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紐約時報》今年2月9日報道稱,挪威KODE博物館與中坤投資集團董事長黃怒波達成協(xié)議,來自圓明園的七根漢白玉柱基將于今年秋季重歸故里,并安置在黃怒波的母校、與圓明園毗鄰的北京大學。圓明園文物回歸的協(xié)議在2013年12月達成,此前黃怒波已與挪威博物館交涉多時,并曾邀請挪威KODE博物館全體董事會成員一行到圓明園和北大參觀考察,最終一致同意歸還文物。根據(jù)這份民間協(xié)議,黃怒波向KODE博物館資助1000萬挪威克朗(約合990萬元人民幣),為翻修博物館中國藏品區(qū)的預算提供一半資金。而七根柱基將作為回報,于今年9月歸國,在北京大學賽克勒考古與藝術(shù)博物館進行展出。
陳列于挪威KODE博物館內(nèi)的七根圓明園漢白玉柱基,原分別屬于養(yǎng)雀籠、諧奇趣、海晏堂、養(yǎng)雀籠、方外觀、養(yǎng)雀籠、海晏堂(左起)建筑外側(cè)扶手間的石構(gòu)件。這些石柱是KODE博物館收藏的2500多件中國藝術(shù)品的一部分,這些藏品都是挪威軍官約翰·威廉·諾爾曼·蒙特在1907年至1935年間捐獻的。他于1886年便來到中國,曾供職于大清國海關(guān),民國時深受袁世凱的信任。
2007年,在西單一處四合院發(fā)現(xiàn)的大水法石魚被無償捐獻給圓明園。2013年,法國皮諾家族將購得的圓明園十二生肖獸首中的鼠首和兔首無償捐獻給中國,文物被收藏在國家博物館。
圓明園文物的回歸固然是好事,然而流失文物究竟應該如何回歸?回歸后應當安置在何處?此事引起了多方爭議。
圓明園學會委員劉陽認為,柱基歸還圓明園才是真正的回歸,捐給北大只是換個收藏者。
劉陽指出,這些圓明園石柱的價值并非很高?!皥A明園西洋樓建筑的扶手位置,有數(shù)千根這樣的柱子。如今圓明園遺址上還有幾十個,北京一些博物館、蘇州的拙政園都有,杭州西泠拍賣行也拍過,少則100多萬元,多則400多萬元,不算特別珍貴。”
但圓明園官方的態(tài)度并非如此強硬。圓明園管理處有關(guān)人士日前對媒體表示,目前對文物回歸后的具體情況還不清楚,但圓明園流失文物能夠回歸中國,當然是一件好事。
國家文物局則表示,國家文物局對中國非法流失文物,包括但不限于圓明園文物返還問題的態(tài)度是一貫的:主張通過外交和法律等手段,按照國際社會處理非法流失文物返還問題的原則精神,促成中國非法流失文物的回歸。我們贊賞社會各界就促成中國非法流失文物回歸所做的各種努力,也愿在國際公約的原則下,與相關(guān)國家博物館機構(gòu)合作。
就中國7根圓明園石柱被歸還一事,美國《僑報》刊載評論文章《文物回歸,哪種方式最好?》指出中國追索海外流失文物的途徑主要包括:依法追討、回購和捐贈;其中,商業(yè)回購一直頗具爭議。如何避免由拍賣等方式推高文物價格進而助長盜竊走私之風,中國如何與國際合作提高依法追討效果,全社會皆當建設(shè)性探索。
商業(yè)回購中國海外流失文物一直頗具爭議,一些聲音認為,這等同于“受害者出資購買贓物,承認掠奪者的合法性”,且間接推高了文物價格,助紂為虐。而黃怒波這次未直接購買而選擇捐資,就有避開非議的考量。
誠然,依法追討是最理想的形式,但現(xiàn)實是,這已成為國際難題。雖然文物流失國追討有1970年與1995年兩份國際公約作為法理依據(jù),但公約約束力微弱,對于公約生效前流失的文物,特別是追討從圓明園流失的價值連城文物,實際操作起來困難重重。近年來,中國單純依靠法律途徑追討文物收效甚微。
面對種種障礙,出于民族情感和文物保護,商業(yè)回購在法理上固然有違程序正義,但在結(jié)果上卻是最具實效,這是殘酷的現(xiàn)實。而眼下的中國商人以捐資形式換回文物,表面上是一種交易,但如仔細探究,捐資用于助力對方文物保護,雙方一致實現(xiàn)文物保護本義的價值回歸,這對于流失在海外的中國文物的保護是積極有利的。
7根柱子值多少錢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其承載的關(guān)乎民族、國家的“不能忘卻”的歷史記憶。輿論應當回到這一點的終極意義,堅持法理,同時亦當拋棄狹隘、挑剔的眼光,對流失文物的回歸形式,多一些包容。中國的文物追索長路漫漫,如何避免由拍賣等方式推高文物價格進而助長盜竊走私之風,中國如何與國際合作提高依法追討效果,全社會皆當建設(shè)性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