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編輯部
新戀愛時代
在過去幾期的“特別策劃”欄目中,我們連續(xù)觀察到這樣的現(xiàn)象:不少企業(yè)人士開始感嘆,未來的市場是屬于“90后”、 “00后”;越來越“搞不懂現(xiàn)在的消費者”;從產品中心化到顧客中心化……
未來總在我們的前面,我們怎么可能去追得上“她”?100多年前,福特公司的創(chuàng)始人亨利·福特先生到處跑去問客戶:“未來您需要一個什么樣的交通工具?”幾乎所有人的答案都是:“一匹更快的馬”。
很顯然,如果你認為“馬”是追求未來的利器,你就錯了。
另一個問題是,“女神”一般的消費者,讓“屌絲”一樣的企業(yè)如何去求愛?基本的結論是,追求“女神”的要求越來越多,門檻越來越高。當你做到這些,即使有情人終成眷屬,你又老了,而“她”也老了。
關于未來,一切都需要重新想象。
在新時代的消費者群體和消費文化面前,還存在“執(zhí)子之手”、“??菔癄€”嗎?我們以前人手一部諾基亞,但這并不代表我們對這個品牌“忠誠”,而是因為它“可愛”。當它不再可愛,或者有人比它更可愛,所有人都一起“大聲說拜拜”。
消費者如果愛我,就會為我付費,如果愛我,就為我行動起來。但戀愛不等于婚姻,他們絕無可能為你奉獻一切。
今天如果我們去觀察:什么樣的人身邊會美女如云、大腿如林?這個人不一定如1980年代般擁有“手表、自行車、縫紉機”,也不一定如1990年代般“有車有房有存款”,不一定是“土豪”,但一定不能“土”,甚至有點“酷”,還必須擁有廣泛的人脈圈子和極強的社交能力。
所以很多過去的企業(yè)講,我們不去包裝,我們也不懂營銷,我們就踏踏實實地做產品,這個邏輯正在被顛覆。會影響、會說話、會制造勢能,可能是未來商業(yè)模式的一個重要核心。
最重要的是,提供更多了解你的“接口”,讓消費者從不同的角度愛上你,但別向他們求婚。
——就像互聯(lián)網一樣。
顧客不一定是上帝
1975年的某一天,一位惱羞成怒的顧客沖進阿拉斯加諾德斯特龍的一家新開業(yè)的店鋪,態(tài)度囂張地甩給店員一只破損的輪胎,要求退貨。諾德斯特龍高層極其重視這起經營“事故”,最后爽快地為這位輪胎哥專門進了一只新輪胎,滿足了這位顧客的換貨要求。
為什么諾德斯特龍要專門進一只新輪胎?因為諾德斯特龍的店里根本就沒有輪胎出售。這起事件確實讓諾德斯特龍在很長一段時間里獲得了“以顧客為上帝”的美譽。
顧客就是上帝,成為今天幾乎所有企業(yè)的圣經。
諾德斯特龍依靠為上帝提供無底線的服務成功了,蘋果靠著為上帝提供巧奪天工的產品成功了……
但是,更多的企業(yè)卻無法靠這個圣經般的信條得救,并且,這個信條正遭受越來越多的懷疑。
看看現(xiàn)在的消費者吧,他們很難對一個品牌產生信賴:你做產品打折,把他們吸引過來,對面的競爭對手來個折上折,他們馬上轉身離開。你用壓箱底的錢開發(fā)個新產品,他們卻跑去買盜版你的山寨貨。我們總是在困惑,為什么消費者更加青睞產品不如我,服務不如我,廣告不如我的品牌?于是,企業(yè)家們開始懷疑,顧客不一定是上帝,至少不全是上帝,因為上帝讓我們得救,顧客卻不一定。
看看我們身邊年輕的消費者你就會明白。80、90后的年輕人,他們活在日新月異的世界里,新的事物不斷出現(xiàn),他們充滿好奇,習慣朝三暮四、朝秦暮楚,你很難保證留住他們很久。
