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黎明
摘要:阿德勒的人格教育的內涵是:教育者運用個體心理學,了解兒童的行為模式,引導兒童戰(zhàn)勝自卑,追求優(yōu)越,培養(yǎng)兒童的社會興趣,發(fā)展他們的合作精神和奉獻精神,解決兒童的身心問題,從而最大限度地促進兒童人格健康發(fā)展的活動。它具有整體性、社會性、生活性、實踐性、差異性等特征。
關鍵詞:阿德勒;人格教育;內涵;特征
中圖分類號:G529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9094(2014)02-0047-04
阿德勒是奧地利著名的人格心理學家,個體心理學的創(chuàng)始人。他以個體心理學為理論基礎,對人格教育的內涵與特征作了全面而深刻的闡釋。
一、人格教育的內涵
要理解阿德勒的人格教育,首先必須弄清楚阿德勒視野中的人格特質。阿德勒認為,人格有健康人格與不健康人格之區(qū)分。前者的表現是,具有較高的社會興趣,懂得互助合作,具有奉獻精神,能夠選擇與社會利益相一致的生活目標及生活風格。具有這種人格的人往往能夠靈活地成功地應付生活中的各種問題與變化,“他行為的方式顯得好像認清:生活的意義在于對別人發(fā)生興趣以及互助合作。他們做的每件事情似乎都被其同類的喜好所指引,當他遇到困難時,他會用不和別人發(fā)生沖突的方法來加以克服”[1]。因而他們具有良好的人際關系和合作能力,是未來定向的人。后者的表現是,缺乏社會興趣和從屬感,不善于交際和與別人合作,社會情感較低。影響這種不健康人格的情景是器官缺陷、被嬌縱和被忽視。
阿德勒認為,一個人的人格與性格密切相關。在某種意義上說,人格就是性格。所謂性格指的是一個人嘗試去適應他居住的環(huán)境而顯現出來的特殊作用。性格特點好比是一種生存模式,它不是遺傳的,它是我們在潛意識的說話、行為中表現出的人格。性格是人為了在生活中維持獨特的習慣而取得的。據阿德勒觀察,由于行為模式的需要,性格特點在我們出生沒多久就產生了,它們不是首要元素,而是次要元素,它們是由人格的潛在目的而被迫產生的,目的是影響一個人生命格調、活動、行為、世界觀等的重要因素。在孩子靈魂的幽暗背景中,這個目的已經在那里,從幼年起即指揮著他的心理發(fā)展,這個目的給予孩子生命形態(tài)和性格,并且負責使每個人成為一個特殊的單位。此單位之所以區(qū)別其他的人格,乃是因為他生命中的活動和表現,全部由一個常見但獨特的目標導向。若能明白這一點,就會知道,如果想深刻地認識一個人,必須掌握他的行為模式。
阿德勒雖然沒有對人格教育下一個定義,但我們通過他對人格的闡釋,結合他的個體心理學,不難描述他的人格教育的內涵:教育者運用個體心理學,了解兒童的行為模式,引導兒童戰(zhàn)勝自卑,追求優(yōu)越,培養(yǎng)兒童的社會興趣,發(fā)展他們的合作精神和奉獻精神,解決兒童的身心問題,從而最大限度地促進兒童人格健康發(fā)展的活動。
二、人格教育的特征
綜觀阿德勒的人格教育思想,我們可以看到,阿德勒的人格教育具有整體性、社會性、生活性、實踐性、差異性等特征。
1.人格教育的整體性
阿德勒認為,無論是家庭人格教育,還是學校人格教育,都要注重人格教育的整體性,唯有如此,才能有效地解決兒童的人格問題,因為兒童的人格具有整體性。在阿德勒看來,“整體人格內在于每個人的存在之中。每個個體代表了人格的整體性和統(tǒng)一性;同時每一個個體又為其整體人格所塑造。每一個個體既是一幅畫作,又是畫作的作者。個體是他自己人格的畫作者”[2]。這個整體的人格就是他個人的基調,無論行為方式如何變化,基調是不會改變的。其次,兒童的肉體和靈魂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他說:“我們認為肉體和心靈這對關系都屬于生活的表現,都是整體人類生活的一部分,我們用整體的概念來解釋和剖析它們的相互關系?!盵3]他把肉體和靈魂看作是互助合作的整體。他打比方說,心靈是一輛汽車,它利用它在肉體中能發(fā)現的一切潛能,幫著肉體將它帶入到這樣一種境地,就是對各種困難都是安全而有優(yōu)越感的地位。肉體的每個活動、每種表情,我們都能找到心靈的蹤跡。人們各自活動著,又在自己的活動中有意義地存在,人們活動著自己的眼睛、舌頭、臉部的肌肉,讓自己的臉呈現一種表情。在某種意義上而言,給予這種意義的幕后操作者就是心靈。
