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昊在第3期的《南風窗》上撰文指出:現(xiàn)下許多農村問題惡化的真正原因并非改革本身,而恰是制度環(huán)境缺陷使得技術層面的改革不但不能帶來進步,反而引發(fā)了更多問題。例如:“規(guī)?;M織化”本是農業(yè)現(xiàn)代化題中應有之義,但在中國卻大大增加了農地矛盾,這實際上并非組織化的問題。而是因為這種組織化過程在制度層面缺乏農民自己的參與和認可?!凹哟筚Y金和技術投入”是農業(yè)現(xiàn)代化的主要內容。但在中國也缺乏普遍效果,是因為農民對不屬于自己、隨時可能被剝奪的土地難以做長期打算。這些改革教訓的啟示是:中國農村真正需要改革的是制度,而非技術層面。只有給予農民充分的土地權利,才能使其有自主參與市場競爭的資本;只有給予農民平等的社會保障權利,才能使其無后顧之憂;只有在戶籍、教育、金融等方面的制度性平權,以使其具備參與市場競爭的空間,才能喚醒農民主動性和潛在經濟能力。上述改革雖然可以發(fā)生在多個層面,但價值觀基礎只有一個:相信農民。在中國,農民的命運總是被他者決定,合作化、現(xiàn)代化等舉措無非如此。但為什么不讓農民自己選擇呢?我曾親眼見到在農民維權的過程中成長出來的政治理性和政治智慧。以及比城里人更知道如何開會的鄉(xiāng)村治理能力。但問題是,在缺乏制度支持的情況下,這些潛在的政治能力和其潛在的經濟能力一樣,無從發(fā)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