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永貴
2013年10月5日,蘇富比亞洲四十周年拍賣晚會上,曾梵志的油畫《最后的晚餐》,以1.8044億港元(折合人民幣1.42億元)的價格成交,再次刷新了他的個人紀錄。中國當代藝術家的作品,以如此高的市場價格成交,在國際上尚屬首次。
在拍賣成交后短短十天時間內,新聞報道中到處是記者探尋的目光,處處伴隨著好奇與質疑。在曾梵志個人的歷史上,2013年書寫了幾個關鍵詞:香港、蘇富比、秋拍、1億8000萬。究竟是什么原因,讓曾梵志的《最后的晚餐》,在瞬間竟然如此火爆?
為了搞清楚曾梵志究竟是個什么樣的畫家,連日來筆者翻閱了大量資料,看了他許多的油畫圖片,對其創(chuàng)作終于理出了一條脈絡。曾梵志首先是一個現代派畫家,偶爾也運用后現代手法進行創(chuàng)作,此次天價拍出的《最后的晚餐》,就屬于后現代的表現手法。
藝術品的天價,與藝術家無關。藝術品拍賣的二級市場,是收藏家與資本角逐的戰(zhàn)場。在這場世紀之巔的紫禁城對決中,藝術家只是一只“下蛋的雞”,資本市場利用他下的這個“蛋”,導演了一場奢華的收藏盛宴。
行文至此,我想起2005年的一部電影《無極》,當初看過之后,現在腦子里卻沒有半點兒蹤影,印象極深的倒是一位網友制作的滑稽、無厘頭的惡搞短片——《一個饅頭引發(fā)的血案》。
那位網絡制作者,瞬間成為網友熱捧的對象,接著又成為新聞追逐的主角。這部網絡短片是一部用后現代手法,以戲仿的方式創(chuàng)作的影視評論。作者高超的影片剪輯技巧,立意新穎的評論主題,一時間點擊率在各大網站居高不下。
這邊,網民狂熱地議論,那邊,大導演陳凱歌坐不住了。陳凱歌聲稱要動用法律武器,誓死捍衛(wèi)自己作品的完整權。而評論者被金錢權勢所嚇倒,立刻向大導演賠禮道歉。對于這一事件,在筆者看來完全沒有必要道歉,這只是正常的影視評論而已,即使訴訟,對方也未必占得便宜。對于這場“饅頭”的公案,雙方最后以草草收兵了事。
術業(yè)有專攻,即使大導演斯皮爾伯格,也只不過是給資本打工的包工頭。而陳凱歌的長項是娛樂大眾,他顯然對后現代文學評論是陌生的。不然,也不會揚言動用法律武器,即使是小學生寫觀后感,不也要抄襲故事情節(jié)么?
所謂的影視評論“侵權”,純粹是無稽之談。評論曾梵志的油畫,插入當年的一段公案,是想向讀者解釋,什么是后現代的創(chuàng)作模式。此次,曾梵志被拍賣的油畫《最后的晚餐》,就是以同樣的手段創(chuàng)作的一幅大型油畫。
在寫關于曾梵志的文章之前,筆者采訪了一位職業(yè)畫家——南方某高校壁畫碩士生導師。我問:“你對曾梵志的《最后的晚餐》怎么看?”他說:“他把達·芬奇的畫作改成這樣,就是達·芬奇看完也要哭了。
曾梵志《最后的晚餐》的創(chuàng)意,來自于達·芬奇的《最后的晚餐》。
列奧納多·達·芬奇(1452-1519年),意大利文藝復興畫家,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的一個博學者。除了是畫家,他還是雕刻家、建筑師、音樂家、數學家、發(fā)明家、醫(yī)學家、地理學家、生物學家和作家等。他的天賦比同時代的人都高,是文藝復興人文主義的代表人物,也是文藝復興時期典型的藝術家,是歷史上最著名的畫家之一,與米開朗基羅和拉斐爾并稱“文藝復興三杰”。
達·芬奇《最后的晚餐》,是一幅大型的宗教壁畫,表現的是基督耶穌被捕前,和門徒們最后晚宴訣別的場面,這幅畫至今保留在米蘭圣瑪利亞德爾格契修道院里。達·芬奇的構圖巧妙、獨具匠心,畫面上的廳堂與飯廳建筑結構緊密聯(lián)結在一起。
壁畫在人物的布局上,一反圍坐飯桌的方式,把耶穌安排在畫面中央。當基督耶穌宣布,在他的門徒中,有人已經出賣了他的時候,門徒們表現出的不同的動作與表情。達·芬奇的人物心理把握得十分精準:驚恐、憤怒、懷疑、剖白和慌張等。
達·芬奇《最后的晚餐》,堪稱人類文化史上的經典,幾百年來,通過各種印刷品的傳播,早已深印在人們的腦海之中。就這樣一幅人類經典之作,遭到了中國畫家曾梵志的篡改。在同為壁畫家的眼中,達·芬奇要是看到他泣血之結晶,遭到后人如此的篡改,看完他肯定會哭了。
