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辛
民間傳說,口口相傳。像神話故事一般,民間傳說能給很多事物增添玄妙的色彩,讓人在感覺情趣的同時,引發(fā)無盡的想象。
可有時候,同一事物,卻有兩個傳說,甚至三個傳說,讓聽到的人不知所以,該相信哪一個民間傳說是真正從歷史上傳下來的,哪一個是近年來為發(fā)展旅游而請文人雅士編出來的?
膘雞的兩個版本
膘雞是安徽泗陽地方的一道鄉(xiāng)間名菜。制作時需精選瘦豬肉、雞蛋清、山藥、饅頭屑等主要材料,還要加上淀粉、鹽、蔥、姜等作料用刀剁成糊,攪拌均勻,分上下兩層攤在百葉上,放入蒸籠蒸熟切片,配以菠菜,端上桌時,但見色澤誘人,紅白相間,似肉非肉,吃到嘴里有豬肉味又有雞肉味,所有嘗到的人,無論是名人雅士,還是鄉(xiāng)野村民,都交口稱道,這是一道經(jīng)濟實惠、營養(yǎng)豐富、酥嫩可口的美味佳肴。
正是因為覺得泗陽膘雞香溢味美,老少咸宜,我不由得打聽這道菜的由來。一打聽,就聽到了兩個民間傳說。
一個傳說和歷史名人史可法有關(guān)。說的是史可法生日那天,廚師要為他做一桌宴席來慶賀。史可法不同意,給廚師下令,要給全體將士送上一道營養(yǎng)豐富、配料齊全、有葷有素的好菜,讓人人吃了都覺滿意,士氣大增。廚師絞盡了腦汁,費盡了功夫,才做出了這道既有肉香味、又有雞鮮味、吃了還想吃的菜肴。
另一個傳說更為傳神。大明王朝建立,開國有功的軍師劉基見朱元璋既打老臣,又罵老將,還動了殺機,已經(jīng)聽不進他劉基的建議了,于是上奏請辭,朱元璋說:民間有人歌,留雞不留被,留被不留雞,人言沸沸,先生是聰明人,這當中大有含意。你先妥善處理了這事兒,再談告老還鄉(xiāng)之事吧!
劉基煞費苦心,和兒子劉璉商量出了一個辦法,用肥豬膘肉和雞肉做成一道美食,請廚師來將豬肉做在上頭,雞肉做在下頭,表示自己為臣永遠在朱元璋萬歲之下,呈上請皇帝品嘗。朱元璋何等明白之人,哈哈一笑,這才送上兩句詩,批準劉基告老還鄉(xiāng):先生此去歸何處?朝入青山暮泛湖。由于做這道菜的廚師來自泗陽,味道又實在好,泗陽膘雞的名聲也隨著皇帝和劉伯溫的故事而廣為流傳開了。
茶名為何叫鐵觀音
喝過鐵觀音,卻從沒深究過這種茶為何名叫鐵觀音。
鐵觀音名聲大震,走進任何地方的茶室,服務(wù)員詢問:喝何種茶?報到茶名時,總要提到鐵觀音,如同提到龍井、碧螺春、普洱茶、白茶一樣。
這一次走進鐵觀音的王國,心想至少要弄明白了,此茶為何冠名鐵觀音?才不虛此行。
本以為謎底很簡單,一講就能明白。哪曉得乍一問,就引出了三種答案,那便是王說、魏說、形說。
這形說是我的概括,講的是把一粒粒結(jié)實如鐵的嫩蕊放進杯中,以滾水沖泡,就能看到那嫩蕊漸次徐徐張開,茶色由青轉(zhuǎn)綠,慢慢舒展開成一片片綠葉。此時,隨著茶香悠然逸出,面對窗外照進的明亮陽光,那飄飄然升起的水霧茶汽,宛如超凡脫俗的觀世音正升空而遠去,似夢似幻。古人所謂“從來佳茗似佳人”之句,就是這么得來的吧。佳茗宛若佳人,佳茗宛似觀音,亦是能聯(lián)想到的吧。
魏說則要具體得多。帶有民間故事的色彩。講的是安溪西坪松巖村上,有個虔誠的村民魏蔭,他既種田,又信佛,誠實勞動,以寬容待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中,他天天要在觀音菩薩前點上三支清香,奉上一杯解渴消暑的清茶,幾十年風雨人生,從不間斷。清雍正三年(1725年),老實的魏蔭夢見觀世音菩薩飄然而至,指點說地名打石坑處有珍貴的茶樹。第二天清晨,他想到菩薩托夢,急急地趕到打石坑山嶺上,果然看到一株翠綠的茶樹,那樹形樹葉,竟然與夢中見到的一模一樣。魏蔭大喜過望,小心翼翼地將茶樹挖回家中,專門移栽在一個破鐵鼎中,置于園子里精心栽培。春來新葉長出,魏蔭以自古傳下來的烏龍茶制法,做成茶后泡來品嘗,竟然茶香盈室,引得松巖村上鄰居紛紛前來打聽、品茶、贊嘆。因為是觀音所賜,制成后的茶粒形似炭,沉實似鐵,魏蔭為它取名“鐵觀音”。
王說更讓人覺得有根有據(jù)——有遺跡,有幾叢茶樹,有一座石構(gòu)牌坊,還有“王說”主人公王士讓的畫像。清乾隆元年(1736年),蕪陽村的書生王士讓在他的書房南軒發(fā)現(xiàn)了一株生氣勃勃的茶樹,頓時生出愛心,將其移植于圃內(nèi),精心照料。只見此茶樹葉片橢圓,葉肉肥厚,嫩芽紫紅,青翠欲滴,煞是誘人。采制成茶,泡飲之后,香醇味佳。于是廣植于山嶺前后。乾隆六年,王士讓入京謁見禮部侍郎方苞,以茶相贈。方侍郎品茗之后,感覺此茶葉確為上品,轉(zhuǎn)獻內(nèi)廷。乾隆皇帝飲后大加贊賞:“其茶烏潤結(jié)實,沉重似鐵,外形漂亮猶如觀音。”故賜名“鐵觀音”。王氏后人津津樂道祖宗往事,將王士讓畫像懸掛于廳堂,讓一批一批茶客游人來此觀賞懷古。
于是乎,關(guān)于鐵觀音的起源,形說、魏說、王說爭論不休,各說各的,莫衷一是。贊同“王說”者,還有一個理由,說民間尊觀世音菩薩為神仙,只有頂禮膜拜,不敢輕易命名。唯皇帝才會賜名鐵觀音,也只有乾隆皇帝命了名,這茶才廣為流傳。名揚四方,從十八世紀一直傳至今日。
安溪茶鄉(xiāng)的烏龍茶,為何命名為鐵觀音,讀者諸君,你明白了嗎?如若非要有個結(jié)論,那么我告訴你,這都是口口相傳的傳說,至今仍沒找到文字依據(jù)。但有一點是肯定的,鐵觀音茶的名聲,已經(jīng)傳遍海內(nèi)外。
泗陽膘雞的兩種傳說,鐵觀音起源的“三說”,都似有出處,情有可原。但我覺得,正如同各地在爭論李白出生何處,諸葛亮的臥龍崗是在哪一省,西施浣紗的水是哪條溪一樣,最終總該有個定論。我們的旅游部門,是否可請來各方學者專家、地方史籍人士,做好這一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事情。
這就是我寫下這篇感言的緣由。
選自《人民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