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煥紅
女,壯族,廣西武鳴人,生于20世紀(jì)70年代。有散文、散文
詩散見《四川文學(xué)》《星星散文詩》《散文詩》《散文詩世界》《青春美文》《紅豆》《小散文》等國內(nèi)省市報刊雜志。有作品獲獎及入選專業(yè)選本。
花背帶
與母親有關(guān),與溫暖的記憶有關(guān)。
與信仰有關(guān),與壯族的始祖、花神米洛甲有關(guān),與壯鄉(xiāng)娃崽的保護神花婆有關(guān)。
祝福是花神或花婆給予的,落在壯鄉(xiāng)每一條娃崽的背帶上,就成為花的影子?;ǖ男蜗笤?jīng)被恭恭敬敬地繡于背帶的顯著位置,五彩大花里,于是就有了花里套花、花中開花、花上有花、花開遍地的喜慶吉祥。而其中心位置最大的那朵花,一定是壯族民間傳說中的保護神花婆或者生育之神米洛甲了。
古老的儀式里,壯家賀生時日,外婆會把繡了花的背帶送到女兒手中。多年以后,女兒學(xué)著母親,也把繡有花的背帶傳給自己的女兒,再由女兒把花背帶傳下去,一代一代往下傳。
母親溫暖的脊背上,花朵般的娃崽從此有了神靈的護佑。
開花散葉。生殖繁衍。綿延子孫。每個壯家外婆都曾經(jīng)用同樣的方式表達自己對生命的崇敬以及囑托。
每個壯家外婆一定也堅信,始祖米洛甲與保護神花婆一定會通過背帶上的花紋把祝福傳遞到她們的子子孫孫。
背負起壯家娃崽的壯鄉(xiāng)母親們,于是也曾經(jīng)一代又一代地把家族繁盛、人丁興旺的榮耀背負在肩,直至歲月日趨淺淡。
五色糯飯
用楓葉搗出的墨,紅蘭草洇染的赤,姜黃成就的金燦,紫蕃藤泡制的幽藍,連同大糯本生的潔白晶瑩,浸泡蒸制一鍋鮮香醇厚,壯鄉(xiāng)人的日子就有了盼頭。
農(nóng)歷三月初三,五色糯飯把壯鄉(xiāng)的一個節(jié)氣點綴得五彩斑斕。
很多年了,壯族的祖先習(xí)慣用花草樹葉的天然汁液作染,精心熬制五色糯米飯,他們堅信花草的靈韻具備某種神秘的功效,他們也堅信色澤亮麗繽紛、味道清香綿醇、口感溫潤甘甜的五色糯飯不僅能夠養(yǎng)活身體,還能夠幫助他們達成一些素樸的夢想。
拜山,祭祖,祭神。踏青,定情,趕歌圩。抓一手鮮潤的五色糯飯,品咂與咀嚼中,咽下來年的希望。
走近農(nóng)歷三月三,走進壯鄉(xiāng),五色糯香依舊綿綿長長,仍舊盈滿壯鄉(xiāng)的每家每戶。于是好日子里,那些脫口而出的動人的山歌,很容易就唱出了一個民族莊重樸實、喜慶歡樂、豐收福壽、興旺繁榮、圣潔良善的念想。
感牛恩民俗
漫長的農(nóng)耕歲月里,牛一路走來,始終沉默。
牛的身后,扶犁的壯族祖先沿著牛的足跡步步行進,生活的酸甜苦辣早已銘刻在心。
是該讓牛停下艱辛的腳步,稍作休整。
四月初四的祈豐節(jié)里,于是有了大明山腳駱越子民對牛的真心誠意的表達。
這一天,不役牛、不鞭牛、不罵牛。
這一天,清牛舍、洗牛身、撫牛頭、加牛食。
這一天,全族人殺雞備酒,鳴炮燃香,燒紙敬神,為耕牛披紅掛彩,鼓樂助興。
為牛而歌其實就是為己祈福。
當(dāng)村莊逐漸城鎮(zhèn)化,城鎮(zhèn)逐漸城市化,耕牛漸漸退出村莊,退出歷史的舞臺。
老祖宗們愛牛、惜牛、敬牛、祭牛的故事也就漸行漸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