爾群
每當我們回顧辛亥革命時不由地要想到黃花崗起義中犧牲的先烈和武昌首義的悲壯,這些壯舉的最重要領導人黃興先賢的偉岸形象就會自然而然地出現在我們的腦海里。
由于種種原因,正如1919年5月26日在《每周評論》上第一次提出“五四運動”這個名詞(這個名詞一直沿用至今)的羅家倫先生(1897-1969)所說:“四十五年不算很短的時間,可是至今還不曾見到一部有歷史價值的黃克強先生傳記。大家常覺得這是何等的遺憾,也是何等的慚愧?!绷_家倫先生這番話是在1956年臺灣出版的《黃克強先生書翰墨跡》一書的序言中所說。正是這部書第一次系統(tǒng)地為讀者展示了黃興先生數十件墨跡,使我們領略到先生的詩文和書法,從而使我們對黃興先生的認識從中國近代史上一位偉大的政治家、軍事家,而擴展到一位卓有成就的詩人和杰出的書法家。
黃興,原名軫,后改名興,字廑午,別字克強,號杞園、慶午、競武。革命時期的化名有李有慶、張守正、岡本、今村長臧等,漢族,1874年10月25日出生于湖南省長沙府善化縣高塘鄉(xiāng)(今長沙縣黃興鎮(zhèn)涼塘)。黃興是中華民國開國元勛。辛亥革命時,以字黃克強聞名當時,傾倒了無數有志青年,在他們心目中,克強先生是一位傳奇人物,他“赴義恐后的精神,百折不回的志節(jié),豪邁恢宏的氣度,斐然成章的文采”(羅家倫語)鼓舞和激勵了千萬志士仁人投身革命,以致與孫中山常被當時的人們用“孫黃”并稱。1916年10月10日黃興先生突患胃中血管破裂癥,吐血數盂,長時間暈厥,終因醫(yī)治無效于10月31日在上海徐家匯福開森路住宅逝世。信息傳出,前來哀悼的人流把本來很寬敞的馬路堵得水泄不通。1917年4月15日,黃興先生以國葬禮儀安葬于湖南長沙岳麓山。
據族譜記載,黃興是北宋大詩人、大書法家黃庭堅后裔,是為黃氏湖南經鏗分支。黃興的父親黃炳昆,號筱村,是一位府學貢生。最初在鄉(xiāng)間設館授徒,后在省城開館。因此,黃興有機會就讀長沙城南學院,后來進武昌兩湖書院繼續(xù)深造。黃興五歲時,父親即已開始授以《論語》、唐宋文辭,并教以書法和對句。八歲開始黃興先后入本鄉(xiāng)舉人蕭榮爵和翰林周笠樵私塾寄讀,學習《詩經》、《春秋》、《楚辭》等,兼習時文、詩詞。同時,對繪畫和篆刻也有所涉獵。這些經歷使黃興積累了深厚的舊學功底與文學修養(yǎng),在同學中非常突出,以致當時兩湖書院的院長梁鼎棻先生曾經夸獎他“文似東坡,字攻北魏?!绷己玫膰鴮W修養(yǎng)為他日后求學日本,走上民主革命的道路并成為辛亥革命的領導人打下了深厚的基礎,也為伴隨他戎馬生涯的書法創(chuàng)作提供了無盡的養(yǎng)料。
下面讓我們一起來拜讀黃興先生的書法大作。
黃興先生《絕命書》照錄如下:“澤如先生大鑒:事冗未獲時同音問,罪甚,罪甚!本日親赴陣地,誓身先士卒,努力殺賊,不敢有負諸賢之期望。所有此次出入款項清冊,雖細數亦有登記,當先寄呈公埠宣布,次荷屬,次南北美洲各埠,無論成敗,俾共曉然此次之款涓滴歸公。弟等不才,預備或有未周,用途即因之不當,負咎殊深!所冀漢族有幸,一舉獲捷;否雖寸吾軀,亦不足以蔽罪,惟此心“公”、“明”,(此明字作光明釋,非明察也。興注。)足以對諸公耳。絕筆于此,不勝系戀!即頌籌安!弟黃興頓首。辛亥年三月廿五日?!保ㄏ律w“鏟除世界一切障礙物之使者”及“滅此朝食”二印)。
