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熹微
我在昆明住過兩個城中村——日新村與福德村。我租住在一幢自修小樓的第四層,從窗口伸出手似乎就能摸到對面樓房的玻璃。樓下不知是未修建還是已拆遷的殘垣斷瓦,紅色磚頭散落的地方,大雨過后長出一茬茬不認識的蘑菇。
喜歡站在窗口久久眺望。其實并不能望見什么,想說的是,在城中村,經(jīng)常讓人有不知身在何處的恍惚感——這里比我的家鄉(xiāng),還要更接近家鄉(xiāng)。
租屋很便宜。瓷磚嶄新的樓房,三十平方米帶小廁所的房子,一個月租金不過400元。如果你愿意,可以在加出的過道里用電磁爐做簡單的飯,總之一個人住是再實惠不過。當然,門窗是粗劣的,稍稍用力一拉,便抖得咔咔直響,門鎖咬合得很勉強,像牙床萎縮之后,裝了不服帖的活動假牙。住下不久,小偷來了一次,臨時居留的地方自然不會安放任何值錢的東西,失竊了抽屜里用橡皮筋扎著的一沓塊票、一臺二手的DVD播放機,以及一只兩百多塊買來的電磁爐。
在這樣的房子里住著,不能產(chǎn)生類似家鄉(xiāng)的歸宿感,但我懷疑鄉(xiāng)愁的本身實指漂泊。我開始夜里不敢睡實,稍有響動就驚醒過來,枕邊放著菜刀,隨時準備搏命似的。事后想起來,真是一種顛沛流離的心情。
除了米線店川菜館,城中村里還有幾種店很多。旅店,也是自修小樓做成,小小的登記室外面立著廣告牌,數(shù)張放大的彩色照片鄭重其事地劃分了單人間、大床房、標間、豪華標間。標價一般不會超過120元/晚,事實上40~60元就能拿下。有的房子還很新,給人很劃算的錯覺,然而這樣的房子熱水系統(tǒng)通常依賴于太陽能,質量不好的太陽能設備使熱水時續(xù)時斷。
城中村里通常沒有配備醫(yī)療設施齊全的醫(yī)院,藥店和社區(qū)門診是人們解決頭疼腦熱最便捷的途徑。不需要醫(yī)生證明就能買到抗生素。在這里我也無師自通地發(fā)現(xiàn)了,在那些突然竄進店里的鬼鬼祟祟的青年里,不少是購買注射器的癮君子。有一次我發(fā)燒,在樓下的診所打吊針,護士扎針的技術很好,我問她薪水多少,她嘴一撇,道,一千多塊,少呢。
一天我去舊貨市場買沙發(fā),轉了很久都沒有看到合意的,意興闌珊地準備打道回府。驟然回頭已是黃昏,不知何時貨物蓋上了大的塑料布,女人蹲在門外的空地上用一只電燒杯煮晚餐,送貨的販子們回來了,小心地將三輪車邀進巷道里……天色暗藍,我站在那里,心中充滿亡失感,仿佛回到某年某月某日我不曾體歷過的故鄉(xiāng)的往昔。層層圍攏的舊物和它們所散發(fā)的氣味,永無休止地掩蓋著一切。
百度百科上對“城中村”的解釋是這樣的:從狹義上說,是指農(nóng)村村落在城市化進程中,由于全部或大部分耕地被征用,農(nóng)民轉為居民后仍在原村落居住而演變成的居民區(qū),亦稱為“都市里的村莊”。從廣義上說,它是指在城市高速發(fā)展的進程中,滯后于時代發(fā)展步伐、游離于現(xiàn)代城市管理之外、生活水平低下的居民區(qū)。
我想,“游離”二字很精確。
摘自《中國周刊》2014年第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