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振蘭
摘 要: 樗蠶在荊州市1年發(fā)生2 代,以蛹越冬。第一代幼蟲期6月上旬~7月中旬,危害盛期為6月下旬;第二代幼蟲期8月下旬~10月上旬,危害盛期為9月中旬。人工剪除越冬繭蛹,成蟲羽化盛期使用黑光燈和殺蟲燈誘殺,可降低蟲口基數(shù)。在低蟲口密度時,采取生物制劑防治和保護利用天敵的措施,可以有效控制樗蠶的發(fā)生和危害;在高蟲口密度時,使用高效、低毒、低殘留的無公害藥劑噴霧防治,可以迅速壓低蟲口密度。
關鍵詞: 樟;樗蠶;生物學特性
中圖分類號:S763.42+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3020(2014)04-0038-03
樗蠶Philosamia cynthia又名烏桕大蠶蛾、椿蠶、小桕蠶,屬鱗翅目大蠶蛾科。寄主植物有核桃Juglans regia、石榴Punica granatum、柑桔Citrus reticulata、蓖麻Ricinus communis、花椒Zanthoxylum bungeanum、臭椿Ailanthus altissima、樟Cinnamomum camphora、烏桕Sapium sebiferum、銀杏Ginkgo biloba、馬褂木Liriodendron chinense、喜樹Camptotheca acuminata、槐、柳等。分布 東北、華北、華東、西南各地[1-3]。
樗蠶屬偶發(fā)性害蟲,2003年以來在荊州市荊州區(qū)、松滋市等地危害樟。2005年,該蟲在荊州區(qū)八嶺山林場、馬山鎮(zhèn)、川店鎮(zhèn)爆發(fā)成災,發(fā)生總面積666 hm2,蟲口密度200頭/百葉以上,幾天時間就將葉片吃光,嚴重影響林木生長。為控制其傳播蔓延,本文對樗蠶生物學特性進行了觀察,并開展了防治試驗。
1 材料與方法
1.1 蟲情調查
樗蠶生物學特性觀察和防治試驗在荊州區(qū)八嶺山林場進行,按照發(fā)生程度輕、中、重分別設置試驗區(qū)。共選擇30個小班,每個小班根據(jù)地形、林分狀況和小班面積,設置1~3個標準地觀測生活史、生物學特性和防治效果。每個標準地面積666.7 m2,各選擇3 株標準株,清點每株標準樹上的蟲口數(shù),將林下雜草雜灌清除,鋪上塑料薄膜,便于清點死亡幼蟲數(shù),連續(xù)觀察10 d,統(tǒng)計蟲口減退率。另設一個標準地作為對照,不進行任何防治,按照上述方法選擇標準木,清點幼蟲數(shù),計算自然蟲口減退率。
1.2 數(shù)據(jù)處理
防治前、防治后第1天、第3天、第5天、第7天和第10天,分別統(tǒng)計防治標準地和對照樣地內標準株下的死蟲數(shù),以及樣株上的活蟲數(shù),計算防治蟲口減退率和自然蟲口減退率:
蟲口減退率(%)=累計死亡幼蟲數(shù)/防治前活幼蟲數(shù)×100%;自然蟲口減退率(%)=(防治前對照活蟲數(shù)-防治后對照活蟲數(shù))/防治前活幼蟲數(shù)×100%;校正蟲口減退率(%)=蟲口減退率×(1-自然蟲口減退率)
1.3 試驗藥劑
50%甲胺磷乳油,湖北沙隆達股份有限公司生產;4.5%高效氯氰菊酯乳油,南京紅太陽股份有限公司生產;5%吡蟲啉乳油,安徽永豐農藥化工有限公司生產;25%滅幼脲懸浮劑,四川綠潤科技開發(fā)有限公司生產;1.2%苦煙乳油,赤峰市帥旗農藥有限責任公司生產。