由此,個體心理學確立了自己的目標,這就是對兒童的整體人格進行系統(tǒng)的研究,探討它的發(fā)展可能性?!鞍凑諅€體心理學的理解,個體的行為是由個體的整體人格發(fā)動和指引的,因此,個體心理學關于人的行為的所有陳述都精確地體現了這些行為之間的相互關系,個體的行為反映了個體的心理活動?!盵4]由于個體心理學者了解到人格是一個整體,因此,他無法不看到對人生一個方面的錯誤想法也會在所有其他方面重復,一個犯罪或犯錯誤的人缺乏社會興趣,那么在他所有表現形式里都會看到這一特色。
基于個體心理學的理解,阿德勒強調,“學校必須學會把兒童視為一個具有整體人格的個體,一塊有待琢磨和雕飾的璞玉。學校還必須學會運用心理學知識來對特定的行為進行評價和判斷。學校不能把特定的行為視為一個孤立的音符,而是要把它視為整個樂章的組成部分,即整體人格的組成部分”[5]。如果要評測一個人的性格,除了清楚他的各種社會關系和環(huán)境外,還應整體地考察他的生活狀況。如果我們從他的生活中揪出單一現象,并且單就這個現象來評判(比如只考慮他的身體狀況、只考慮他的環(huán)境、只考慮他的教育等),就一定會被迫做出錯誤的結論。因此,“重要的是要記住,單個的行為如果脫離了整體的人格就沒有意義,我們只有聯(lián)系整個人格,才能對它加以研究”[6]。
2.人格教育的社會性
人格教育的社會性是阿德勒人格教育的重要特征。阿德勒認為,無論是正常兒童的人格教育,還是問題兒童的人格教育,都不是在真空中進行的,而是在一定的社會環(huán)境中進行的,要受到社會各種因素的制約。人生下來以后就置身于社會環(huán)境中,依賴于他人的幫助和各種社會關系而維持生存。這昭示出他是一種社會的存在,過的是一種群體的生活。軟弱的兒童不可能單獨生活,更不具備能單獨生活的能力。但“為了在這個行星上繼續(xù)生存,他們必須為其軟弱的軀體補充許多人造的東西。那便是靈魂,而靈魂的本質則處處體現著群體生活的需要”[7]。維持人類繼續(xù)生存的最佳保障就是社會。
既然社會決定兒童的存在,那么我們只有通過環(huán)境、在環(huán)境中,才能了解兒童的人格,了解兒童的思想和行為,才能判斷他在環(huán)境中的特定境遇,斷定他如何與生活保持聯(lián)系。更重要的是,認識兒童對環(huán)境和生活中諸如社會關系問題、職業(yè)問題、兩性問題的態(tài)度。按照這種方法,“我們完全不可能將兩個嬰兒的行為方式混淆,因為他們已表現出了相當的行為模式,這種行為模式隨著兒童的成長,會日漸清晰,不會再發(fā)生變化。兒童的精神生活會越來越受到其社會關系的影響。與生俱來的社會感的最初跡象顯露出了他對溫情的尋求,這導致他尋求與成人的接近。兒童熱愛生活總是指向他人,而非像弗洛伊德所說,總指向自己的身體”[8]。由此,他得出結論:“必須把人理解為一種社會存在。一旦掌握了這點,我們就獲得了一個重要的助手,幫助我們理解人類的行為。”[9]
由此出發(fā),阿德勒認為,人的任何偉大成就、人的能力的任何發(fā)展總是在社會生活中朝向社會情感的方向實現的。學校的重要使命就是培養(yǎng)社會情感。所謂社會情感,是指兒童想把自己與他人聯(lián)系起來,與他人合作完成任務并使自己成為一個對他人對社會有用的人的愿望。它影響著人的其他能力(如理解力和邏輯感)的發(fā)展。沒有前者,后者的發(fā)展幾乎不可能。社會情感的意義指向合作和奉獻,這既有利于個人的自我完善,也有利于他人和社會的進步。因為“假如一個人在他賦予生活的意義里,希望對別人有所貢獻,并且他的情感也指向了這個目標,理所當然地,他會把他的人格塑造到一種理想的境界——某種對他人和社會有貢獻的狀態(tài)。他會根據自己的目標不斷調整自己,根據自己對社會的感覺來訓練自己,并且在練習中獲得種種能力和技巧”[10]。因此,阿德勒強調,學校肩負起重要使命,有責任有義務培養(yǎng)學生的合作精神和社會情感,使他們能夠良好地適應社會,“確保他們在社會的這個大樂隊中和諧地‘演奏好自己的角色”,盡可能為他人為社會奉獻自己的一切。
3.人格教育的生活性
生活方式和生活模式是阿德勒人格教育的關鍵詞。他反復闡明了它們的重要性:生活方式和生活模式決定了一個人對目標的選擇和行為的實施。把握了生活方式和生活模式,就能掌握人格教育的鑰匙。阿德勒以松樹作比喻來說明生活方式。他指出,一顆長在狹谷里的松樹和一顆長在高峰上的松樹是不一樣的。盡管它們都是同一棵樹——松樹,但是它們有兩種生活方式。長在高山頂上的方式與長在狹谷里的方式不一樣。松樹的生活方式是表達它自己,并在一個環(huán)境中塑造它自己的個性。當它長在一個與我們所期望的不同的環(huán)境背景時,我們就認出它的方式,因為這樣一來,我們體認到每一棵樹都具有一種生活方式,并不只是對環(huán)境的機械式反應。
