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曉光
一幅優(yōu)秀的風光作品,常常因為從近景到遠景都清晰的景物,讓我們身臨其境般感受到大自然的曼妙;一幅杰出的人像作品,常常因為清晰的主體人物和虛化的背景,讓我們在平面影像有限的二維空間中感受到更多攝影者所要傳達的意境和信息;一幅采用移軸鏡頭拍攝的建筑作品,常常因為獨特的創(chuàng)意,在滿足專業(yè)攝影要求的同時,給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覺……這些作品的成功都離不開攝影者對一個重要攝影概念的運用—景深。
景深是攝影中常用的概念之一。無論對于一名職業(yè)攝影者還是攝影初學者來說,對景深概念的準確認識并熟練掌握控制景深的方法是獲得好作品的必要條件之一。
從理論上來講,景深是指光線通過照相機成像時,物體的像所形成的光線通過相機鏡頭作用在光軸上匯聚成一點,再以錐狀擴散開。當我們通過對焦,使這個點經(jīng)過鏡頭內(nèi)部透鏡組后,恰好在感光元件所在的平面上時,該被攝物在感光元件上所呈現(xiàn)的影像是清晰的,那么該匯聚點就稱為焦點;而此之外的影像由于光線沒有匯聚而在感光元件上呈模糊狀,稱為焦外。此時,處在焦點前后一定距離內(nèi)、人眼可以接受為清晰的像所包括的范圍,稱為景深。
是不是感覺有些晦澀?我們通俗點來說,相機在對一個或一組被攝物對焦后,處于這一個或一組被攝物前后一定范圍內(nèi)的景物都是清晰的,而在此范圍之外的景物呈現(xiàn)出虛化的效果,那么這個前后清晰的范圍即是景深。
再通俗點,一幅照片中,我們看到的比較清晰的影像所包括的范圍,就是景深。實際上,景深并不神秘。很多攝影愛好者也許并不能準確說出景深的概念,但是在攝影作品的構思和拍攝中,早已在不經(jīng)意間運用它了。比如說,很多朋友都喜歡在拍攝美女或者靜物的時候,希望照片中模特或其他被攝主體清晰,而背景或者次要景物盡量模糊,也就是我們常說的背景虛化,這樣的照片往往也得到模特的青睞。
為了能夠更好地運用景深拍攝出理想的照片,我們就應該了解影響景深的三個要素:即光圈、焦距和拍攝距離。
1. 光圈
我們知道,光圈代表了鏡頭通光孔徑的大小。在其他要素不變的情況下,光圈越大(相機顯示光圈數(shù)值越小),其所獲得的景深越?。环粗?,光圈越小(相機顯示光圈數(shù)值越大),則在相同條件下所獲得的景深越大。舉例來說,當其他因素基本相當?shù)那闆r下,使用f/1.4拍攝的照片其景深要遠小于f/16,這也就是為什么攝影師常常用大光圈的鏡頭來拍攝人像作品,如85mm f/1.4或者135mm f/2。對于人像拍攝來說,大光圈鏡頭幾乎是標準配置。為了獲得虛化的背景以襯托主體人物,人像攝影師往往盡量選擇較大的光圈(較小的光圈數(shù)值)去拍攝。
2. 焦距
在其他要素不變的情況下,鏡頭的焦距越長,其所獲得的景深越??;反之,鏡頭焦距越短,其所獲得的景深越大。舉例來說,當其他要素基本相當?shù)那闆r下,使用600mm鏡頭可以獲得比50mm鏡頭更小的景深。在野生動物拍攝的領域,由于條件所限,攝影師常常需要配備從600mm到1200mm的超長焦鏡頭,有些時候還需要使用增倍鏡來延長焦距。所拍攝的照片即使沒有使用大光圈,仍然可以獲得小景深的效果。因此,我們可以在日常拍攝中通過使用較長焦距的鏡頭來獲得背景虛化的效果。
3. 拍攝距離
拍攝距離是指相機與被攝主體之間的距離。在其他要素不變的情況下,拍攝距離越遠,其所獲得的景深越大;反之,拍攝距離越近,其所獲得的景深越小。舉例來說,當其他要素基本相當?shù)那闆r下,相機距離被攝主體3米時,景深距離要小于被攝主體30米。我們在微距和廣告產(chǎn)品拍攝時,常常會因為距離被攝物太近而導致景深較小,所以需要反復放大照片來檢查景深是否滿足需求。
