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杰
打車大戰(zhàn),花了錢事卻沒辦好
說起年初那場浩浩蕩蕩的“請全國人民打車”的打車大戰(zhàn),相比大家都留有深刻的印象。據相關數據顯示,從1月10日滴滴宣布開始對使用軟件打車的乘客和司機進行補貼開始,到8月3日滴滴和快的先后宣布取消補貼為止,在這場打車大戰(zhàn)中,參戰(zhàn)的滴滴和快的發(fā)出的補貼已經超過了24億元人民幣。
24億元人民幣,這已經是一個不小的數字,雖然滴滴和快的背靠騰訊與阿里巴巴兩位大佬,這樣的花錢速度也可能吃不消。如果花出這些錢能培養(yǎng)起用戶良好的使用習慣,那這錢也花得值了,可是從目前的實際情況來看,卻并不是這樣。有媒體報道,在現金補貼徹底停發(fā)幾天后,市場就開始明顯降溫,用戶紛紛在《微信》和《微博》等平臺上發(fā)牢騷:“打車沒有紅包發(fā)了嗎,以后還用軟件干什么呢 ”出租車司機也普遍反映叫車的乘客明顯減少,沒有補貼之后太麻煩的業(yè)務也不愿意跑一趟了。
由此可見,在這場轟轟烈烈的打車大戰(zhàn)中,滴滴和快的花出了大錢,卻沒培養(yǎng)出用戶習慣,補貼一停,軟件就很有可能被用戶束之高閣。沒了用戶要如何生存?這將是一個難題。
打車變租車,這個方向似乎挺好
就目前的情況來看,打車軟件想要繼續(xù)生存下去,在無法建立用戶習慣的大前提下,轉型或許是最好的出路??墒?,要往哪個方向轉呢?就在迷茫之際,國外的Uber火了起來,這就像指路明燈為打車軟件找到了一條新路,于是很多從業(yè)者便把目光投入到了租車市場。
在這方面,快的先行一步,它將此前收購的《大黃蜂打車》進行升級改版,更名為《一號專車》,主打高端商務租車市場。據其營銷副總裁李敏透露,《一號專車》主要針對的是小眾市場,這類受眾更看重的是服務。目前已在北京、上海、廣州、深圳、杭州、重慶、西安和成都共8個城市提供服務,未來將擴展到全國。
滴滴也傳出了組建商務車團隊的消息,據說為此還請來了柳傳志的女兒,高盛亞太區(qū)前高管柳青擔任COO。不過,滴滴方面并沒有對該問題作直接回應。但按照業(yè)界流傳的消息稱,滴滴預計最快8月正式推出名為《U優(yōu)打車》的業(yè)務。然而,8月份已經過半(截止發(fā)稿日),滴滴打車方面仍未有動作。
為什么打車軟件都看好商務租車市場?或許有這樣幾個方面的原因。
第一、商務租車是增量市場,可以盤活閑置資源。作為城市公共交通體系的一部分,出租車行業(yè)一直受到政府部門的嚴格監(jiān)管,其運作方式也是非市場化的,其數量和價格體系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都不會發(fā)生太大變化。而與之相對應的,商務租車卻是一個增量市場。無論其車輛來源究竟為何,都是在集中利用社會的閑置車輛資源創(chuàng)造價值,無論從經濟利益來說還是社會意義上講都是一件好事。
第二、有完整清晰的商業(yè)模式,收入可期。與商務租車相比,打車軟件的商業(yè)模式存在天然的缺陷。最初,打車軟件希望利用加價打車這一用戶行為進行盈利,但在這條路行不通后轉向單純利用廣告盈利??删湍壳暗那闆r來看,這樣的模式無疑是不成熟的。而當轉移到商務租車市場,打車軟件的盈利模式將變得十分清晰,招募司機及車輛,找到用戶,一個付款一個接單。作為平臺提供者的打車軟件不僅為司機派單,還牢牢掌握了訂單交易,租車費用由打車軟件統(tǒng)一收取,按一定的周期發(fā)放給司機。而且這明顯是一個閉環(huán),打車軟件可以將供給、需求、支付和資金都掌握在自己手里,自然有錢賺。
第三、模式更靈活,想象空間更大。目前,市面上幾家商務租車公司的側重點略有不同,《易到用車》價格較低,《AA租車》強調服務,司機統(tǒng)一著裝,車內配備礦泉水、紙巾和Wi-Fi。《一號專車》則主打商務租車,《U優(yōu)打車》據說也會走高端商務路線。由于車輛和司機都掌握的自己手中,商務租車參與者可以從不同的角度吸引用戶。Uber已經在嘗試送花、送冰淇淋和送燒烤了,國內的打車軟件呢?快的最近也開始嘗試送玫瑰,按照這個思路打車軟件應該可以與物流和電商結合創(chuàng)造出更多的玩法。