人類的情形亦然。我們的工作就是要分析不同的人與所在的不同環(huán)境、背景下的真正關系,正如心靈隨著環(huán)境的轉換而變化一般。如果一個人處于一個有利的情境之下我們便不能夠清楚地看到他的生活方式。而在一個新的情景之下,特別是當他面對困難時,他的生活方式就顯得清清楚楚。人們可以找出他不同的一舉一動及特性。因為生活方式是一個整體,它是從早期生命的困難和爭取目標中成長出來的。
阿德勒認定人們對將來比對過去感興趣。為了要了解一個人的將來,我們必須了解它的生活方式。即使我們了解了本能、刺激、欲望等等,也無法預知會發(fā)生什么。一些心理學家確實試圖借著注意某些本能、印象或創(chuàng)傷來得到結論,但是都找不到較精確的測驗結果,因為所有這些元素都預示著一種持續(xù)的生活方式。因此,不管什么東西刺激了我們,刺激只解放或固定了一種生活方式。因為個人具有的生活方式,有時候只靠著與他談話并讓他回答問題,就能夠預知他的將來。因為我們知道生命的階段、困難和問題,我們可以以這個方式來預知。因此,從一些事實的經驗和知識,我們可以知道一個經常與人隔絕的、尋求支持的、遲疑的小孩,將會發(fā)生什么事。
在阿德勒看來,人的具體行為、思想與人的生活目標和生活方式是息息相關的。兒童從小就追求自己的生活目標,即對偉大、完善和優(yōu)越的追求。這個目標不僅決定了他的思想,而且還主宰著他的具體行為。
而一個人的目標的達成也離不開生活模式。據阿德勒觀察,一個人總是運用他的經驗達到相同的目的。他的所有經驗都必須適合他的生活方式,與他的生活模式絲絲入扣。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我們發(fā)現,人們總是從他們的經驗中得出他們渴望得到的結論。
因此,阿德勒強調,掌握兒童的生活目標和生活模式,發(fā)現兒童生活的意義,對于教育者而言,極為重要,它就“如同掌握了整個人格的生命之鑰”。學校教育的重要使命就是教會兒童如何生活,獲得生活的知識和生活的藝術?!叭绻逃梅?,學校自然也能彌補兒童早期教育的欠缺和缺失。理想的學??梢猿蔀榧彝ズ同F實世界之間的中介;學校不僅僅是一個傳授書本知識的地方,它還應該是傳授生活知識和生活藝術的場所?!盵11]如此一來,學生自己就會主動地去開拓生活,以積極的態(tài)度去迎接來自生活的各種挑戰(zhàn),成為自己行為的主宰者和生活意義的守望者。
4.人格教育的實踐性
阿德勒非常重視在實踐中在行動中展開他的人格教育。這是因為他堅信,兒童的人格是通過他的行為來表現,而不是通過言論來表現。兒童是根據自己的行為來詮釋生活的意義所在?!八淖藙荨B(tài)度、動作、表情、禮貌、野心、習慣等等特征,無不體現出他對生活意義的理解。他的行為方式讓我們相信,他似乎對某種關于自身對生活的解釋深信不疑,他的某個舉動都代表著他對這個世界和對他自己的看法?!盵12]據此,他的人格教育很重視兒童尤其是問題兒童的行為表現,在兒童的實際生活中研究兒童。在他看來,個體心理學有別于其他的心理學,它不能容忍理論與實踐脫節(jié)。它之所以與生物學與生理學不同,是因為通過對個體行為的了解而彰顯意義,增進個體的幸福?!皞€體心理學集中研究整體人格,并將自己的科學目標投向整體人格對其發(fā)展和可能表現的充滿活力的追求。從這一立場出發(fā),個體心理學的科學知識就是實踐知識,因為所謂知識也就是源于對錯誤和謬誤的認識;不論是心理學家、父母、朋友,還是個體自己,誰要是擁有這樣的知識,誰就馬上懂得實際運用這些知識來指導人格的發(fā)展?!盵13]
從教育學的視角看,教育學對任何希望在其中進行探索,并把他在人性科學研究中發(fā)現的有價值的東西應用到其中的人來說,是一個真正的無主人的寶藏。因為教育學的知識就像人性科學一樣,并非來自書本,而是來自實踐。
5.人格教育的差異性
