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才
我從小喜歡畫畫,也許是受父親的影響。父親是美術教師,但他并不鼓勵我學畫。在他們那個年代,畫畫是沒什么出路的,唯有讀書才能走出大山。受爺爺?shù)挠绊?,成績?yōu)異的爸爸沒有實現(xiàn)大學夢,在農(nóng)村當了幾十年的鄉(xiāng)村教師。我也理所當然地在農(nóng)村上小學,課余時間,時常到學校后的山上玩,山后有一條嘉陵江的支流——寶馬河。四川的冬天霧氣特別大,在山水之間,時??吹斤h渺的云霧繚繞,其間的樹別有一番風姿。那時沒有什么藝術思想,只是覺得很美,只是單純的喜歡,喜歡那種薄薄的云霧,喜歡那種像慈母的手撫摸孩子一樣的溫潤的感覺。潺潺的流水和倒影增添了真山真水的意趣。想留住它,就記于心。回家看爸爸一揮而就的圖畫,興奮地叫他教我。但總是一樣的結果:“不好好讀書,畫什么畫?這又找不到飯吃。”我心領神會,但骨子里沒有忘卻留在心中的記憶。
跟大多數(shù)人一樣,以讀書為主,畫畫只是業(yè)余愛好。后來到了部隊,在解放軍藝術學院進行了系統(tǒng)的美術學習。但我總是積極主動地向山水畫名家請教,1996年,我拿著自己還顯稚嫩的山水畫作品向魯迅美術學院副院長王盛烈先生請教,他沒有架子,很隨和,總是熱情而真誠地給我指出一些問題和并提出改進的方法,還為我題寫一幅字“山水有清音”,以此激勵我。當時我并不是完全理解詞中的真意,隨著不斷地學習,研究山水畫,慢慢地悟出了其中的道理以及山水畫背后的規(guī)律。我認為,山水畫既是自然景物的再現(xiàn),更是人們心靈的表現(xiàn),是中國人文情懷的精髓。所謂“望秋云神飛揚臨春風思浩蕩”,就是說自然景物的變化影響著人們的思想情感,令人產(chǎn)生豐富的聯(lián)想,也就是顧愷之所說的“遷想妙得”。
同時我深讀歷代畫論,以及研摹了一些古今名畫,探究其傳統(tǒng)技法,心摹手追,努力把它化為自己的東西。走訪許多名山大川,實地寫生,經(jīng)過思考摸索,不斷實踐,能夠將傳統(tǒng)筆墨和現(xiàn)實題材融入自己的繪畫作品中。在不斷地創(chuàng)作實踐中,又遇到一些新問題,于是我把眼光轉向傳統(tǒng)經(jīng)典的山水作品。唐人的筆法精妙,著意刻畫,格調古雅,似工而拙,似細而粗。宋人山水的意境營造始終保持著講究筆墨、注重寫實,構圖壯闊,法度謹嚴,畫法工整,深厚華滋。元人的山水技法豐富,尤其是王蒙的《青卞隱居圖》,我反復揣摩,癡迷于他那“似枯而潤,深秀蒼?!钡木辰?。明代山水畫派四起,風格多樣,有的秀潤縝密,有的精致柔和。清代山水出現(xiàn)新的氣象,有的奇肆豪放,不守繩墨,有磊落昂揚之氣魄。尤其是原濟多變雄奇的筆墨,大膽新穎的構圖,強烈的個性表現(xiàn)給我很大的影響。
我的山水畫創(chuàng)作始終以“渾厚華滋”為宗旨。布局疏密適宜,山有脈絡,水有源委,路境交通斷續(xù),使觀者有“可看,可居,可游”的快意。筆法講究頓挫節(jié)奏疏密,墨色豐富,使筆腳在宣紙上表現(xiàn)出優(yōu)美旋律。我的山水畫多取材于蜀地山川,呈現(xiàn)出清幽淡雅、清潤明秀的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