另外,關于景深一直存在一種誤區(qū)。有人說景深跟所用相機膠片或者影像傳感器尺寸有關,相機的畫幅越大,其所獲得的景深越??;反之,相機的畫幅越小,其所獲得的景深越大。雖然我們在拍攝中能體會到,用同樣的快門光圈組合,卡片相機拍攝的照片其背景虛化的程度遠遠不如使用數(shù)碼單反相機。但是畫幅并不影響景深大小,不同畫幅的相機的景深差異其實是因為相同視角下所用鏡頭的焦距差距很大,是因為鏡頭焦距導致的景深差異。
綜上,我們總結出影響景深的三個因素。那么,請記住下面三條景深規(guī)律:
1. 光圈越大(更小的光圈數(shù)值),景深越?。还馊υ叫。ǜ蟮墓馊?shù)值),景深越大。
2. 焦距越長,景深越??;焦距越短,景深越大。
3. 拍攝距離越小,景深越?。慌臄z距離越大,景深越大。
除移軸拍攝等特殊拍攝外,一般情況下,景深還分成前景深和后景深。整個景深以對焦點為界,靠近相機的部分稱之為前景深;遠離相機的部分稱之為后景深。一般情況下,前景深都小于后景深。這一點很重要,比如在拍攝大合影的時候,一定要把全體人員都控制在畫面的景深之內(nèi),這樣每個人才會清楚。根據(jù)前景深小于后景深的規(guī)律,所以在對焦的時候,不應該選擇前后的中間位置,而是應該選擇前后稍微靠前一點的位置對焦。
哪些方面更需要大景深:
風光攝影:他們需要更大的景深來刻畫大自然中任何微小的細節(jié)。
紀實攝影:他們需要呈現(xiàn)如實的環(huán)境,廣角鏡頭配合小光圈,能讓景深足夠大。
微距攝影:因為拍攝距離很小,很難讓畫面全清晰,小光圈似乎是微距攝影師不得不采用的,除非為了突出畫面中的某一點。
哪些方面更需要小景深:
人像攝影:虛化的背景讓人物更加突出,長焦鏡頭和大光圈一直是人像攝影師的至愛。
就像許多攝影術語一樣,景深的概念不僅僅停留在理論上,更多時候是要貫穿在攝影者從構圖取景到按動快門的操作之中。我們常說:攝影是做減法的藝術,面對要拍攝的景物與場景,如何取舍,取決于攝影者的判斷和所要表現(xiàn)的主題。這里所說的取舍,一方面是對所拍場景的截取與選擇,另一方面就是通過控制景深,使得畫面中的各個被攝物清晰程度有差別,從而更好地突出主體和表達攝影者的思想。
這就引出我們在應用景深技術時的指導原則,即對于一幅照片來說,應該使用多大的景深,取決于這幅照片要表達的主題和所要傳達的信息。
這里,我們總結出運用景深的幾個技巧:
景深預覽讓拍攝者心里有數(shù)
說到景深預覽,就要從數(shù)碼單反相機的結構特點說起了。盡管隨著數(shù)碼技術的不斷發(fā)展,微單相機、單電相機等新興數(shù)碼相機逐漸占據(jù)了一定的市場,但是,數(shù)碼單反相機無論在攝影愛好者還是專業(yè)攝影人中仍然占據(jù)主導地位。
數(shù)碼單反相機在取景拍攝時,光線通過鏡頭進入相機,經(jīng)過反光鏡和五棱鏡的反射后,投射到取景器處,拍攝者通過取景器就可以觀察到。為了方便取景,在這一過程中相機默認會完全打開鏡頭的光圈,以便讓盡量多的光線進入。當取景結束,按下快門之時,相機鏡頭的光圈葉片會迅速調整為拍攝者已經(jīng)設定好的光圈大小。這樣的設計會給拍攝帶來一點問題,即通過取景器觀察到的影像效果并不一定與最終成像的效果相一致,即“所見非所得”。
通過前文的介紹我們已經(jīng)知道,鏡頭的光圈越大(即光圈數(shù)值越?。?,則照片的景深越小。在取景時我們通過取景器看到的影像是該鏡頭在最大光圈下所得到的影像,其景深也是最小的。在拍攝中,我們不一定總會使用最大光圈。為了在取景時就了解到實際設定光圈時所獲得的影像效果,通常,單反相機都會設置專門的“景深預覽”按鈕來解決這一問題。