曾梵志《最后的晚餐》創(chuàng)作于2001年,畫作長達4米,高2.2米,是他“面具系列”中尺幅最大的單幅畫作,也屬“面具系列”最成熟的作品。此畫由比利時尤倫斯男爵夫婦收藏至今,直到此次香港蘇富比秋拍再次引起世人的關注。
曾梵志《最后的晚餐》和網絡短片《一個饅頭引發(fā)的血案》,在創(chuàng)作方式上有異曲同工之妙。他同樣以“惡搞”的方式,戲仿了達·芬奇名作《最后的晚餐》。以“惡搞”的方式戲仿經典名作,曾梵志絕對不是第一個,也絕對不是最后一個。
20世紀西班牙超現實主義畫家達利,也曾“惡搞”過達·芬奇的《蒙娜麗莎》,他給迷人的少婦蒙娜麗莎,硬是活生生地安上了兩撇小胡子。更有甚者,曾經在某個口腔醫(yī)院的廣告上,蒙娜麗莎的門牙被搞得鮮血淋漓。
按照傳統(tǒng)的著作權法律,藝術家享有作品的著作權、署名權、出版權,以及作品的完整權。由于繪畫作品的特殊性,其他畫家“惡搞”著名的繪畫,并不是在原作上破壞,而是在復制的原作形式上,進行某些內容的篡改,并不構成對原畫作的侵權。更何況遭受篡改的名作,一般都屬于人類共有財產,作者或者早已逝去,“惡搞者”并不存在侵權的問題。
曾梵志“惡搞”名作《最后的晚餐》,初始創(chuàng)意并不是來自于他本人。那是曾梵志在學生時代,學校食堂的一次文藝晚會中,所有的燈光被關閉之后,當再次亮起的時候,舞臺上出現了一幕:一排學生的課桌后面,十幾個學生形成了達·芬奇《最后的晚餐》的場景。
在這次演出當中,十幾個學生的表演,是一次戲仿的行為藝術。正是因為這次上世紀80年代的校園行為藝術,給曾梵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這一素材后來經過發(fā)酵,才成為曾梵志“面具系列”中最著名的一幅畫作。
達·芬奇的畫作,表現的是宗教題材的背叛,而曾梵志的畫作,表現的是一個時代中國文化發(fā)展的軌跡。畫家在作品中,把經典的宗教人物,全部換成了戴著紅領巾的少先隊員,在桌子前吃著西瓜。
在作品的主題上,曾梵志同樣表現了背叛的主題。紅領巾代表著共產主義的理想,原作中的猶大在曾梵志的筆下,則換成了打著金色領帶的人物。曾梵志曾經表示:“金色領帶代表金錢,代表西方資本主義。打領帶是八十年代才開始在中國普及的?!贝┪餮b、打領帶,無疑是中國社會變革的一個信號,而墻壁上的中國書法,和桌上刺眼的紅色西瓜則代表中國?!蹲詈蟮耐聿汀芬曰趾甑臍鈩?,表現了中國在上世紀90年代經濟改革時期的社會變革,是當代中國藝術中極具代表性的一件作品。
在創(chuàng)作手法上,這幅畫融合現代派,以及后現代繪畫的技法。金色的領帶、紅色的西瓜、傳統(tǒng)的書法,這些具有符號性意義的物品,在畫面中無疑具有象征意義。中國文化的歷史,本身就是一部象征性的文化史,陰陽八卦、梅蘭竹菊、山水鞍馬等,這些文化符號背后,都有著特殊的文化意義,而戲仿則成為這幅畫后現代主義的特殊表現方式。
隱喻與象征,是現代派藝術常用的手法。然而,在曾梵志的筆下,還有大量的暗示、夸張、變形等藝術手段,同時他結合各種西方現代理論,形成各種具有現代表現手法的畫作。到目前為止,曾梵志的畫作共創(chuàng)作了四個系列:最早的“協(xié)和醫(yī)院系列”、中期數量巨大的“面具系列”、“面具之后系列”,到目前的“亂筆系列”。
曾梵志的“協(xié)和醫(yī)院系列”,部分畫作畫于上世紀90年代初,一部分畫于2007年前后。一件1992年創(chuàng)作的《協(xié)和醫(yī)院(三聯(lián)畫)》,在2005年香港佳士得拍賣中,以120萬元創(chuàng)下了畫家當年作品拍賣的最高價,這也是曾梵志的作品首次突破百萬元大關;在2007年,這幅《協(xié)和醫(yī)院(三聯(lián)畫)》又在倫敦菲利普斯拍賣行,拍下了276.4萬英鎊的紀錄(折合人民幣4146萬元),引發(fā)了人們對曾梵志早期經典作品的收藏狂熱。
這幅《協(xié)和醫(yī)院(三聯(lián)畫)》,畫面中的人物是醫(yī)院中的醫(yī)患群體。對于現代社會來說,都市里的醫(yī)院,是最為緊張忙碌的地方,焦慮、緊張、壓抑、期待也是現代都市人的生活寫照,這幅三聯(lián)畫的主題正是表現了期待的主題。
