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娟 趙瑜
摘要 本文首先介紹詩人威廉·巴特勒·葉芝以及他的這首詩《當你老了》的創(chuàng)作背景,在介紹了意境概念的基礎上分析了這首詩的意境營造,通過時空的交錯、意象的組合和象征的運用來營造了深遠的意境,同時也表達了作者熾熱的情感。
關鍵詞:意境 意象 象征
威廉·巴特勒·葉芝是20世紀的一位偉大詩人,1923年諾貝爾文學獎的獲得者。他的詩歌語言超俗、含蓄和朦朧,“汲取浪漫主義和唯美主義的抒情而不流于鋪張,融合現(xiàn)代派的新穎和奇幻而不失之晦澀”,被著名詩人托馬斯·艾略特稱為“20世紀英語世界最偉大的詩人”。
《當你老了》是葉芝1893年的作品。1889年24歲的葉芝遇見了16歲的演員茅德·岡一位駐愛爾蘭英軍上校的女兒(Maud Gonne),且一見鐘情。他曾經(jīng)在一首詩里這樣描寫初見茅德·岡的情景。“她佇立窗畔,身旁盛開著一大團蘋果花;她光彩奪目,仿佛自身就是灑滿了陽光的花瓣。”但是由于茅德·岡立志投身于“愛爾蘭民族運動”,以及對于葉芝的溫文爾雅的詩人氣質的不欣賞,屢次拒絕詩人的求愛,嫁給了她的戰(zhàn)友麥克布萊德少校。這首詩《當你老了》作于葉芝與茅德·岡相識三年后,是葉芝28歲的作品。詩人似乎已經(jīng)預見到他和茅德·岡不會有結果。他把對她的濃烈的愛全部都傾注到了滿腔的文字中,才有了這首愛情的絕唱,流芳百世,輾轉回腸。事實確實如此,23年后的1916年,少校犧牲,葉芝再次向茅德·岡求婚,仍舊遭到拒絕,葉芝苦求一生而不可得,確實讓人扼腕,但是正如茅德·岡在晚年寫給葉芝的信里所說,世界會因為她沒有嫁給他而感謝她,因為正是因為葉芝情感上的失意,才有了這首愛的絕唱。
《當你老了》這首詩字短情長,意境悠遠,越過悠悠時空給讀者帶來無盡的美,表達了詩人熾熱而滾燙的感情。對這首詩歌研究的學者并不多,很多學者從藝術表現(xiàn)手法、詩歌的張力美以及詩歌的象征手法運用的角度進行研究。而本文主要來借助中國的詩歌意境理論來探討這首詩歌意境的營造,以期提供一個新的角度來解析這首詩歌。意境這一概念,盡管在西方文論里沒有相匹配的概念,但是它已經(jīng)被潛移默化地移植到了西方的文論中。
一 意境與意象
意境源自佛經(jīng),而后又成為中國古典文論美學的重要范疇,是指詩人的主觀情思與客觀景物相交融而創(chuàng)造出來的渾然一體的藝術境界。意即詩人主觀的思想和審美情感,境即詩中所描繪的具體的生活圖景,是具體可感的形象。意境的基本構成在于情景交融,二者有機統(tǒng)一渾然交融。境中有意,意含境中,神與物游,思與境諧。虛實相生,深邃悠遠。
意象與意境關系密切。所謂意象,就是客觀物象經(jīng)過創(chuàng)作主體獨特的情感活動而創(chuàng)造出來的一種藝術形象。簡單地說,意象就是主觀的“意”和客觀的“象”的結合,也就是融入詩人思想感情的物象,是賦有某種特殊含義和文學意味的具體形象,也就是借物抒情。“意”是內在的抽象的心意,“象”是外在的具體的物象;“意”源于內心并借助于“象”來表達,“象”其實是“意”的寄托物。意境由意象組成,意象包括在意境之中。但意象又不等于意境,二者是不同的而又密切聯(lián)系的概念。意境是意象的高級形態(tài),它能使讀者在品味中經(jīng)過想象和聯(lián)想獲得更為廣闊的藝術天地。
《當你老了》這首詩歌就是通過意象并運用一些象征和想象,展現(xiàn)了整首詩歌的意境,以及作者那種真摯的誓死不渝的情感。
二 意境的營造
詩歌意境的營造方式有很多種。在這首詩歌里,作者發(fā)揮想象,運用時空交錯的方式,通過意象的組合,來描寫并創(chuàng)造情境。并運用象征的手法在詩歌的結尾處情境交融,給讀者以留白,即布局的留空,給人以無限的想象空間和美感享受,達到了“境外有境”、“似有似無”的最高境界,整首詩歌的意境得以提升并升華。
1 時空的交錯
