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明發(fā) 易愛忠
[中圖分類號] S141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003-1650 (2014)11-0142-02
前言:農作物的生長發(fā)育需從土壤吸收養(yǎng)分,其養(yǎng)分積累主要儲存在莖桿和籽粒,如將農作物秸稈還田,等于歸還部分養(yǎng)分給土壤;筆者通過選擇雙季稻種植區(qū)進行秸稈腐熟還田效果定位監(jiān)測試驗研究,初步探索了秸稈腐熟還田對提高土壤理化性狀與有機質含量的效果,以及對試驗作物的生長、產量、抗性等方面的積極表現(xiàn),為全面推廣應用秸稈腐熟還田栽培技術,制定耕地保護與質量提升計劃提供科學依據。
在農作物生長期間,施用化肥可以對作物生長起到立竿見影的效果,特別是隨著現(xiàn)代化肥工業(yè)的發(fā)展,農民越來越依賴、重視化肥的施用,以至于化肥的施用量逐年提高,這使得土壤中的養(yǎng)分不能得到及時的補充,隨著時間的流逝,土壤酸化板結現(xiàn)象也將日益嚴重。而農作物秸稈則隨意丟棄或焚燒,沒有形成有效的利益,這不光對土壤肥力的還原造成了浪費,秸稈焚燒也為環(huán)境造成極大的負面影響。為了探索秸稈腐熟還田的效果,2014年筆者在靖安縣水口鄉(xiāng)雙季稻種植區(qū)選擇有代表性的田塊,以當地晚稻主推品種為研究對象,開展了秸稈腐熟還田效果監(jiān)測試驗,以期達到改變農民的施肥觀念,推廣應用秸稈還田之目的。
一、試驗材料與方法
1.試驗地點、概況
試驗地點選擇在靖安縣水口鄉(xiāng)沙港村土庫組公路旁鄒順金的責任田里,該試驗區(qū)域海拔160m,陽光充足(年均氣溫18.6℃),雨量充沛(年均降雨量1655mm),無霜期有256d;試驗田具有代表性且田塊方正、田面平整、肥力均勻、排灌方便,面積1.54畝,前作為雜交早稻,土壤類型為中潴潮沙泥田沙壤土,土壤肥力中等偏上。
2.供試土壤
供試土壤的理化性狀見表1
3.參試作物、品種名稱
品種為H優(yōu)158。
4.試驗方法
前作早稻收割后,將其70%的秸稈應用腐熟劑進行腐熟還田,在水稻作物生產過程中,監(jiān)測秸稈腐熟效果、土壤結構與養(yǎng)分含量的變化以及作物生長的影響,分析評價應用腐熟劑腐熟還田的作用及后效。
4.1 處理設計
將試驗田從田塊中間縱向一分為二,中間以田埂隔開,一邊設為一個處理,共兩個處理,面積各占0.77畝;處理一為常規(guī)施肥+秸稈腐熟還田,處理二即常規(guī)施肥,不設重復,兩處理直接作對比。
4.2 田管與施肥量設計
2014年6月27日播種,塑盤(502孔)漿播,濕潤育秧,7月16日拋栽,秧齡19d,每處理拋35盤并檢勻,畝拋密度1.42萬穴(空穴率約為25%);栽培管理措施是采取重施基肥、早施蘗肥、前期間隙好氣灌溉與后期干濕壯籽;適時防治病蟲害;10月30日稻谷成熟并實割測產,隨機取樣各10株,備室內考種。
處理一翻耕前畝用2公斤腐熟劑與4公斤尿素混合后,均勻撒于秸稈上面并拍打,然后灌水翻耕;常規(guī)施肥是每畝施純氮10.81kg、純磷7.125kg、純鉀7.125kg,即基肥施45%(15-15-15)三元復合肥22.5公斤,蘗肥施45%(15-15-15)三元復合肥20.0公斤,尿素4.0公斤,兩處理除桿腐劑應用不同外,其他田間管理措施一致。
4.3 考查內容與檢測方法
4.3.1晚稻收割后以五點取樣法分別采集兩處理的土壤樣品,采用《測土配方施肥技術規(guī)范》規(guī)定的常規(guī)方法檢測土樣容重、堿解氮、有效磷、速效鉀、有機質、PH值等理化指標。
4.3.2定時進行試驗作物相關項目(生長狀況、分蘗情況、成穗率、農藝性狀表現(xiàn)及產量差異)的調查記載及數據整理。
考察比較兩個處理試驗作物的生長情況、農藝性狀、產量及抗性差異。
4.4 數據處理
同時進行兩處理試驗作物相關項目(生長狀況、分蘗情況、成穗率、農藝性狀表現(xiàn)及產量差異)的調查記載、實割測產和取樣考種。它們的數據采用數學加權平均法及百分率的計算方法,來檢驗試驗數據的差異顯著性,作為分析評價效果的理論依據。
二、結果與分析
1.作物生長表現(xiàn)
根據田間調查記載,在同等施肥、灌溉及病蟲害的管理下,應用秸稈腐熟還田的處理與常規(guī)對比,表現(xiàn)為土壤疏松透氣性好,禾苗返青快,分蘗強,長勢旺,熟相好,劍葉短厚,穗層清秀、整齊,莖桿粗壯,抗倒伏。
2.土壤理化性狀
試驗前、后土樣內容的檢測結果顯示,處理一對土壤養(yǎng)分含量的提高有著明顯的效果,特別是提高有機質和速效鉀的含量效果顯著。有機質含量較試驗前增加了0.12%,增幅4.26%;速效鉀的含量較試驗前增加了11 mg/kg,增幅15.49%,而處理二的土壤養(yǎng)分變化情況是除了有效磷外,其它常規(guī)項目均存在不同程度的降低(詳見表2),造成了耕地質量的下降;由此說明,秸稈腐熟還田可以提高土壤養(yǎng)分,改善土壤結構,保護或提高耕地質量,有利實現(xiàn)農業(yè)可持續(xù)發(fā)展。
3.農藝性狀及產量對比
室內考種結果表明,采取秸稈腐熟還田處理的農藝性狀比常規(guī)處理的要好,產量也得到了較明顯的提高(見表3)。每畝有效穗多0.1萬根,穗粒數多4.9粒,結實率提高了1.7個百分點;畝產增加28.6公斤,增幅5.25%,效果顯著。
三、結論
根據上述的試驗結果與分析,總結如下:
1.采取秸稈腐熟還田技術措施與常規(guī)栽培相比,可提高土壤肥力,特別是提高土壤有機質和速效鉀的含量效果顯著,土壤結構得到改善,增強了土壤的透氣性。
2.能夠促進作物生長。表現(xiàn)為禾苗返青快,分蘗強,長勢旺,穗數多,熟相好,抗倒伏。
3.明顯改善作物的農藝性狀和產量。畝增產28.6公斤,增產率達5.25%,效益顯著。
秸稈腐熟還田,可減少化肥用量,防止土壤酸化板結和農田生態(tài)環(huán)境惡化;有利提高土壤肥力,改善土壤團粒結構,實現(xiàn)農業(yè)可持續(xù)發(fā)展意義深遠,故而應該全面推廣應用,筆者特將此次試驗詳細數據整理發(fā)表,希望更多的讀者可以認識到秸稈腐熟還田的重要性,讓秸稈重回土地,得到最大的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