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家珣
1987年臺灣解除戒嚴,開放的言論環(huán)境很快就成為各色分子活動的溫床。在藍綠格局還沒有那么確立的90年代,民進黨不厭其煩地到南部各鄉(xiāng)鎮(zhèn)辦演講會,在本土意識本來就比較強的南部扎根。而在博取草根民眾的好感這方面,地下電臺的影響力不容小覷。
其實,地下電臺可說是畸形民主的癥結,相較于早期扮演“民主先鋒”的黨外媒體,大多數(shù)地下電臺則淪為民進黨的“鐵桿游擊隊”,鼓吹“臺獨”,對于政治對手的各種抹黑、辱罵不在話下。
民主轉型的大門打開了,當時的國民黨心胸已開闊了很多,媒體的紀律也逐漸放松。自1992年實施電波頻率開放政策以來,臺當局已經(jīng)進行過十輪的頻率開放申請。然而,非法地下電臺不但不屑于遵循合法化的繁文縟節(jié),還“寧鳴而死,不默而生”。據(jù)業(yè)者估計,在鼎盛時期有超過200家地下電臺,多數(shù)集中在中南部,一方面地下更加有利可圖,另一方面“在地下自由自在多了”。
賣兩種“春藥”
1990年代初,臺灣黨外運動蓬勃發(fā)展,媒體都具有強烈的政治傾向性,而廣電媒體在解嚴之后有數(shù)年仍未開放,造成地下電臺如雨后春筍般相繼誕生。地下電臺的先驅當屬1991年“講古名嘴”吳樂天成立的“民主之聲”電臺、民進黨激進分子張俊宏成立的“全民電臺”,二者開啟了臺灣地下電臺和政治結合的先河。1993年,許榮棋設立了“臺灣之聲”,極力推廣Call-in的論壇節(jié)目,成功借助“議題抗爭”塑造出電臺風格,大受聽眾喜愛,尤其以“出租車第三責任險”“公車票價調漲”等議題引起了出租車群體的反響。
這些電臺主持人說一口地道的臺語,相比主流媒體的普通話更通俗易懂,同時也更深入草根群體。他們的覆蓋范圍不大,對于Call-in聽眾有時候像老朋友一般聊天,因此即使是“一人電臺”,卻擁有不少忠實粉絲。
南部是綠營的大票倉,因此矛頭一般均指向泛藍的政治人物,在縣市長、縣市議員、“立法委員”的選舉上成為一股重要力量。他們多半以“不愛臺灣”的省籍情結作為批判的根據(jù),主持人的言論越辛辣越受歡迎,比如“中國人的馬英九,要來欺負我們臺灣人阿扁!”這種受害人的心態(tài)在南部許多草根階級根深蒂固,主持人進一步激發(fā)了聽眾同仇敵愾的情緒,而這正是不少綠營政客的鐵票來源。
在選舉時,地下電臺便成了散播謠言和意識形態(tài)的途徑,勢不可擋。比如在2004年大選“3·19槍擊案”發(fā)生當晚,南部的地下電臺幾乎全部出動,進行鋪天蓋地的宣傳:“連宋聯(lián)合中共槍殺臺灣總統(tǒng)!”
民進黨上臺后,迫于外界壓力,在2002年取締了49家地下電臺,但吊詭的是,地下電臺在一個月內卻暴增至超過170家。事實上,絕大部分地下電臺均掌控在“臺獨”人手中,其中不乏民進黨領導人的資金贊助和法律庇護,包括時任黨主席謝長廷、秘書長林佳龍等大腕。有業(yè)者指出,政治愈亂、藍綠對立愈激烈,募款愈多。
如果地下電臺一味抹黑、散布不實信息,老百姓為何不能判斷?
由于城鄉(xiāng)差距,以農(nóng)業(yè)經(jīng)濟為主的南部地區(qū)媒體資源相對匱乏,加上語言障礙,使得民眾與主流媒體之間保持了一定的隔閡,也愈發(fā)依賴無線電臺作為對外接口。更為關鍵的是,族群間的仇恨心理事實上使許多民眾缺乏理性判斷,更容易受到政客操縱。不難發(fā)現(xiàn),云林、嘉義、臺南、高雄、屏東也是地下電臺較為活躍的地方。
值得注意的是,電臺并非都是充滿社會草根運動精神,不少地下電臺更關注的是以賣假藥的方式謀取暴利。地下電臺的賣藥功力奇高,主持人或是憑借三寸不爛之舌噓寒問暖,博取信賴,或是請“醫(yī)師、醫(yī)學教授”上節(jié)目,大肆兜售強腎壯陽、減肥瘦身之類的藥。買藥聽眾最后洗腎的例子不少,而電臺業(yè)者本來就是非法的,恐怕就難以追究了。地下電臺不申請合法化,原因之一也是因為賣假藥更容易盈利。除此之外,簡單的播音設備成本低,以至于被抄臺的地下電臺很快又可以東山再起。
一邊是極端的政治狂熱,一邊是假藥,賣藥牟利,賣“獨”防身,便是“賣兩種春藥”的地下電臺長時間內的生存法寶。
破壞力量
1994年“臺灣之聲”許榮棋曾呼吁出租車司機向“財政部”抗議,引發(fā)數(shù)百輛汽車聚集“財政部”,隨之與司法干預的態(tài)勢趨于尖銳化。許榮棋甚至對檢察官提出誹謗控訴,最終遭地方法院通緝。警方逮捕當日空中熱線不斷:“現(xiàn)在‘許桑人在法院,大家趕快來聲援!”“我馬上要出門行動!各位不要再浪費時間講電話!”博愛路上,千名群眾頂著艷陽抗議示威......
地下電臺不但滲透性強,且具高度動員力量。1994年的“寶島新聲”發(fā)展成為社會運動、弱勢團體的發(fā)聲電臺。從這個角度上來看,多元化的聲音出現(xiàn)對民主發(fā)展有正面的作用。但不可否認的是,極端的言語在社會大量充斥,與其說是民主之聲,多數(shù)電臺實際上更是引爆民眾的偏激、仇恨心理。
政府部門與地下電臺以及其群眾之間長期以來劍拔弩張。2006年泛藍政客提出罷免陳水扁的議案時,某些地下電臺煽動支持者刺殺當時國民黨主席馬英九,高雄市警方不得不動員兩千余名警員采取突襲行動,查封了4家非法電臺。這樣的例子不勝枚舉。2008年4月,“海洋之聲”負責人廖述炘因難以接受馬英九上臺,在電臺自焚“以死明志”。
到這種地步,地下電臺與政府的對立顯然失控,造成惡性循環(huán)的社會負擔。而政客為了獲得選票采取極端的政治立場,進一步使民主走向畸形化。
權力的合法性來自民眾,已經(jīng)是全臺灣民眾的一個共識,因此媒體“對于國民而為其向導者”的職責尤為重要。但是電臺與其他傳媒面臨同樣的問題,雖然自由了,但是水平明顯向下沉淪,民眾更難看到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