經考證此書系黃興在1911年4月23日(辛亥年三月廿五日)自香港出發(fā)赴廣州主持黃花崗起義時所發(fā)之絕命書,因受書人鄧澤如對起義籌款特別贊助故作此書,以表達“公”、“明”赴義的精神。無論從政治歷史上、文學上、書法上這都是一篇縱橫捭闔、氣壯如虹的偉大作品,值得我們瞻仰、鑒賞、研習、繼承、發(fā)揚、光大,所以我們首先要向讀者介紹這一作品。
這幅書作實在是慷慨悲歌之作,是黃興抱定“身先士卒,努力殺賊”而必死的決心,出征前向摯友袒露心聲。整個作品三十行,一百八十五字(含注釋),大氣磅礴、一氣呵成。飄逸亦沉著,婀娜而剛健。字里行間既透露著顏魯公的遒勁郁勃、端莊開張,又洋溢著黃山谷的鋒芒險峻、韻度飛揚。疏與密、奇與正、大與小、厚重與輕靈的變化統(tǒng)一在這里幾近完美。所鈐兩方印章也說明了先生的人生抱負和一舉推翻滿清王朝的決心!印品與書品交相輝映、相得益彰。
在這里,我們應該對其中幾個尤為精彩的細節(jié)進行重點的賞析:
其一,第二十五行的“公”、“明”兩個字書家用近乎楷書的筆法書寫,并在上端以娟秀的小字作了注,可見這些文字在書家心中之重,堪稱這篇大作之中的點睛之筆。用“雋拔剛毅、恣肆雄強”來描述它也難以表達筆者對黃興先賢的敬仰之一二。
其二,第二十七行的“耳”字。這個字凸顯漢簡筆意的拖筆,不經意間形成的飛白,更增添了這個字的韻味。書家是帶著對祖國、對民族、對戰(zhàn)友、對親朋無限眷戀之情去決心赴死,這綿長的筆觸浸透著真摯的情感。此外,通篇還有十余處拖筆,不但不讓人感到呆板,還大有壯士仗劍出征的氣概。
其三,這篇作品中還有多處“走之”和“捺”都寫得很長,鋒利如刀,很容易使人聯(lián)想到“把酒祭雄杰,揚眉劍出鞘”的豪壯詩句。這些筆劃與“其二”中所講的“拖筆”縱橫呼應,猶如戰(zhàn)士在疆場上與敵人短兵相接、左右搏殺、驚天地泣鬼神!這樣的情境在中國書法史上恐怕也絕無僅有。
七律《卅九初度感懷》作于1912年,時黃興先生乘“楚同艦”沿長江返湘,這是他從1904年華興會起義失敗離開湖南后第一次回故里。此時他的心理是很復雜的,既有革命勝利后返鄉(xiāng)的喜悅,又深深地、沉沉地蕩漾著對國家、民族前途的憂慮,“蒼茫獨立無端感”正是他此時心情的真實寫照。他的憂慮被以后的事實充分證實了—— 一年后宋教仁遇刺、“二次革命”失敗、孫黃在追究失敗原因和建黨組織原則上發(fā)生了分歧……在這種情況下,黃興將此詩寫給日本摯友萱野長知。從章法上看,這幅字比較松散,一字或兩字一頓,不像他通常作品如行云流水般的連貫,從中可見他心情很沉重和壓抑,而每一個字的沉著、穩(wěn)健又表明他堅定的信念和不屈不撓的精神。其中有幾個字非常形象地表達了他的復雜心情。這幾個字相對于其他字更大、更飽滿、結體更特殊?!皻w”字代表他渴望找到正確方向;“驚”字寓意沉重的心情;“隨”字用雄渾的楷書寫出,表明他絕不隨波逐流的決心;“感”字緊密而無懈可擊的結構表達他期盼團結的心愿。