這一點對于需要較大景深的攝影者來說尤為重要。舉例來說,使用最大光圈為f/2.8的鏡頭拍攝一張風光照片,攝影者希望獲得的景深約相當于光圈f/11時的景深。盡管已經(jīng)將鏡頭光圈設置為f/11,但是在取景時所觀察到的影像依然為f/2.8的較小景深,此時,攝影者可以通過按動“景深預覽”按鈕,取景器中的影像就會變暗,并呈現(xiàn)出f/11時的實際拍攝效果,我們可以在這一過程中觀察所選光圈對應的景深是否合適并作出相應的調整,從而達到“所見即所得”的效果。
使用移軸鏡頭獲得創(chuàng)意景深效果
移軸鏡頭可以在照相機機身和感光元件平面位置保持不變的前提下,通過改變鏡頭組件,使整個攝影鏡頭的主光軸發(fā)生平移、傾斜或旋轉,從而達到調整所拍攝影像透視關系和全區(qū)域聚焦的目的。移軸攝影原本是大畫幅機背取景相機獨特的功能,單反相機借助于移軸鏡頭也可以實現(xiàn)這樣的效果,如佳能的TS-E系列移軸鏡頭和尼康的PC-E系列移軸鏡頭。在專業(yè)攝影領域,移軸鏡頭具有很重要的作用,同時,與眾不同的畫面效果在創(chuàng)意攝影領域也受得了用戶歡迎。
利用沙姆定律獲得超大景深
使用普通鏡頭拍攝,只能使被攝物垂直于鏡頭中軸的平面聚焦清楚,一旦該平面與鏡頭中軸發(fā)生傾斜,即使通過縮小光圈來調整景深,被攝物的清晰范圍都是有限的,難以做到該平面內(nèi)距離鏡頭最近到最遠的景物都清晰。但是在廣告攝影、景物拍攝等領域,常常面對這樣的難題:既要傾斜于被攝物體平面來拍攝,又要使得處于該平面的主體得到全區(qū)域聚焦,即要將被攝物距離相機最近點到最遠點都拍清晰。這就需要運用沙姆定律(Scheimpflug principle)這個概念了。
在使用大畫幅機背相機的拍攝中,當被攝體平面、膠片平面和鏡頭平面這三個面等效的延長線相交于一點時,被攝體平面可以得到清晰的影像。該定律是1894年由奧地利檢測員沙姆菲盧格首先發(fā)現(xiàn)的,被稱作“沙姆定律”。該定律改變了常規(guī)控制景深的經(jīng)驗,可以在大光圈的情況下獲得極大的景深。
在數(shù)碼單反相機上,通過使用移軸鏡頭也可以實現(xiàn)同樣的效果。在相機(焦平面)和被攝物(被攝體平面)保持不變的情況下,通過調整移軸鏡頭的傾斜角度,使得前組鏡頭平面與焦平面、被攝物平面的延長線相較于一條直線,此時,處于被攝物平面上的物體都是清晰的,相當于獲得了傳統(tǒng)鏡頭望塵莫及的超大景深。
微縮模型般的小景深效果
移軸鏡頭除了可以獲得超大景深外,也可以通過平移和旋轉主光軸來獲得超小景深的創(chuàng)意效果。
通常情況下,使用廣角鏡頭拍攝街景,即使使用最大光圈,由于鏡頭焦距所限,拍攝的照片都會有較大的景深。使用移軸鏡頭時,一方面可以通過傾斜和平移鏡頭的前組,“壓縮”被攝平面并改變透視關系,獲得不同尋常的極小景深,使得平常的城市街道仿佛變成微縮模型一般,產(chǎn)生夢幻般的效果。
需要注意的是,要達到更好的效果,通常需要選擇較高的視點來拍攝,此外,熙攘的街道、高低錯落的建筑物和川流不息的馬路,這些元素的組合都可以幫助你在平常的景物中通過改變景深獲得創(chuàng)意十足的影像。另外,使用移軸拍攝人像也能獲得很神奇的效果。
靈活利用景深標尺提高拍攝成功率
在我們?nèi)粘E臄z的時候,常常會遇到稍縱即逝的場景,此時需要在很短的時間內(nèi)完成從構圖、對焦到拍攝的全過程,有時甚至要舉起相機盲拍,這樣的極端情況在新聞攝影和紀實攝影中很常見。面對這樣的挑戰(zhàn),即使最高端的數(shù)碼單反相機也會力不從心,出現(xiàn)對焦慢、焦點沒有落在主體上或結像不清晰的情況。那么,結合之前我們了解到的有關概念,能否利用景深來彌補對焦速度和精度上的不足而將需要表現(xiàn)的主體拍清晰呢?