這里我們想起一個經典電影《末代皇帝》里的一幕,小皇帝貪玩,坐著大轎子的他非要走下轎子,肆無忌憚地奔跑,一群太監(jiān)們就跟在小皇帝的屁股后面辛苦地左右追趕。此時的企業(yè),就如抬轎的太監(jiān)一樣,跟著小皇帝,怎么追,都追不上。
面對這樣的窘境,作為以營利為目的的企業(yè),不得不對諾德斯特龍“經典”的以顧客為上帝的行為重新盤算:輪胎哥是諾德斯特龍的??蛦??他以后的消費給企業(yè)帶來的利潤是否能超過那只輪胎的價錢?假如無法超過,諾德斯特龍的換貨行為確實難以理解。這個盤算可以用到對所有顧客價值的衡量上。尤其在這個消費者的消費理念更新頻率加快的時代,有些問題更加值得我們慎重思考。上帝一定是對的,但并不是所有的顧客都是對的,所以,顧客不一定是上帝。
只有那些能給我們帶來的價值超過我們服務價值的才是我們真正的上帝,而顧客能與我們合作的時間越久,給我們帶來的價值就越大。于是,我們就不得不重視一個概念:客戶的終身價值。
怎么才能獲得他們的終身價值?就需要了解他們的動態(tài),進行跟蹤服務。大數(shù)據(jù)時代,一切數(shù)據(jù)的收集顯得輕而易舉,而數(shù)據(jù),則最能客觀地反應出他們需要什么。
1.丹尼斯商場:大商場小圈子
五一小長假到來了,各大商圈的商場、超市又開始打折促銷了,假如你消費的足夠多,交款柜臺的漂亮小妹就會熱情地告訴你:先生/女士,我們一次性消費1000元可以辦VIP卡哦。辦VIP卡有什么用?
對消費者來講,可以在下次購物時給你打個小折,對于商場來講,一張VIP卡可以吸引你的消費者下次再來。但這個VIP卡的作用有多大?對消費者來講,很可能對面的商場不用VIP卡,照樣可以拿到更低的折扣,對于商場來講,可能這個消費者的皮夾子里有附近多個商場的VIP卡。
假如商場真的以吸引更多的消費者為目的來辦理VIP卡,這張卡片的價值顯得太輕了。鄭州丹尼斯百貨,就從這張卡片上獲得了更多的價值。
丹尼斯對VIP卡進行了篩選,從中找出了高端會員,建立了一個門檻較高的圈子。對于這個圈子里的客戶,客服部專門研究、分析會員消費特征、消費需求與生活方式的變化,尋找會員有效的培育與管理方式。從這些數(shù)據(jù)分析里,丹尼斯得到了他們的消費習慣、消費需求,并能及時針對他們的習慣和需求制定營銷策略,保證商場對他們恒久的吸引力。
并且,丹尼斯為他們提供了較為貼身的服務。比如,只要這些會員一步入商場,銷售人員就能認出他來,能很快叫出他的名字,還能非常清楚地記得他說過的家人的情況,這些會讓高端會員有歸屬感。
而為了更加深層次發(fā)掘這個圈子的價值,丹尼斯還會舉辦一些娛樂活動,比如高爾夫體驗活動和馬術表演。在活動中,這些會員又參與對丹尼斯商品結構和服務的討論,直接愉快地參與了丹尼斯的管理。丹尼斯實現(xiàn)了如小米般的“共同經營”。
毋庸置疑,對高端會員的維護費用是昂貴的,但是,會員對商場的銷售貢獻非常大。以丹尼斯為例,數(shù)據(jù)顯示,全年銷售額中,有一半以上是由會員貢獻的,其中,高端會員貢獻的銷售額更是一個不小的數(shù)字。正因為高端會員的貢獻驚人,與爭取一個新的流動顧客相比,商場更愿意維護好一個固定顧客。尤其在目前的零售環(huán)境下,商場需要不遺余力為這個群體量身定做專屬服務。
2.唯品會:自己當上帝
“美女,隨意挑選!”