黃興先生癸丑(1913年)九月所作《爽氣秋高》橫幅,至今仍珍藏在其后人手中。這幅作品在黃興的書作中別具一格,雖然它是在黃興右手負傷,割去兩指之后所書,仍然保持著雄健磅礴的氣勢,散發(fā)著濃郁的顏體字的氣息,彰顯顏魯公晚年的風格。這四個字的結構本來是比較平板,不容易出彩,但經過書家隨意而又頗具匠心的處理,使它變得神氣活現:“爽”字雍容大度、嫻美開朗?!皻狻弊稚习氩繒鴮懙帽容^空靈,首筆巧妙的飛白讓整個字分外舒朗?!扒铩弊值慕Y體是左邊比較厚重,而右邊火字的最后一筆比較收斂,書家把“撇”劃下半部有意虛化,使整個字不致拘謹。書家把原本容易板滯的中間兩字大膽地運用了飛白,使之玲瓏剔透。而更加高妙的是末尾的“高”字,此字重心右傾,如山岳在側,不僅顧及了“秋”、“高”兩個字之間的平衡,而且使四個字天然地結成了一個有機的整體。向我們展現出一幅登高遠眺、玉樹臨風的美景,著實是一幅“意在筆先”又“筆出意外”的得意之作。
《儒俠者流》這幅作品堪稱黃興先生魏碑作品代表作。
白浪滔天(1871-1922)即宮崎滔天,本名宮崎寅藏,號騰空庵滔天。明治28年前改名號為白浪滔天,世以此號稱。他畢生支持中國革命,是日本“大陸浪人”中少見的“異類”,是孫中山、黃興的日本摯友,一生矢志不渝,心若赤子,為改變東亞的舊秩序傾盡心血。觀其所為,不愧俠之大者。孫中山曾稱贊其“宮崎寅藏者,今之俠客也……,放之虬髯,誠過有之。”
19世紀末20世紀初,白浪滔天結識了孫中山。此后,他主要負責接待赴日的中國革命志士,許多中國革命熱血青年慕名前來拜訪,其中有黃興、宋教仁、程家檉、陳天華等等,通過他結識了孫中山,之后他們又相繼結識章炳麟、汪兆銘、胡漢民、劉師培、周樹人等人。1905年,白浪滔天出席了中國同盟會成立會議,并加入了同盟會。此時,中國革命志士聲勢漸隆,不下五千人之眾。1907年,白浪滔天曾成功居中調和了孫黃矛盾。他還曾直言孫中山黃興之所以在合作數年后產生分歧,兩人并不在于私心,而在于主義之爭。黃興曾將長子一歐托付與白浪滔天夫婦照料,可見黃興與滔天一家感情、友誼之深。后來黃興去世時,白浪滔天專程從日本趕赴湖南奔喪,扶棺送靈,并最后將一把日本古刀放入陵墓隨葬。他的行為感動了當時兩位湖南第一師范的學生,他們致信白浪滔天,稱贊他“高誼貫于日月,精神慟乎鬼神”,而這兩位學生就是蕭三和毛澤東。
還應該特別提到的是白浪滔天的夫人槌子女士,她不僅如同己出一樣地照顧了年幼的黃一歐,還長期無微不至地為中國革命志士們及其后代提供了衣食住行及一切可能的幫助,這種博大善良的胸懷深深感動了黃興,他揮毫用高古的魏碑體寫下了“儒俠者流”四個充滿深情厚意的大字,稱頌宮崎一家的古道俠腸,也為人間留下了千古不朽的書法佳篇。
端詳這幅作品,給人的印象是結字謹嚴拙樸、平正公愫而不失溫婉,筆畫方整犀利、峻快勁拔又蘊含著潤澤,融靈動、莊和、典雅于一爐,落落大方,于細微處一些點畫極為精致俊秀。此作處處表露著許多名碑的端倪,表明書家曾經遍臨諸碑并融會貫通,方能達到如此出神入化的境界。
黃興的《篤實》是1912年秋在長子一歐赴美留學之前為其書寫的家訓。
