翻唱她的名曲的浪潮。事實上,自琵雅芙離開我們之后,無數(shù)的國際巨星翻唱過她的作品,比如伊蓮佩姬、小野麗莎等。后來在馮小剛的作品《天下無賊》中我再一次聽到了那首膾炙人口的《玫瑰人生》(小野麗莎版)。
2003年,法國政府為紀念琵雅芙逝世40周年,特把她出生地的Tenon(de lhospital Tenon)醫(yī)院不遠處的一處小廣場命名為伊迪絲·琵雅芙廣場,10月11日,在琵雅芙逝世40周年紀念日,巴黎市長為她的一尊雕像舉行了揭幕式,雕像的位置,就坐落在伊迪絲·琵雅芙廣場。
伊迪絲·琵雅芙的人生就如她最知名的歌曲《玫瑰人生》一樣,她曾經(jīng)活得像玫瑰一樣絢麗,但也免不了無聲的凋零。2007年,法國拍攝了一部完整紀錄她傳奇一生的音樂傳記電影《玫瑰人生》。
《玫瑰人生》的制作團隊非常強大,制作費用也創(chuàng)新高,被國際影壇視為繼《羅丹的情人》《天使愛美麗》之后最重要的一部法國作品。由法國導(dǎo)演奧利維埃?達昂執(zhí)導(dǎo),由馬麗昂·歌迪亞飾演這位命運多舛的女歌手。在影片《玫瑰人生》中你偶爾會聽到歌迪亞的歌聲,但是,大部分歌曲仍是琵雅芙的唱片演繹,或者由吉爾·艾格洛特(因為她們的聲音極為相似)演唱。當(dāng)馬麗昂·歌迪亞知道要扮演伊迪絲·琵雅芙時,她既興奮又惶恐,并且笑著說:“認識琵雅芙的人都還活著,她是一個如此傳奇的人物,我絕對不能搞砸。他們不會允許我搞砸一切,所以我必須要有好的表現(xiàn)。”事實證明,她的演出是令人激賞的,尤其是她扮演伊迪絲·琵雅芙的神似度是百分之百。
為了配合伊迪絲·琵雅芙的浪漫情懷 ,《玫瑰人生》定于2007年的2月14日情人節(jié)在全法國共800個影院盛大上映,創(chuàng)下法國文藝片聯(lián)映影院最多的影片記錄。由此可見法國本土對此片之重視。隨后這部電影在多個大電影節(jié)上大熱,并獲得第80屆奧斯卡金像獎、奧斯卡最佳女主角等多項大獎。
當(dāng)我看完這部傳記電影之后,對琵雅芙產(chǎn)生了濃厚的興趣,對《玫瑰人生》這首歌曲有了極不一樣的感受。寫作這些文字時,我沖泡好一杯咖啡,坐在我心儀的小書桌前,伴隨著琵雅芙的歌聲走進了她的“玫瑰人生”……
她的音樂,唱盡了法國半個世紀的愛情與生活、歡樂與憂傷,在她的歌聲里,你可以盡情享受那個時代的巴黎,那個時代的法國,以及那時代的如煙歲月。琵雅芙讓我沉浸在對巴黎的無盡想象與無限迷戀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