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瑞明 武鉑睿
【摘要】隨著經濟的快速發(fā)展,節(jié)能、低碳和環(huán)保經濟成了社會發(fā)展的需要,電動汽車受到了廣泛的關注,而無線充電技術是未來電動汽車供電技術的發(fā)展趨勢。本文介紹了 三種常用的無線充電技術:電磁感應、微波、磁耦合共振,并分析了三種無線充電的工作原理、存在的問題及實用化前景。
【關鍵詞】電動汽車;無線充電;電磁感應;微波;磁耦合共振
一、引言
自電動汽車產生以來,為了讓車主感覺更加方便、安全,高新技術和便捷服務已經被廣泛應用,很多知名的汽車制造商和能源企業(yè)建造了跟傳統(tǒng)加油站類似的充電樁和換電站。在日本、美國、德國,包括中國在內等地區(qū)都開始配置充電設備的充電樁和換電設備的換電站。無論是充電樁還是換電站都屬于接觸式充電范疇,它們都需要充電插頭和電線來進行電能的傳遞。但無線充電則不需要這些連接裝置,它是利用交變電磁場和無線電波來傳遞電能,因此不需人來插拔插頭,同時節(jié)省電線材料,無觸電危險,在惡劣天氣環(huán)境下使用性強,很便于在停車場和車庫大面積推廣。因此,電動汽車無線充電受到很多汽車制造商的青睞,相關技術的研究和應用在世界發(fā)達國家已經開始開展。
二、無線充電技術
無線充電技術應用在電動汽車上主要有三種:電磁感應法、微波法、磁耦合共振法。其中電磁感應法利用線圈間產生的電磁感應現(xiàn)象進行電能傳輸;微波法利用天線發(fā)射和接收微波進行電能傳輸;磁耦合共振法利用共振電路之間的共振現(xiàn)象進行電能傳輸,下面分別進行分析介紹。
(一)電磁感應法
此原理與電力系統(tǒng)中常用的電力變壓器原理類同。在變壓器的一次線圈通入交變電流,二次線圈會由于電磁感應原理感應出電動勢,如果二次線圈電路閉合,即可有感應電流出現(xiàn),電流方向的確定遵從楞次定律,其大小可由麥克斯韋電磁理論解出。相對于無線輸電而言,變壓器的一次線圈相當于電能發(fā)射線圈,二次線圈相當于電能接收線圈,這樣就可以把電能從發(fā)射線圈無線傳輸?shù)浇邮站€圈。工作原理如圖1所示。
該電能傳輸系統(tǒng)是將發(fā)射電能的一次線圈埋藏在地下,接收電能的二次線圈安裝于車底部,兩線圈之間空隙的大小會影響充電系統(tǒng)的效率。
(二)微波法
要想實現(xiàn)電能長距離的無線傳輸,則可使用微波的傳輸方式。由于微波的波長比較短,其波長范圍在0.1mm~1m,故其定向性好,彌散小,可用于實現(xiàn)電能的遠程傳輸,電能以微波為載體,可以實現(xiàn)電能在自由空間中進行傳播。
與電磁感應方法不同,微波方法利用電磁輻射原理進行無線電能傳輸。首先通過能量轉換裝置將電能轉換成微波,然后利用發(fā)射天線將微波經自由空間傳給接收天線,最后將接收到的微波通過能量轉換裝置轉換為電能。其傳輸距離可達幾公里,屬于遠程電能傳輸。微波輸電原理如圖2所示。
圖2 微波輸電原理
雖然國內外研究取得了一些成果,但利用微波法為電動汽車進行非接觸式充電還存在以下重大缺陷:
1)傳輸效率低。目前表明,實驗室內最高達到的電能傳輸效率尚未達到80%,實際產品的傳輸效率均不到40%。
2)存在電磁干擾。微波法輸電利用1~10GHz頻段范圍的頻率,該頻段對通信、雷達和射電天文的干擾非常顯著。
3)充電功率低。據(jù)報道的充電功率均不到1KW,很多實驗系統(tǒng)只能傳輸幾瓦的功率。
(三)磁耦合共振法
此無線充電方式需要發(fā)射和接收兩個共振系統(tǒng),可分別由感應線圈制成。通過調整發(fā)射頻率使發(fā)射端以某一頻率振動,其產生的不是彌漫于各處的普通電磁波,而是一種非輻射磁場,即把電能轉換成磁場,在兩個線圈間形成一種能量通道。接收端的固有頻率與發(fā)射端頻率相同,因而發(fā)生了共振。隨著每一次共振,接收端感應器中會有更多的電壓產生。經過產生多次共振,感應器表面就會集聚足夠的能量,這樣接收端在此非輻射磁場中接收能量,從而完成了磁能到電能的轉換,實現(xiàn)了電能的無線傳輸。未被接收的能量被發(fā)射端重新吸收。這種非輻射電磁場的范圍比較有限,不適用于長距離,要求發(fā)射端與接收端在感應線圈半徑的8倍的距離之內。
