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雷
貫穿于全書的,就是“守護”和“遠方”這兩個相互牽連又矛盾的主題。說牽連,因為守護可能是堅持自我,遠方則是尋找自我;說矛盾,因為守護可能是放棄未來,遠方是放棄現(xiàn)有
《從你的全世界路過》是被譽為“微博上最會講故事的人”、80后作家張嘉佳的一本短篇小說集,全書收錄了33個無下限和小清新結合到一起的動人情感故事,每一故事的原型都來自作者朋友們和自己的真實寫照,只是打碎了重新梳理,投射到了每一個主人公身上。幾乎每個故事都有笑點淚點,語言輕松不失真摯,共鳴由衷而來。
據(jù)說這本書的銷售異?;鸨?,網(wǎng)上上架不到兩個小時,就售出了一萬本,首印20萬冊一日售罄,一個月售出50萬本。張嘉佳如此描述自己的這部作品:“我希望寫一本書,你可以留在枕邊、放進書架,或者送給最重要的那個人。希望通過這些故事,能給喜歡的人一點點力量,一點點面對自己的力量。因為在過去的歲月,我們都會想去擁有一個人的全世界,可是只能路過?!彼?,書的題記是:“我希望有個如你一般的人。如這山間清晨一般明亮清爽的人,如奔赴古城道路上陽光一般的人,溫暖而不炙熱,覆蓋我所有肌膚。由起點到夜晚,由山野到書房,一切問題的答案都很簡單。我希望有個如你一般的人,貫徹未來,數(shù)遍生命的公路牌?!?/p>
張嘉佳自詡為講故事的人,但他似乎又沒有僅僅講故事這么簡單。每個人活在當下都有一種感覺,現(xiàn)在能聊天說話的人越來越少了,這個世界上有太多的事情是我們無法掌握的,你不知道誰明天會離開,你不知道意外和你等的人誰先到。有些人你哪怕抓得再緊,即使你心里完全不想放棄他們,可是偏偏你們的距離越拉越遠,交集越來越少,最后只能變成了回憶角落里的一張舊照片。
沒有人陪你說話,就去找一個講故事的人吧,讓他講故事給你聽,多聽聽那些最終走向幸福和美好的故事,這樣你才會相信,那些真正愛你的人,會理解你,會包容你的缺點、接受你的改變、祝福你的將來。
張嘉佳以講故事的名義,把《從你的全世界路過》全書以“七夜”分為七個部分。第一夜是“初戀”,從你的全世界路過;第二夜是“表白”,我希望有個如你一般的人;第三夜是“執(zhí)著”,一路陪你笑著逃亡;第四夜是“溫暖”,那些細碎而美好的存在;第五夜是“爭吵”,有時候我們失控;第六夜是“放手”,我是愛情末等生;第七夜是“懷念”,青春里沒有返程的旅行。
初讀的時候,并沒有特別在意這種體例,讀完之后才發(fā)現(xiàn)他是在變換一種形式,以情節(jié)緊湊人物鮮明的故事為我們講婚姻的“七年之癢”,拆開來是一個個的故事,合起來就是一個完整的愛情的世界觀。
張嘉佳這本書感悟之深,有著他自己的故事。書的開篇是“寫在三十二歲生日”,他那時候正好離婚;書的結尾“寫在三十三歲生日”,300多天,張嘉佳花光了積蓄滿世界溜達。所以他感悟“我從一些人的世界路過,一些人從我的世界路過”,“在過去的歲月,我們都會想去擁有一個人的全世界,可是只能路過”,因為“滿城的雨水,模糊的痕跡,呆呆佇立一步也不想往前。哪怕等待,認真守護每個路口,最后卻發(fā)現(xiàn)對方已經(jīng)不在這里了”。但日子還要繼續(xù),所以他相信“屬于你的另一個全世界,終會以豁然開朗的姿態(tài)呈現(xiàn),以我們必須幸福的名義”。