第四、商務租車用戶對價格不敏感。在商務租車中,車內會有免費的礦泉水,抽紙和和拖鞋等。就這些條件而言,商務租車不僅可以滿足基本的出行需求,還可以滿足更深層次的精神消費,因此商務租車在價格上也會比相同里程打車費用高出30%~50%,若選擇豪車則會更高甚至翻上數倍。而從目前的市場供需情況來看,使用商務租車的人群通常是高級白領或者商務人士,為了讓自己的出行更快捷、更舒服,他們更關注產品和服務,而對于價格的敏感程度反而不高,較高的費用是可以承擔的。
前路困難重重,或許又是一場驚世之戰(zhàn)
既然轉型商務租車有諸多好處,還有Uber國外成功的案例,那打車軟件開始向租車市場轉型就可以理解了??墒?,轉型之后,打車軟件想要經營好這片市場卻不是個容易事,困難重重。
首先,如何處理好打車業(yè)務和租車業(yè)務之間的關系至關重要。作為起家業(yè)務,在公司轉型之后,打車業(yè)務肯定不會被打車軟件丟下。這里面就存在一個矛盾,即如何將現有的打車用戶轉移到租車業(yè)務上。要知道,目前相關部門對該類業(yè)務的監(jiān)管主要集中在對已有出租車運營的沖擊上,這也就是為什么大部分租車業(yè)務都走高端路線,避免直接和出租車競爭原因。正因為租車業(yè)務消費通常較高,而打車軟件在半年多的打車大戰(zhàn)中積累起來的用戶顯然絕大部分都是收入有限的非商務人群,如何讓低端用戶適應高消費的高端服務,這無疑是一個巨大的挑戰(zhàn)。
其次,各大巨頭紛紛入局,競爭日益激烈。眾所周知,滴滴背后是騰訊,快的背后站著阿里巴巴,傳統(tǒng)互聯(lián)網BAT(百度、騰訊和阿里巴巴)三巨頭中,似乎只有百度還未入局。可是,8月4日《易到用車》卻宣布,將與百度聯(lián)手推出商務租車服務《百度專車》,正式進入租車市場。“百度專車”這個名字也足夠耐人尋味,似乎就像是在向騰訊和阿里巴巴宣戰(zhàn),或許接下來租車市場也將迎來BAT之間的一場大混戰(zhàn)。但是,僅僅只是如此么?大家別忘了市場中還有一個異常強大的外來戶—Uber,作為打車軟件和租車軟件的鼻祖,其實力可想而知。從7月開始,Uber已經正式進入中國市場,其成熟的盈利模式和更加深厚的底蘊,讓它和BAT比較起來也不遑多讓,如果進入市場后還能十分“接地氣”,那這場廝殺必將血流成河。
再次,政策再一次成為懸在頭上的“達摩克利斯之劍”。目前,商務租車的車輛來源從市場的狀況來看主要有三個方面:自購車輛、租憑車輛和私家車,不同的平臺比重略有不同。比如《AA租車》以自購車輛和租賃車輛為主,《易到用車》以私家車為主,《一號專車》以租賃車輛為主,其中私家車就是問題所在。各地政府將未取得出租車運營牌照的公共用車視為黑車,目前持打擊態(tài)度。為此,不少商務租車參與者采取的方式是,將車掛靠給一家汽車租賃公司,將司機簽訂給一家勞務派遣公司,司機再從這些汽車租賃公司“租車”,從勞務派遣公司領薪水。這種方式難免被質疑“黑車”洗白,因此這也是政策上最大的風險所在。而就在發(fā)稿前,北京業(yè)已出臺相關政策,其中詳細規(guī)定了哪些車輛能夠租憑,以及租憑和客運服務的區(qū)別。同時,還詳細界定了該政策的監(jiān)管對象,無論是已成氣候的租車公司還是正在向商務租車轉型的打車軟件幾乎全被波及。有分析指出,北京這次出臺的政策矛頭直指租車軟件,在嚴管之下,現有的運營方式將不得不被拋棄,打車軟件的租車之路也會舉步維艱。
其實,無論是租車還是打車,其目的都是寄希望創(chuàng)造更多的社會價值同時進行盈利。租車和打車可以將閑置或者空駛的車輛進行較為合理的分配和調用,避免資源浪費。不過,在巨頭還沒有進入國內商務租車市場之前,還有一些行業(yè)先行者或是初創(chuàng)公司摸索著這一新興商業(yè)市場,而現在,他們將要面臨的是被巨頭壓迫,重新洗牌。而隨著商務租車市場競爭越激烈,這片市場就會愈加規(guī)范,至于市場將會走向何方,就請大家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