在傳統(tǒng)的服裝店里,進來一位消費者,導購總會熱情地迎上去打招呼。有了這句話,美女當然就很“隨意”,不慌不忙地晃了兩個小時,試了十幾件新款,最后不慌不忙地走出去。
唯品會讓隨意的顧客變得緊張起來,似乎在它這里,自己才是上帝。
每天上線什么牌子由我定,限量銷售,你錯過了就沒了,還想要,等下次碰巧上這個牌子吧。一件東西加入購物車你只有19分鐘決定到底付不付款,過了19分鐘,不好意思,提醒過你了,現(xiàn)在東西被別人拍走了,你后悔去吧。過去的等你付款求你付款變?yōu)槿缃竦哪闵馅s著付款。其實在潛移默化中傳遞著一種觀念就是我的產品不愁人買,你不買就沒了。
唯品會的客服發(fā)現(xiàn),很多消費者不會在乎你的態(tài)度,只在乎他自己的感受。
摸清了“新上帝”的性格,就知道怎么伺候了。有了這種觀念支撐,唯品會大膽變革了競爭的主客體。過去的產品競爭消費者變?yōu)槿缃竦南M者競爭產品,你需要每天10點守在電腦前,一上線下手快準狠才能斬獲心儀的商品。
但是,之所以有自己當上帝的自信,是唯品會與其他網購平臺有巨大的差異性,它不像阿里京東一樣,包羅所有產品,以產品吸引顧客,這實際上依然是傳統(tǒng)經營模式中的以產品為中心。唯品會專注于閃購模式,在以女性為主的垂直市場發(fā)力耕耘,不主動與阿里、京東正面交鋒,醉心運營熱銷單品(俗稱“爆款”)。最具反“顧客就是上帝”原則的是,唯品會主抓回頭客,以流量而言,唯品會并不占優(yōu)勢,但是唯品會的重復(2次及以上)消費用戶可以占到活躍用戶總量的五成以上,這讓唯品會在購買流量之外還能運營會員。圍繞以上特點,唯品會從商貿戰(zhàn)爭中磨礪出來的“小生意思維”,它的邏輯也是“合適的顧客才是上帝”。
廣告淪陷
廣告業(yè)的從業(yè)人員都非常關注一個現(xiàn)象,在2013年中央電視臺黃金資源廣告招標中,藥企不見了蹤影。有人說是藥品違規(guī)廣告造成的,有人說是廣告效果下降而導致的。之后,權威消息說,央廣以前品牌廣告占據(jù)70%到80%,現(xiàn)在僅占據(jù)30%到40%。不單單是電視廣告、紙媒廣告,甚至曾啟蒙人們互聯(lián)網思維的門戶網站廣告都在衰落。足可見企業(yè)對廣告投放熱情減弱的現(xiàn)狀。
而企業(yè)的行為,自然是受消費者影響的。不是企業(yè)不愿意投廣告了,而是現(xiàn)在越來越少的人相信廣告了。以前,在央視上打一個廣告,都可以成為全國人民的口頭禪,“全心全意小天鵝”啊,“今年過節(jié)不收禮”啊。就連在報紙雜志上登一個“豆腐塊”,都可以收到幾百封來信?,F(xiàn)在呢?甚至人們在媒體上看到關于某個企業(yè)正面的新聞報道,都會馬上質疑:這不會是自我包裝、自我炒作吧?
是啊,憑什么相信你?曾經,三鹿的廣告做得也很高大上,雙匯也到處在電視上說自己很綠色,結果呢?80后、90后,連父母老師的話都不想聽,憑什么要聽你電視的,聽你報紙的?