磁耦合共振法輸電原理如圖3所示。
圖3 磁耦合共振法輸電原理
在利用磁耦合共振法為電動汽車進行充電時同樣面臨一些問題:
1)缺乏共振頻率的行業(yè)標準。
2)共振頻率變化導致充電效率降低。隨著周圍環(huán)境的變化,電動汽車充電系統(tǒng)的共振頻率可能發(fā)生變化。如何根據(jù)周圍的環(huán)境的變化控制電源輸出的頻率,使發(fā)射和接收線圈始終保持共振狀態(tài),以保證最大效率下工作,這值得深入研究。
3)充電功率較低。目前最大傳輸功率在幾千萬的量級,如何增大充電功率,是一個重要的研究方向。
三、實用化分析
電動汽車對電動汽車無線充電的實用性需要關注三個指標:輸出功率、傳送距離、充電效率。下面將電磁感應法、微波法、磁耦合共振法列于表1進行對比。
通過表1的對比可以看出,雖然微波法充電傳送距離最遠,但輸出功率及充電效率都是很低的,所以難以在電動汽車上配置無線充電裝置。
電磁感應法充電輸出功率最大,充電效率也較高,但其傳送距離較短,一般工業(yè)中的有效傳輸距離在2~3cm,而且需要機械裝置將汽車停在合適的位置與線圈對準,因此建設類似傳統(tǒng)加油站的充電站適合這種方法。
表1 三種無線充電方式對比
方式 電磁感應 微波 磁耦合共振
充電原理 為充電線圈提供交流電并產生磁場時,磁力線穿過與之分離一定距離的接收線圈,使接收線圈產生相應電動勢并可對外輸出電流 充電與接收兩部分,均采用微波傳送與接收技術 基本原理與電磁感應式相同。只是充電部分與接收部分使用同一共振周波,可將阻抗限制在最低值并使傳送距離增大
使用頻率范圍 22kHz 2.45GHz 13.56MHz
輸出功率 30kW 1kW 1kW
傳送距離 100mm 1000mm 400mm
充電效率 92% 38% 95%
日本研制企業(yè) 昭和飛行機工業(yè) 三菱重工業(yè) 長野日本無線
磁耦合共振法輸出功率比電磁感應法小,但是傳送距離卻比電磁感應法大,且不需要車載線圈與電源線圈完全對準,因此這種方法適合開發(fā)新型的充電模式,比如車庫和地面停車位。利用這種方法,可以在高速公路或者護欄上安裝電源線圈,電動汽車在行駛過程中就可以進行不間斷充電。
四、結語
電動汽車普及的同時,全世界開始越來越多的關注無線充電技術。本文分析了電動汽車的三種無線充電方法:電磁感應法、微波法、磁耦合共振法的工作原理,并對三種方法進行了對比分析??梢缘弥?,隨著電動汽車的發(fā)展,無線充電市場的規(guī)模將井噴式增長。
參考文獻
[1]張寶群,李香龍.電動汽車非接觸式充電研究概況及實用化分析[J].電子測量技術,2012,35(3):1-6.
[2]顧曄,佘建強,王華武.電動汽車供電技術的研究及發(fā)展[J].汽車科技,2011,6:4-8.
[3]朱駿.電動汽車的無線充電技術[J].汽車工程師,2011(12):
50-52.
[4]張宇,石新春,李琦.無線輸電基本原理及應用研究[J].科技資訊,2012(18):132-133.
[5]曾翔.無線電力傳輸技術研究[J].硅谷,2010.
[6]曾翔.基于磁耦合共振的無線輸電系統(tǒng)設計[J].四川理工學院學報,2010,23,5.
[7]王剛,周榮,喬維高.電動汽車充電技術研究[J].農業(yè)裝備與車輛工程,2008(6).
[8]周靜,安慰東,李永振.提高感應電能傳輸效率的研究閉[J].電子測試,2010(001):5-10.
作者簡介:胡瑞明(1986—),男,河南鶴壁人,助教,鶴壁汽車工程職業(yè)學院教師,研究方向:電氣工程及汽車電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