阿德勒認為,由于每個人生活方式的不同,人格教育呈現出差異性。自然是豐富多彩的,同時又是變化莫測的。要找到兩個絕對相同的人實乃天方夜譚。因此,如果我們說到生活類型,那只是智慧上的發(fā)明,以便了解個人的相似性。如果我們闡述智慧上的分門別類,并研究其特殊性,我們就可以評定得更佳。然而這樣做的時候,我們并不一直使用同樣的分類法;我們使用更能找出特殊相似性的分類法。心理學家和教育家之所以能通過個體的出生順序、記憶、夢等來認識、研究、教育個體,是因為個體的身心狀況、行為習慣具有特殊性和差異性。這是因材施教的前提。
阿德勒通過舉例進一步認為,一個無法適應社會的人,必是過著荒漠生活、毫無任何社會興趣可言的異類。這是區(qū)分個人的一種方法,或者這是最重要的方法。但是讓我們看看完全注重視覺事物的人,雖然他的興趣是有限的,這種人與興趣完全集中在口欲滿足的人大大不同。但是這兩種人都可能無法適應社會,并且發(fā)現他們很難與伙伴們建立關系。如果我們沒有認識到類型只是方便的抽象物,就很可能會認為它混淆了來源。
阿德勒通過正常人與患心理癥的人的對比得出的結論是:正常人是我們衡量各種不同類型人物的標準。正常人生活在社會中,其生活方式能夠適應社會。不論他喜歡與否,社會都能從他的工作中,獲得某些利益。同時從心理學的角度看,當遇到問題和困難時,他都有足夠的勇氣和能力去應付。患心理癥的人則缺少這些特質,他們沒有辦法適應社會,在心理上也沒有調適每日的工作與生活。教育他們應有所區(qū)別。
阿德勒提醒我們:“人類雖然生活在同樣的事實世界之中,但卻各自以不同的方式來塑造自己。每個人都根據他自己對事物的看法來塑造自己,他的有些看法在心理上是健康的、正確的;有些看法則是不健康的、錯誤的。我們要永遠考慮到,個體在成長過程中會出現心理問題和障礙,特別是要考慮到他童年早期時的心理障礙和問題,因為這些心理問題和障礙會影響到他后來的人生軌跡?!盵14]。
綜上所述,阿德勒全面地揭示了人格教育的內涵,從整體性、社會性、生活性、實踐性、差異性的維度深刻地論述了人格教育的特質。這些論述不僅賦予了人格教育以新的內涵和特質,推動了人格教育的發(fā)展,同時對當代兒童特別是問題兒童的人格教育富有啟示價值。
參考文獻:
[1]阿德勒.自卑與超越[M].黃光國,譯.北京:作家出版社,1987:13.
[2][4][5][6][11][13][14]阿德勒.兒童的人格教育[M].彭正梅,彭莉莉,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2.2.23.174.6.1-2.3.
[3][10][12]阿德勒.超越自卑:送給孩子最好的生命禮物[M].郁丹,譯.南京:鳳凰出版社,2011:29.12.4
[7]阿德勒.阿德勒的智慧[M].劉燁,曾紀軍,譯.北京:中國電影出版社,2007:7
[8][9]阿德勒.理解人性[M].陳太勝,譯.北京:國際文化出版公司,2000:24-25.25
責任編輯:楊孝如
Connotation and Features of Adlers Personality Education
LIU Li-ming
(School of Education Science Hunan Normal University, Changsha 410006, China)
Abstract: The connotation of Adlers personality education means that educators apply individual psychology to gain insights into childrens behavior patterns, lead them to overcome inferiority and pursue excellence, cultivate their social interest, develop their cooperative and contributive spirits, and solve their problems with mind and body so that their personality development could be promoted maximally. Its features include the natures of holism, society, life, practice and differences.
Key words: Adler; personality education; connotation; featu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