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少山
《東周列國志》里有這樣一個故事,君王對他的兒子們說:“我老了,等我死了之后,你們要善待我這幾個心愛的妃子,隨她們去嫁人?!钡蔷踉趶浟糁H忽然又改變了主意,對兒子們說:“這幾個妃子我舍不得,我死了之后一定要讓她們殉葬。”
君主西去之后,他的大兒子要把這幾個妃子給放了,由她們去嫁人。另外的兒子們就提出抗議:“父王尸骨未寒,你為什么不執(zhí)行遺囑?”大兒子說:“父王前一個遺囑是在他頭腦清醒時立下的,而后一個遺囑是在他的頭腦已經混亂時立下的,所以我要執(zhí)行前一個遺囑而非執(zhí)行后面的遺囑。”
按照現行法律,當然后一個遺囑才是有效的。然而,人的思維的確在很多時候會因為身體的某種變化而改變。不僅僅是思維的結果,就是思維的過程也不是人能掌控的。有一個觀點認為人們其實在很多時候不是在“思維”而是在“被思維”??墒钦l在“思維”著我們?如果認真考察一下就會發(fā)現,你的位置,你的肌體,你的生理結構決定了你的思維結果,而不是你“思維”的結果。這時,就要拿出國王的大兒子那種冷靜的執(zhí)行力來,努力識破“被思維”的騙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