曾梵志在“協(xié)和醫(yī)院系列”中,選材投向醫(yī)院的每一個角落:病房、手術室、走廊中躺倒的病人,在畫面中各種期待的目光,都投向畫面之外的醫(yī)生。醫(yī)生是神圣的,醫(yī)生是病人的希望,通過觀看曾梵志的“協(xié)和醫(yī)院系列”,使我們讀到了生存的渴望。
在曾梵志早期的畫作中,尤其是“協(xié)和醫(yī)院”的第一個系列之后,他又畫了一些肉,開始是簡單的肉,沒有人,后來又把一些肉和人混在了一起,人和肉躺在一起,肉在下面,人躺在上面。按照畫家本人的說法,他覺得人的皮膚,有時候和肉的顏色很像。有時候,肉的后面會有一條人的腿出來,還有那些肉被砍掉的東西,這些凌亂的東西放在一起。在他那幅《鐵鉤上的肉》中,被劈開的生豬肉,一半一半地掛在鐵鉤上。這幅畫看起來有些令人費解,初看使人覺得只是新鮮的肉,但背后都是通過暴力手段,把豬屠宰后掛在鐵鉤上的。在這幅畫面中,你既能體會到紅色暴力的張力,又能感受到生命的鮮活。把生命和暴力聯(lián)系到一起,就夠成了眼前的畫面。
生命與暴力,是曾梵志畫作中的一個主題。在他后期的畫作中,這種主題在不斷地延續(xù)著。比如戰(zhàn)場上堵槍眼的黃繼光、凌空飛翔躍入水中的人體、雙手掩面的西裝男子等,畫面中都充滿了紅色。紅色調有血和暴力的影子,紅色也是一種生命的象征。
目前,在曾梵志所有畫作中,數量巨大的當屬“面具系列”。如果說,“協(xié)和醫(yī)院系列”表現的是生命的欲望,而“面具系列”則體現了人性。在“面具系列”的一百多幅油畫中,他畫了大量人物肖像,在每一張面孔上,都有一個白色的面具。在這里,“面具”成為一個象征,它代表了人性的復雜;在這里,畫家也有意識地運用了奧地利精神病醫(yī)生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學派理論,把它表現在了人物的刻畫上。
弗洛伊德在人格理論中,提出了人格構成的三個層次:本我、自我和超我。在人的精神活動當中,包括人的欲望、沖動、思維、幻覺、判斷、決定、情感等等,會在人的個體意識的不同層面發(fā)生和進行。
關于人的意識,他又提出了意識、前意識和潛(無)意識三個層次,猶如不同層面的地殼一樣,成為精神的三個層次。意識,即人的自覺,凡是能夠覺察到的心理活動都是意識,屬于人的心理結構的表層;前意識,是調節(jié)意識和無意識的中介,前意識是意識的一部分,是一種可以被回憶起來的,能夠召喚到清醒意識當中的部分,它的作用體現在阻止?jié)撘庾R進入意識,起到“檢查”作用的“防火墻”。絕大部分充滿本能沖動的潛意識,就是被前意識所控制。潛意識無法通過前意識的隔離,也就無法進入意識的領域;潛意識,又叫做無意識,是在意識和前意識之下,受到壓抑的,而又沒有被人們意識到的心理活動。
由于潛意識構成了人的本能,以及和本能相關的各種欲望,所以,潛意識代表著人類更深層的、更隱秘的、更原始的、更根本的心理能力。由于潛意識更加原始,也更加野蠻,和人的社會性的一面并不相容,也正是這種東西,才能夠成為驅動人的心理力量。
所以,由人格的本我、自我和超我構成的人的心理活動,以及人的各種行為,使得人在社會性的表現上,體現出各種復雜的行為,而畫家正是應用了這一理論,繪制了大量的油畫。曾梵志通過畫筆,表現出中國當代社會中,作為個體的人在社會中的不同表現。比如有一幅穿灰色西裝的男子,雙手插入褲袋,面色鐵青,而脖子和面具后面的面孔,則表現得血脈張。人的真實心理活動的本我,被面具所掩蓋,體現出了畫面上人的雙面性。
曾梵志的“亂筆系列”更為難懂,他在畫面的背景紙上,畫有大量的“亂筆”?!皝y筆”的每一個線條,都能夠顯現出四維的空間,在畫面上,長、寬、高再加上線條彈性張力所體現的時間性,構成了畫面的“四維空間”。
在“亂筆系列”中,既有風景畫,也有大量的人物畫,風景畫一般較容易理解,人物畫中,畫家通過縈繞在人面之上的“亂筆”,把人物緊張、激憤、壓抑等心理活動體現了出來。
據介紹,“亂筆系列”表面上看,有些雜亂無章,但是這些縈繞在畫面之上的“亂筆”,需要極高的寫實能力。也就是說,這種畫需要畫家極高的寫實技巧,畫面上的每一條“亂筆”的線條,都要體現出空間光線的變化。如果畫家寫實功力不夠,整個畫面很可能就是“一團糟”。
(責編:李禹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