黃一歐,1905年跟隨父親流亡日本,14歲就經孫中山和章太炎介紹加入同盟會,是同盟會初期年齡最小的會員。其后在日本學習軍事,參加過黃花崗起義。武昌起義期間,參加了光復上海之役,組建江浙聯(lián)軍,并任滬軍先鋒隊副司令。他率滬軍會同其他民軍攻打南京,戰(zhàn)斗中,身先士卒,奮勇殺敵。中華民國成立后,孫中山辭去臨時大總統(tǒng)讓位于袁世凱,由袁世凱組織政府,袁世凱授黃興勛一位榮譽、陸軍上將軍銜和參謀總長職務,這些均被黃興堅辭不受,僅愿意協(xié)助孫中山修建鐵路。副總統(tǒng)黎元洪要授予黃一歐陸軍少將軍銜,也被黃一歐力辭。此時,黃興囑咐一歐:現在國家需要建設人才,應“好好讀書”。所以,一歐遠赴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留學,行前黃興作家訓“篤實”以贈,勉勵他扎扎實實去讀書做人。
《篤實》是一幅典型的行楷作品,“篤”、“實”二字筆畫數量相近,結構不易出奇,但書家將“篤”字寫得充滿動感,將“實”字寫得扎實厚重,使這一作品充滿生氣,恰到好處地表現了作品的內涵——“篤”字的動感表現了要積極奮發(fā)地去行動、去實踐;而“實”字的茁實則預示著豐碩的結果。這里還包含更深的一層含義:勉勵后人兢兢業(yè)業(yè)、老老實實地行事做人,這是這幅作品的重要意義所在。
1916年黃興先生病逝前數日應張群(字岳軍)之請,為他書寫了南朝史學家、文學家吳均《與顧章書》十三篇中的一節(jié):“梅溪之西有石門山者,森壁爭霞,孤峰限日,幽岫含云,深溪蓄翠,蟬吟鶴唳,水響猿啼,英英相雜,綿綿成韻?!笔菫橄壬^筆之作也。
國民黨元老(曾任國民政府主席)、民國大書法家譚延闿先生曾對這個作品有過跋語:“克強先生自辛亥傷指之后,僅右手拇食兩指挾管作書,故下筆空靈,異于前時,惜其不屑屑于此也。此書為歿前數日書,為當時絕筆,不可得矣。事往人亡,彌可珍貴,岳軍先生其永寶之。十八年雙十節(jié)。譚延闿記?!?/p>
此作墨色相宜、含英蓄翠,章法既嚴謹又活躍,結字婉麗、含蓄,寓無限深情于其中,鋒芒所指不失勁厲,通篇轉折自如,無一筆凝滯,寥寥數語,傳遞有緒。為先生起伏跌宕、俊美高雅的書法生涯畫上了一個完美的句號!黃興先生英年早逝,這使我們感到深深的遺憾。天若假年,先生將會有更多精彩絕倫的墨寶傳世!,
通觀黃興先生的書法,不但在字體、結構、章法上變化萬千,而且根據不同的場合、對象、用途、情感也經常表現出不同的風格。這在他眾多信函中表現得尤其典型。現舉幾例與讀者共享。
例一,先生寫給日本明治維新元勛、曾幾任外務大臣的井上馨先生(1836--1915)的信函(圖七),所用的是端莊周正的行楷,通篇每個字一絲不茍,表現出先生對這位老改革家的敬重。
例二,《致夫人徐宗漢書》(圖八1-3)系1912年7月26日所發(fā),時值先生準備奔赴“二次革命”的討袁戰(zhàn)場。這封信中先生有這樣的話:“我所應負之責任,因不能盡而遺于汝,汝能為我負之,使我能完全盡力于國家,即汝之責任,亦不僅為興一人也,故敢以是相托。吾責至大、至危、至暫;汝責至細、至久、至艱;然則汝之責任終艱巨于吾乎!……。”這里既有慷慨赴義之豪氣,又有對愛妻的無限感激、無限眷戀的柔情,所以作者用溫婉的行書書寫之。這封信可以與林覺民的《與妻書》相媲美。