廣告并不是突然淪陷的。只要看看媒體的發(fā)展就可以發(fā)現(xiàn),受眾的圈子在一點點縮小。20年前,我們連都市報都很少看到,權威報刊發(fā)一篇文章,就可以響徹天下。后來,開始出現(xiàn)了各種類型的媒體,財經媒體、時政媒體、娛樂媒體、時尚媒體,哪個圈子里的人,就去關注哪個類型的媒體。后來,出現(xiàn)了行業(yè)媒體,從車船、食品、服裝都有自己的宣傳陣地,甚至連一條褲子、一雙襪子、一副眼鏡都有自己的代言媒體了。媒體行業(yè)在擴大,圈子卻在縮小。
這個過程,看似是媒體成熟的過程,實際上是權威消解的過程。在改革開放之前,信息傳播渠道單一,一個發(fā)射塔就可以覆蓋一座城市,它發(fā)出的聲音,就可以影響數(shù)十上百萬人。因為只有一種聲音傳播,人們無從對信息進行對比,聽到什么看到什么就是什么。隨著社會的演進,人們發(fā)現(xiàn),很多事情并不是電視上看到、廣播上聽到、報紙上讀到的那樣簡單,于是就有了新的信息需求,一些新的媒體就產生了。
而隨著信息渠道越來越多,人們卻有了另一個困惑,信息多得令人無法甄別,于是,干脆誰也不信,只相信身邊可以信任的人。哪些人可以信任?有著共同利益的人,于是圈子開始出現(xiàn),而互聯(lián)網,剛好為圈子的形成提供了技術便利。
今天,人們開始更加相信“圈內人”的話,信息傳播回到了最初始的部落狀態(tài)。他們以群體或者社區(qū)存在,群體和社區(qū)有相同的價值觀、共同的語言。
在此前提下,企業(yè)需要更多思考未來客戶群存在和生存的方式。然后,適應這種部落式的品牌傳播方式,改變全面撒網式的傳播為圈子傳播,而實現(xiàn)圈子傳播的前提是先有一個圈子,在這個圈子里建立一個企業(yè)與受眾都可以接受的價值觀和利益點。
1.瀘州老窖:圈子酒
我們可以用微信建設一個圈子,可以用微博建設一個圈子,可以通過某種俱樂部召集起一個圈子,來達到品牌傳播的目的,而瀘州老窖,卻用產品做了一個圈子。
在國家提倡節(jié)儉之風之際,茅臺、五糧液極力撇清白酒與奢侈品的關系,希望走親民道路,投靠大眾消費者。瀘州老窖則高調推出超高端新品“愛我中華”,價格分別為3180元、5600元和128088元。當然,愛我中華的價格并非其吸引眼球的地方,其吸引眼球的是這種產品做出的圈子。
為了保證圈子的穩(wěn)固性,愛我中華選用了股東制,由一群完全沒有售賣過酒的人進行“小圈子”的傳播和銷售。這些股東既是投資方,也是銷售商。但這十幾名股東,并非傳統(tǒng)白酒產業(yè)鏈上的相關從業(yè)人員,而是各自細分領域的成功人士,例如房地產、品牌企業(yè)等等。他們在小圈子推廣并銷售這酒。或者說,他們用各自圈子所輻射的人脈,來營銷此款酒。從這個角度說,“愛我中華”更像一款“私享酒”?!凹词鼓阌绣X,也不一定買得到。” 而實際上,這款酒的目的也并非為了賣錢,而是為了瀘州老窖的品牌傳播,這種傳播方式恰恰是小眾傳播。
通過口碑不斷地放大知曉的人群。具體流程就是先召集一個股東的原始圈子,然后圈子里的人憑借自己的人際能量再去建設一個新的小圈子,一傳十,十傳百,形成乘數(shù)效應。
這款酒并不會給企業(yè)帶來多大業(yè)績提升,更多價值在于這種模式能夠為瀘州老窖樹立更高的價值形象——不僅是這款“圈子酒”本身,以通過口碑傳播來繼續(xù)提升品牌的整體形象。