一般說來,詩歌短小精悍,為了在較少的篇幅中表達較多的內容,詩人在創(chuàng)作過程中常常打破常規(guī)的邏輯,運用跳躍的思維和豐富的想象,跨越時空,將實像與虛像相結合,表達豐富的內涵。因此,可以說詩歌是一種時空綜合的藝術,這首詩只有短短的三節(jié),但是詩人以時間的跨越、空間的變異和時空的交錯為手段,將時空進行了加工改造、交替組合,用一種及其精煉的語言創(chuàng)造出不同的甚至跨越時空的意象。這種時空的縱橫交錯、重疊布局也可以理解為是對詩歌意境的“視角轉換”手法,往往能造成時空的“切割”或“重構”,引起一種類似電影蒙太奇般的效果時空通過作者一時的流動而轉移,超越了現(xiàn)實時空,作者所要表達的內容和思想就是在時間的跨越、空間的變異所呈現(xiàn)的意境中慢慢流淌,展現(xiàn)在讀者面前。
作者以“當你老了”來開頭,以現(xiàn)在的筆觸來遙想未來。假設了暮年的場景“頭發(fā)花白,睡意昏沉,在爐火旁打盹”,以寥寥幾筆,勾勒了一位年邁的老婦人坐在爐旁取下愛人寫給她的情詩,慢慢讀的場景,回憶往昔,自己曾經(jīng)柔和的眼神和幽深的暈影。通過“回想”一詞,全詩的空間感豁然而出,愛仿佛從過去、現(xiàn)在延伸到未知的將來,愛無所不在,這也契合了象征主義的基本特征:在有限中追求無限。這種時間的包孕形式大大拓展了詩歌的意境和空間,時空的流轉和畫面的變幻順暢而自然。同時作者直抒胸臆,年輕的時候,因為你的美貌,身邊不乏追求者,可是當時光流逝,青春已逝,容顏不再,只有我的愛與他們不同,能經(jīng)受時光的考驗,因為“我愛的是你朝圣者的靈魂,愛的是你飽經(jīng)歲月摧殘的滄桑的臉”。作者運用了對比的手法,愈加顯示了他的愛是多么地忠貞不渝。第三小節(jié)用虛詞“and”做了一個銜接,“埋下頭來/在紅光閃耀的爐子旁”,呼應第一節(jié)中的“爐火,又回到了第一小節(jié)的畫面,接著作者將空間進行了切割,整首詩的意象不再局限于狹小的房間,而是轉向了浩瀚的宇宙星空和遠山,時空上不僅跨越了過去、現(xiàn)在和未來,也銜接了天上人間,詩人的愛無處不在、誓死相隨,是永恒不滅的,宛如星星和遠山。這是詩歌的“眼”,把看起來毫不相關的空間轉化、羅列,整首詩的意境由清晰而變得浩瀚而模糊,得以升華。
詩人運用了縱向的時間跨越,將夢幻與現(xiàn)實、現(xiàn)在、過去與未來交織在一起,同時又對空間進行了變異,重新組裝和排列。從一位坐在爐邊的老婦人出發(fā),不斷拓展空間,把鏡頭拉遠,以至拉向遙遠的星空,體現(xiàn)了詩人愛的無限與永恒。這種新穎的構思和時空上的跨越,以及時空的交替組合、縱橫疊加,大大增強了詩歌的信息蘊含量。詩歌的意境正是在這種對時空的跨越、交錯、變異、重新組建和排列之中,支撐起了意境的天空。
2 意象的組合
意境是有空間的,而支撐起意境空間的是那些或壯麗、或安寧、或靈動的意象。為了營造好的意境,詩人就要對這些意象進行切割、修補、肢解和嫁接,進行重新組合。而這種意象的組合就撐起了整首詩歌的意境。
作者以黑夜作為背景意象,主人公是一位白發(fā)蒼蒼的坐在爐火旁的老婦,手拿詩歌,緩慢閱讀,整個畫面給人很安詳和安靜,有一點點孤獨和寂寞,但是有爐火的存在和回憶的相伴,又增添了溫暖的基調,安靜的老婦人和跳動的爐火,一動一靜,以動來襯靜,頭發(fā)的“灰色”和爐火的“紅色”,在顏色上,營造了一幅和諧的畫面,開拓了詩歌的意境。接下來作者筆鋒一轉,描述了曾經(jīng)的柔和的眼神里柔美的光芒和幽深的暈影,由年邁的婦人的畫面轉向了青年的芳華,但是作者并沒有濃墨重彩地描寫女主人的美貌,他描寫了她柔情的顧盼生輝的眼神,整個意象是模糊的朦朧的,宛如蒙上了一層面紗,作者就是用這種手法來表現(xiàn)年代久遠的,被歲月沉淀和洗禮的往昔,如一幅舊得發(fā)黃的老照片。接著畫面由朦朧逐漸變得清晰起來,是一個女主人公被眾多的追求者所環(huán)繞的畫面,整個基調顯得輕松和活潑。最后一小節(jié)又回到了第一節(jié)的意象中來,依然是老婦人坐在火爐旁,青春不再,容顏易老,低垂著頭在回憶那些已經(jīng)逝去的愛情。而我的愛“在頭頂?shù)纳缴纤従忰庵阶?在一群星星中間隱藏著臉龐”。作者在這里運用了“緩緩“、“踱”、“隱藏”,說明他愛的深沉,踟躕不去,以及愛的守候,與山峰和星星同在,亙古不變。