2 結果與分析
2.1 生物學特性
2.1.1 生活史
樗蠶在荊州市1年發(fā)生2代,以蛹越冬。越冬蛹于5月上旬~6月上旬羽化為成蟲。第一代卵期5月上旬~6月中旬;幼蟲期6月上旬~7月中旬,危害盛期為6月下旬;6月下旬~8月上旬結繭化蛹;成蟲7月下旬~8月下旬羽化。第二代卵期7月下旬~9月上旬;幼蟲期8月下旬~10月上旬,危害盛期為9月中旬;9月下旬以后陸續(xù)作繭化蛹越冬。
2.1.2 習性
成蟲:樗蠶成蟲夜間活躍,有較強的趨光性和遠距離飛行能力,在日光燈下非?;钴S,能高飛,也能低飛,直到快天明時才飛離燈光。成蟲飛行距離可達3 000 m以上,壽命5~10 d,羽化的成蟲當晚即可進行交配,交尾時間長達24 h,交尾結束后不到1 d即可產卵。雄蟲有多次交尾的性能;卵:卵多成堆產于葉背,平均每雌蟲產卵240粒,最多430粒;幼蟲:共5齡,平均一頭幼蟲總食葉量達406.87 cm2。初孵幼蟲群居在卵塊附近不動,以后開始爬行取食葉緣,3齡后開始分散,并且食量猛增,以4至5齡幼蟲食量最大,約占一生總食葉量的90%。該蟲在食料充足時不轉移為害,其耐饑餓能力也比較強,3~4 d不取食也餓不死;蛹:老熟幼蟲在葉柄或小枝等被害處吐絲作繭化蛹,樹上無葉時,則下樹在地被物上結褐色粗繭化蛹,蛹期約50 d,越冬蛹期長達6~7個月。
2.2 防治方法
2.2.1 人工防治
利用冬閑季節(jié),發(fā)動群眾剪除越冬繭蛹,火燒、深埋,減少越冬基數(shù)。在成蟲羽化期間,可人工捕殺成蟲。
2.2.2 物理防治
在成蟲羽化期間,可利用黑光燈和殺蟲燈誘殺成蟲。
2.2.3 化學防治
樗蠶3齡前幼蟲具有群集性且體壁無蠟粉,抗藥性差,是藥物防治的關鍵時期和最佳時期。藥效試驗表明:50%甲胺磷1 500倍液、4.5%高效氯氰菊酯2 000倍液、5%吡蟲啉1 500倍液, 進行噴霧防治,效果均可達到96%以上見表2。
2.2.4 生物防治
在低蟲口幼蟲期,可噴灑生物藥劑進行防治,控制蟲口上升。 藥劑可以選擇25%滅幼脲1 500 倍液、5%吡蟲啉1 500 倍液、1.2%苦煙1 500倍液等,防治效果可達96%以上見表3。
調查中還發(fā)現(xiàn),七星瓢蟲、螳螂、小繭蜂及麻雀等天敵對樗蠶有抑制作用,尤其是麻雀對樗蠶的發(fā)生量的控制作用比較大,對這些天敵應當加以保護利用。3 結論
(1)樗蠶在荊州市1年發(fā)生2代,以蛹在樹枝上的絲質繭內越冬。
(2)在樗蠶未產生危害之前,可在冬季農閑時人工剪除越冬繭蛹,降低越冬代蟲口基數(shù)。同時,在成蟲羽化盛期,可利用樗蠶成蟲趨光性強的特點,使用黑光燈和殺蟲燈誘殺成蟲。
(3)在低蟲口密度期,要積極推廣生物防治。一是使用滅幼脲、吡蟲啉、苦煙等生物制劑防治樗蠶。二是保護瓢蟲、螳螂、小繭蜂、麻雀等天敵,抑制樗蠶發(fā)生和危害。
(4)在高蟲口密度時,使用高效、低毒、低殘留的無公害藥劑噴霧防治,可以迅速壓低蟲口密度,減輕危害。
參 考 文 獻
[1]張執(zhí)中主編.森林昆蟲學[M].北京:中國林業(yè)出版社,1997.
[2]蕭剛柔主編.中國森林昆蟲(第2版)[M].北京:中國林業(yè)出版社,1983.
[3]萬前進.樗蠶的生物學特性與科學防治措施[J].現(xiàn)代農業(yè)科技,2011,(1): 206-207.
(責任編輯:鄭京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