2.嘎嘎酒江湖菜:找準圈子
男怕入錯行,女怕嫁錯郎,江湖中人,最怕進錯圈子。
重慶是個很江湖的地方,在這個很江湖的地方,出現(xiàn)了一種就餐形式,叫做江湖菜。后來,這種江湖菜被很多聰明的店家寫上招牌,招攬顧客。但是有些店家,招牌寫上去了,卻一點也不江湖,還是固守著傳統(tǒng)的餐飲經營模式,有客上菜,無客關門。
有一家叫嘎嘎酒的江湖菜非常聰明,不但把江湖菜做出了江湖味兒,還找對了圈子——媒體圈。店家的老板姓王,是一個喜歡結交朋友的年輕人,他結交的朋友又都是朋友很多的人。
小王本人高中畢業(yè),對媒體圈的事情并不了解,但他首先有個對媒體圈了解的朋友老徐。有一天,小王把老徐請到店里,好酒好肉招待以后,讓他掏出自己手機,給自己認識的所有媒體朋友打電話,“明天嘎嘎聚會”。當然,老徐請客,小王埋單。
老徐振臂一呼,自然應者云集。第二天,人到齊了,菜上桌了,吃飯之前,老徐讓大家搞一個“江湖儀式”,掏出手機,打開微信,按著按鈕不放,于是,在場的所有人的賬號都出現(xiàn)在每個人的屏幕上,一個二十人的圈子形成了,命名叫江湖嘎嘎酒,圈子的老大自然是小王。
酒局開始了,啤酒喝了一箱又一箱,小王總是在說,大家喝,今天認識大家我高興,這酒我埋單。實際上,今天的酒菜全部是小王埋單。
散場的時候,小王還給每個人發(fā)了一瓶自己研制的辣椒醬,這東西,在重慶可是送誰誰喜歡。大家回到家,都還在嘖嘖贊嘆,這老徐真夠意思,無緣無故請吃飯,然后又一想,這小王也不錯,請我們喝了那么多酒。
于是,就在自己的微信圈子里發(fā)個圖片吧。這些媒體人的交際可是神通廣大,消息發(fā)出,就蓋滿了小半個重慶。嘎嘎酒一舉成名。
頭條之死
有個網絡段子很有趣:原諒我一生放蕩不羈,無法上頭條……
這不是在討論媒體動態(tài)或者娛樂八卦,而是借越來越奇葩的互聯(lián)網讀者的視角,闡明一個道理:就連“無法上頭條”也能成為頭條,上頭條真的很容易,難的是下一秒你還在頭條上。
這就像當下的營銷,瞬間將某個本不知名的品牌引爆流行,下一秒?yún)s迎來隕落。更有甚者,即便口碑爆棚,但悲劇的是,人們都是道聽途說,真正掏錢體驗過的寥寥無幾。
“上過頭條就死”和“死在頭條上”成為越來越頻繁發(fā)生的故事。就拿凡客來說吧,凡客體引爆之后,它已經有太長的時間沒有占據(jù)消費者的視野了。2014年4月,已經處于“七年之癢”的凡客,為自己貼上了新的標簽:饑餓營銷,做令人尖叫的產品。毫無疑問,這又是一個想成為“××業(yè)小米”的家伙。檢索時間軸,在“凡客體”之后,它是怎么被消費者忘記的呢?事實上,從個性品牌到淪為與地攤貨無異的低端商品,凡客只用了一年的時間。
來了,爆了,死了。
中國網絡上的一哥就如香港警匪片里的老大,上位快,死得快。是因為新新消費者太過于喜新厭舊,還是因為頭條的價值正越來越???
已經有越來越多的事情讓我們看不懂:我們不明白芙蓉姐姐為什么會走紅,我們不明白郭德綱的相聲為什么會有這么多人叫好,我們不明白昨天還在玩微博的人為什么一下子全部投靠了微信……我們甚至連“人艱不拆”、“喜大普奔”這些詞是什么意思都不知道——但是他們卻都忽然地大紅大紫,又莫名其妙地隨風而去。
這無疑是一個注意力稀缺的年代?!盎鶚I(yè)長青”似乎離我們越來越遠,我們既要比誰能“紅得快”,還要比誰更“紅得久”。對于你的消費者而言,你要靠什么來爭取他們心目中的“終身成就獎”?