是的,因為懵懂,誰又沒有類似《豬頭的愛情》呢?因為念想,《最容易丟的東西》中唯獨那把鑰匙沒有丟;時間沖淡一切,《莫非就是這樣》:辜負誰,擁抱誰,犧牲誰,幸福的路七拐八繞,眼淚微笑混成一團,時間過去,一筆筆賬目已經(jīng)算不清楚;打開抽屜,找到那一封《老情書》:“相信青春,所以越愛越深,但必須愛。勇于犧牲,所以死去活來,但必須來……”爭吵之中《誰說女人不懂邏輯》,女人只是希望男人多做、少說;到了最后,你不得不承認《唯一就等于沒有》,因為“只有最好的愛情,沒有偉大的愛情”。
讀這本書,很自然就聯(lián)想到卞之琳的《斷章》:“你站在橋上看風景,看風景人在樓上看你。明月裝飾了你的窗子,你裝飾了別人的夢?!薄稄哪愕娜澜缏愤^》中的每個故事,形形色色的主人公到處串場,有溫暖的,有明亮的,有落單的,有瘋狂的,有無聊的,有莫名其妙的,也有信口亂侃胡說八道的,轉身卻又不見。
回顧我們已經(jīng)走過的路,不就是一個迎來送往的過程嗎?我們都有一個夢,那就是尋找自我,所以我們“看風景”,但我們骨子里又都在堅持自我,所以我們又被當作風景在被看,結果我們發(fā)現(xiàn),窗子還是窗子,夢還是夢。
所以,貫穿于全書的,就是“守護”和“遠方”這兩個相互牽連又矛盾的主題。說牽連,因為守護可能是堅持自我,遠方則是尋找自我;說矛盾,因為守護可能是放棄未來,遠方是放棄現(xiàn)有。而我們每個人,都有學習轉換這兩個詞語的人生過程,便有這“小世界”。守護遠方的小世界很難,人人都有渴望的美好,人人也都有放縱的沖動,所以張嘉佳感嘆“這世界是你的遺囑,而我是你唯一的遺物”。但無論如何,我們都需要將那些歲月里的缺憾與傷跡消化在人生長河中,找到自己起身的力量,找到繼續(xù)前行的理由。
法律人書架
推薦者:程金華
程金華,法學碩士,華東政法大學國際金融法律學院副教授,上海市“曙光學者”。2007年9月至今為耶魯大學法學院法律科學博士(候選人)。主要研究方向為比較競爭制度、法律與經(jīng)濟發(fā)展。
《奧利弗·溫德爾·霍姆斯》
愛德華·懷特著 法律出版社
在美國聯(lián)邦最高法院的諸多大法官中,霍姆斯是知名度最高的大法官之一?;裟匪箤ρ哉撟杂傻脑忈?,使得美國憲法第一修正案的解釋進入一個新時代。很多中國人知道霍姆斯的名字,就是因為他那句廣被引用的名言:“法律的生命不在于邏輯,而在于經(jīng)驗?!?/p>
霍姆斯的生平是晦澀而模糊的,本書作為他的傳記,也是如此。如果讀者有足夠的耐心,這本書可以幫助讀者完整而清晰地了解霍姆斯的一生,他的風光無限而又枯燥無味的一生,他的隱忍克己而又汪洋恣意的一生。
《話說法律》
羅伯特·霍克特著 北京大學出版社
法律是什么,潛意識里我們明白,但很可能不知如何準確表達。本書旨在通過借助特定實例,來傳達“法律是什么”這一概念。書中用50位東西方歷史上重要的法律人物的例子,來闡釋過去幾千年歷史中出現(xiàn)的法律思想和法律訴訟的核心。
讀者可以通過閱讀這本分門別類的法律“樣本”,大略知曉法律及其思想、執(zhí)行、制度和權威人物。同樣,可以對法律進行一番大致的評論,而后再試著給出“什么是法律”的定義。
《金融法的“四色定理”》
吳志攀著 法律出版社
吳志攀用“四色定理”來分析金融市場之中,政府、市場、單位、個人四類對象的相互關系。金融法的“四色定理”由來已久,這種分析方法相較于對傳統(tǒng)的法律關系更深入、更廣泛。
本書獨特的分析方式,可以使讀者理解為什么一些國內的金融法在執(zhí)行中會出現(xiàn)立法設計中認為不會出現(xiàn)的問題,為什么我國金融法的條文與其他國家同類法律條文非常相似但執(zhí)行效果卻差異很大?!八纳ɡ怼痹緩娬{的必要性,在金融領域也同樣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