在回答這個問題前,我們首先要明確一個問題:在一張照片中的景深內(nèi),所謂的“清晰”是一個相對的概念,更多時候源于我們的視覺經(jīng)驗。比方說當我們認為一張6寸的照片主體清晰近乎完美時,將它放大到36寸也許就會原形畢露,原本清晰銳利的邊緣出現(xiàn)模糊,而有些主體甚至已經(jīng)看不清,觀者就會認為這是一張極度失敗的照片。所以,我們這里所說的“拍清晰”并非絕對的概念,而是在一般情況下人眼所能接受的清晰程度,而且,在日常拍攝中也很少有人將照片大幅度放大。在明確了這一點后,我們就為大家介紹兩個運用景深提高拍攝成功率的技巧。
運用陷阱對焦法守株待兔
很多讀者手上都有一些老鏡頭,與如今數(shù)碼化、全自動的鏡頭相比,不但可以手動調節(jié)光圈,而且在光圈環(huán)位置都配備有指示景深的刻度線,這就是景深標尺。通過這些景深標尺,我們可以清楚知道每一擋光圈所能拍攝清晰的距離范圍。
舉例來說,當我們使用50mm鏡頭的f/8光圈來拍攝時,如果對焦在鏡頭前3米(10英尺)處時,通過觀察景深標尺,我們發(fā)現(xiàn),f/8的景深是從2.4米到4.2米(8英尺到14英尺),即在光線允許的情況下,如果使用f/8這擋光圈對焦3米處的主體拍攝,那么從距離鏡頭2.4米到4.2米、即焦點前后近2米距離內(nèi)的景物都在景深內(nèi),基本上都可以拍攝“清晰”。
利用這一特性,在拍攝體育運動時,如賽車、田徑賽等,由于作為主體的運動員速度很快,如果等運動員出現(xiàn)在鏡頭前再進行構圖和對焦,成功率往往不高。為了彌補這一點,我們就可以利用景深的特性為運動員設置一個“陷阱”來拍攝。具體方法是:首先觀察運動員行進的軌跡,并在其將要經(jīng)過的地方選擇好作為背景的景物并進行構圖;然后估算出運動員出現(xiàn)在理想構圖中時距離鏡頭的距離范圍,通過觀察景深標尺,選擇景深與預估距離范圍重合度較高的幾擋光圈,結合所在場地的光線條件和希望拍攝的畫面效果,選擇最合適的一擋光圈;最后轉動調焦環(huán),將指示線對準剛才所選距離范圍的中點。這樣,我們就為所拍攝主體設置好了一個對焦陷阱,接下來所要做的就是保持相機位置相對固定守株待兔,等待主體落入“陷阱”中,按下快門,收獲理想的照片了。
利用超焦距獲得最大清晰范圍
通過觀察景深標尺不難發(fā)現(xiàn),除了可以標示一段距離范圍,景深標尺最右邊都是代表無限遠距離的“∞”。其作用在于,利用景深標尺,我們可以了解到某一擋光圈所能獲得的最大景深,此時對焦環(huán)所指示的距離就是該鏡頭在某一擋光圈的超焦距。
其具體使用方法是:將景深標尺上所選光圈值最右邊的數(shù)值對準無限遠“∞”位置,此時左邊的相對應光圈值則對應一個具體的距離數(shù)值,那么從該距離數(shù)值到無限遠處的景物都在景深內(nèi),是相對清晰的。
舉例來說,某一支鏡頭的最小光圈是f/16,想要拍攝一張在畫面中前后盡量都清晰的照片,那么我們可以在光線允許的情況下,使用f/16這一擋光圈,轉動鏡頭調焦環(huán),將景深標尺右側的16對準無限遠“∞”標志,此時左側的16對應的數(shù)值約為1米,那么我們可以認為從距離鏡頭1米到無限遠范圍內(nèi)的景物都清晰,拍攝的時候只要將主體安排在畫面中遠于1米的范圍內(nèi),一般來說都是清晰的。
在實際拍攝時,可以利用這種方法預先設置好對焦點和景深,只要光線和距離合適,在抓拍或盲拍的時候可以最大程度提高拍攝成功率,留住那“決定性的瞬間”。
責任編輯/張大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