前天還在找馬航失聯(lián)客機,昨天就開始“且行且珍惜”,文馬剛剛和好,他們又發(fā)現(xiàn)薛老師出獄了。
80、90后為主力的網民從來不會追著一件事物跑。誰新鮮,我跟誰,是新人類的處事原則。頭條之所以不再是頭條,是因為頭條老了。頭條怎么死的?頭條是老死的。想要不老,必須鉚足精神,跟上新人類的腳步,不然沒人頂你,很快就沉下去了。
那是2010年,在風靡大街小巷的“凡客體”映襯下,凡客抵達最輝煌的時刻:銷售額20億元。那一年,讀書人出身、做過編輯的陳年如日中天;而今天成為凡客投資人的雷軍,才剛剛踏上“為小米而生”的征程。
在做2011年計劃的時候,陳年和管理團隊們非?!氨J亍钡嘏哪X袋拍出了60億元這么個增長200%的數(shù)字。而到了2011年3月,在接受路透社采訪時,他自己又將這個數(shù)字“修正”成了100億元。
一邊是瘋狂地無規(guī)則地擴展生產線,一邊是資本市場對電商股的熱炒,立志做一家“卓爾不群的服裝品牌”的陳年,似乎忘掉了初衷,熱衷于把凡客做成大電商平臺。這直接帶來的后果是:2012年電商進入寒冬,龐大的庫存沉重地打擊著凡客。凡客不但沒有跟上新消費人群的腳步,反而失去了自己的經營邏輯,喪失最初的模式,向另一個方向跑了。
保持個性,自成邏輯,才是穩(wěn)住頭條的制勝法則。
1.大象:小米氣質的安全套
說起社會化營銷,人們第一個想到的往往是杜蕾斯。這些年,粉絲們不知多少次為這個微博賬號突如其來的靈光乍現(xiàn)拍案叫絕,并瘋狂轉發(fā)。而在今天,說起避孕套,人們往往還要提到一個名字:大象——號稱具有“小米氣質”的互聯(lián)網安全套品牌。
它和小米有多像?
產品上,大象只銷售一個型號一款產品——7只裝的安全套,定價59元,如果消費者按月訂購或企業(yè)B2B采購則能享受一定的優(yōu)惠。這與小米的“單品制勝”的理念非常相似。
此外,周邊產品開發(fā)。即將投入生產的兩款周邊產品是:帶有存放安全套凹槽的手機殼和縫有存放安全套口袋的襪子。創(chuàng)始人劉克楠表示,這些凹槽和口袋都被設計得極為隱蔽,就算拿在手上,也不會被其他人發(fā)現(xiàn)秘密。
最后,大象的定位竟然是:使用互聯(lián)網的人群中最懂安全套的品牌!而它的對外口號則是:“大象,年輕安全套第一品牌”。不用提醒,這和小米定位在年輕人和發(fā)燒友是多么相似!
碎碎念著互聯(lián)網第一品牌的小米,大象在營銷上卻踩著杜蕾斯上位了,比如它在營銷上最主要的策略就是“針對杜蕾斯、和杜蕾斯對著干”,一方面歷數(shù)著杜蕾斯的幾大“罪狀”,另一方面拿大象的產品與杜蕾斯的核心產品進行多個維度的比較,以突出其優(yōu)勢和性價比。以此,成功搶了杜蕾斯的頭條。
2.Roseonly:富有就是個性
??椿閼俟?jié)目《非誠勿擾》的人都知道,只要上面的女主角足夠個性,哪怕是不被大眾感受接受的個性,也總有人喜歡,有帥氣的男生專門為她而來。
年輕人,喜歡的就是“跩”,跩出個性。
Roseonly就足夠跩,同樣是玫瑰,大街上的玫瑰十塊錢一支,它卻要賣幾百塊一支。從沒買一贈一,清倉甩賣,跳樓價,就是那么貴,可就是那么供不應求。
任它高高在上,任它貴的你想哭,任它死不降價,依然有大群消費者來膜拜它。越來越多的人知道它的跩,Roseonly就跩成了一種符號,代表了一個人群。
這個人群就是數(shù)目龐大的新新消費者,他們鄙視三從四德、正襟危坐,崇拜能夠表達他們個性的產品和服務。
Roseonly的符號就是炫富,它迎合了送禮人拉仇恨式的得瑟心理;收禮人的炫耀心理;消費者之間的攀比心理。羨慕嫉妒恨,世間最復雜的感情都被它表達了,它怎么不成功呢。
Roseonly最成功之處在于它能堅持跩,不一味迎合消費者,不一味地放低身段追在消費者后面跑,沒主見地依著消費者的性子癖好,不斷地改變自己的模式,不斷為消費者打折抽獎發(fā)代金券,橡皮泥般可塑性強卻失去了自身的特色,失去了核心競爭力。
硬件失寵
小米一而再再而三地推出更廉價的智能手機,消費者期待:蘋果手機啥時候降價?樂視一而再再而三地推出更廉價的智能電視機,消費者希望:是不是智能家居也能便宜點?最終,傳統(tǒng)行業(yè)里的家電制造商格蘭仕高調宣布了:正在考慮推出一個系列的免費產品……
夠了!在企業(yè)們的“三觀”里,硬件徹底失寵!而“傲嬌”的消費者們,在層出不窮的“免費”招數(shù)溺愛中,還在持續(xù)發(fā)出“愛的宣言”。正在默默用硬件賺錢的你,真的有聽見大家的心聲嗎?