例三,而對于精神相通、生死相托的摯友白浪滔天,先生信件《為典賣事致宮崎書》(圖九1-3)中的書法風格則是自由奔放、瀟灑無羈、天真無邪、信馬由韁,甚至還可以看出些許頑皮的童真,使我們聯(lián)想到一句先賢的名言:“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當以同懷視之。”
不一而足,先生的書法從《絕命書》的劍拔弩張、《家訓》的篤實厚重、《為張群書條幅》的含英蓄翠,再到《致井上馨函》的端莊恭謹、《致夫人徐宗漢書》的溫婉眷戀、《為典賣事致宮崎書》的隨意瀟灑,這些例子說明書家對駕馭書法作品的形式和內容的關系上有獨到之處,這一點為很多書家所不逮,而形式與內容的完美統(tǒng)一正是書法藝術乃至所有藝術的最高境界。
對黃興先生書法的研讀,使我們對先生書法有了一個粗淺的認識??梢钥闯鱿壬鷱挠啄昶鹁褪艿搅肆己玫摹⑾到y(tǒng)的書法訓練,他從顏、柳、歐楷書入門,掌握了漢字的結構、筆劃,又上追著名的魏碑,臨摹過《多寶塔》、《勤禮碑》、 《顏氏家廟碑》、《玄秘塔》、《神策軍碑》、《九成宮》、《化度寺碑》、《瘞鶴銘》、《石門銘》、《張猛龍碑》、《牛撅造像記》、《鄭文公碑》等,先生的書法還受到了王羲之、顏真卿、柳公權、歐陽詢、褚遂良、蘇東坡、黃庭堅、米芾、何紹基、翁同龢、劉墉等歷代書家的影響,對真、行、隸、草、篆諸體都下過一番功夫,甚至研習過漢簡。還應該指出黃興自幼喜歡武術,曾拜當地有名拳師李永球學習巫家拳,他把巫家拳中特有的節(jié)奏和勁道潛移默化地引入了書法,形成了自己的風貌。先生還親手把玩過米芾、何紹基、翁同龢、劉墉等書家的真跡,這些對形成先生書法風格影響尤其深刻。先生在行楷、行書和行草上造詣尤深,形成了自己既莊重又活躍的獨特風格。曾長期收藏《黃興致孫中山述革命計劃書》的民國元老曾醒三先生在評述先生文字時曾有“……忠義之氣,剛直之筆,有法者之言,千載不朽與世共存……,至書法蒼秀勁杰,圓潤挺拔尤其”的說法,這個評語是非常中肯的。
民國時代四大書法家譚延闿、于右任、吳敬恒、胡漢民都曾高度評價黃興先生的書法藝術。誠如譚延闿先生所說:“克強先生雄杰邁倫,瞻視非常。而其書乃下筆不茍,首尾完具,如此又可知成大事者,自有其氣度?!庇谟胰蜗壬@樣評價先生的書法:“……而奇趣異致有為專家所不及者,蓋由忠貞之氣迸溢于字里行間,持此既是以勝人也?!淖种?,與夫忠誠體國之感召,千載而下尤為之興起也?!焙鷿h民先生曾贊譽先生:“雄健不可一世,而處事接物,則虛衷縝密,轉為流輩所弗逮。”這樣的評價不但適用于先生的人格和修為,也同樣適用于先生的書法。
隨著黃興先生的書法作品越來越多地進入我們的視野,震驚和欣慰之余,使我們愈加感到對先生書法的認知和關注遠遠不夠。讓我們共同努力,去發(fā)掘和研究祖國書法藝術寶庫中的這一珍貴遺產,以領略它的無窮魅力,更好地、全面地學習和繼承這位偉大的革命先行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