三 象征的運用
象征是根據(jù)事物之間的某種聯(lián)系,借助某人某物的具體形象(象征體),以表現(xiàn)某種抽象的概念、思想和情感。它可以使文章立意高遠,含蓄深刻。恰當?shù)剡\用象征手法,可以使某些比較抽象的精神品質化為具體的可以感知的形象,從而賦予文章以深意,給讀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和咀嚼回味的余地。作為象征主義的代表之一,詩人葉芝在這首詩里也巧妙地運用了象征的手法,創(chuàng)造了象征性的意象,從而升華了詩歌的意境。
詩歌的第一小節(jié)中出現(xiàn)了黑夜和爐火的意象,黑夜象征著暮年,爐火象征著溫暖,在這樣的一個黑暗的夜里,老婦孤獨地坐著,但是有爐火的相伴,暮年的老婦還是有著一點點的溫暖。最明顯的一處象征出現(xiàn)在詩歌的最后一小節(jié)“在頭頂?shù)纳缴纤従忰庵阶?在一群星星中間隱藏著臉龐”這是一種更高境界的愛一在頭頂?shù)母呱缴?,在繁密的群星中,詩人依然堅貞不移地愛著自己的戀人,就像那高山一樣堅韌,像星星一樣永恒,以山脈和星空象征自己亙古不變的愛。那種圣潔的悲劇美,猶如過濾了的情感在歲月滄桑的洗禮后,向著純凈的、隱隱泛著夢幻光芒的崇高境界升華,那是人性對神性的親近,它把短暫的人生凝結為永恒的藝術。詩人把自身真實的情感賦予到了自然景物當中,移情于景,情景交融。同時也是作者靈魂的超脫與思想境界的升華。
葉芝的這首詩不同于傳統(tǒng)的愛情詩,作者并沒有描寫花前月下、愛的誓言和刻骨的思念,而是用第二人稱“你”,拉近與讀者的距離,如米歇爾·萊利斯所說,第二人稱“你”及其現(xiàn)在時(與讀者閱讀時間的同步性)的直陳語式猶如陷阱一般,使讀者總是欲罷不能地產(chǎn)生一種與主人公認同的傾向。作者在詩里想象愛人老去,在讀者面前展現(xiàn)了一幅幅不同的畫面,由一幅年老的畫面,到老婦回憶的畫面,再到愛變成星星隱在天空的畫面,畫面的流轉,時空的更替,過去、現(xiàn)在和未來被作者巧妙地編織在一起,同時也表達了詩人熾熱的情感,不管時空如何變幻,我的愛千回百轉,誓死不渝。
葉芝的這首《當你老了》以一種樸實的語言,運用了時空的交錯、意向的組合和象征的手法,營造了一份悠遠的意境,描繪了這樣一份流淌在時光里的愛,任憑歲月流逝,時空變幻,它已經(jīng)被雕刻在了時光里,與遠山、與星光同在。
參考文獻:
[1] 吳珊、鄧冬鐵:《試析葉芝和他的〈當你老了〉》,《考試周刊》,2008年第26期。
[2] 袁行霈:《中國詩歌藝術研究》,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年版。
[3] 張耀庭:《探析葉芝詩〈當你老了〉的藝術表現(xiàn)手法》,《湖北函授大學學報》,2011年第5期。
[4] 張秀仿、和鳳莉:《〈當你老了〉詩中象征意象的解析》,《山東文學》(下半月),2008年第4期。
[5] 胡曉靖:《詩歌:意境營造與時間跨越和空間變異》,《鄭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年第4期。
[6] 李小均:《感傷與超越——析葉芝名詩〈當你老了〉中的張力美》,《天津外國語學院學報》,2002年第2期。
[7] 龍琳:《真愛不會老去——葉芝〈當你老了〉賞析》,《湖南教育》(語文教師),2010年第1期。
[8] 黃希云:《小說人稱的敘述功能》,《外國文學評論》,1996年第4期。
(陳娟,邢臺學院講師;趙瑜,邢臺學院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