而在愛的表達中,一些視產品為生命線,把畢生精力都投入產品研發(fā)的企業(yè)家們更加焦慮和委屈了。從這個角度講,我們正面臨著巨大的“技術浪費”。因為技術就像GDP一樣,是一個硬指標,我們也只能在這個方面做無窮無盡的努力。但是,消費者們想要的僅僅是一款令自己心動的“好產品”,而才不管你是不是“頂尖技術”。
一方面是硬件免費的呼聲原來越大,一方面是被一種傳統(tǒng)的工業(yè)精神——技術為王脅迫,不得不下血本在產品上不停投入。
傳統(tǒng)的生產企業(yè)在面對硬件免費的現(xiàn)象時,總會提出一個問題,產品硬件還重要嗎?這個問題的答案任何人都知道,重要。商品的使用價值永遠都是第一位的,沒有使用價值,就沒有價值。但問題是,當你的產品超出了消費者現(xiàn)在使用的可能,就說明你已經走入了對產品的迷信狀態(tài)。就如你要給一個杯子注水,倒?jié)M了,你還要倒,那么你做的就是無用功。
以前的消費者都習慣遵從一種規(guī)矩,相信約定俗成的指標,并盲目地毫無置疑地跟著這種指標走。比如電視機的像素,牛奶的純度。但新的消費者從來不相信這些所謂的指標,他們更在乎自己的感覺和體驗。
實際上,你無法在產品上達到極致,在產品方面不停地挖掘是件吃力不討好的事情,因為科技的進步日益加快,只有研究院才會專心致志進行發(fā)明創(chuàng)造。況且,你是企業(yè),你開發(fā)的新技術,很可能明天就被所有人掌握,你在為整個行業(yè)埋單。你要對企業(yè)的所有行為作出衡量,什么行為才是最值錢的。既然你在產品方面的努力已經超過了消費者的基本需求,何不停下來等等,關注一下他們到底想要什么。
在孜孜不倦探索商品使用價值的同時,我們能不能思考一下,使用價值的“使用目的”是什么,我們倒水是為了解決使用者口渴的問題,那么,這個問題解決之后,就沒必要倒更多的水,可以將倒“溢出的水”的精力省下來,做些努力讓水更好喝一些,放些蔗糖,放些牛奶,滿足消費者的使用體驗。而這些蔗糖、牛奶滿足了消費者的完美體驗以后,完全可以收費。
這就是目前很多人在做的。在2013年,樂視、愛奇藝、小米、阿里巴巴相繼發(fā)布了智能電視、盒子產品,其價格均低于行業(yè)平均水平,以近乎“免費”的形式在提供產品,希望通過削減硬件成本,靠價格產生競爭力,后續(xù)通過販賣內容盈利。
這是2014年3月,貼在某小區(qū)電梯里的“聯(lián)通寬帶資費”廣告。如果你是新入住的住戶,會怎么選?我們隨機問了10個人,結果不出所料:唯一的猶豫,僅限于選擇“8M套餐”里的機頂盒還是樂視TV。
且不論運營商“怪誕行為學”應用得多么得心應手,這張表格還至少反映了這樣一個事實:貌似“高大上”的炫酷硬件,不過是“充網費送的”。
“你今天可以最多18個月?lián)Q一臺手機,為什么今后不可以24個月?lián)Q一臺電視呢?完全可以。我們的終極目標就是讓這個產品快速的迭代?!痹跇芬昑V高級副總裁彭鋼看來,超級電視只是個載體,互聯(lián)網的服務和應用才是商業(yè)模式的核心。
因此,對于樂視,如何在最短時間占領更多的“客廳”,決定著它能將其內容和APP覆蓋多少受眾——廣告受眾和為增值服務掏錢的受眾均在其中。
自面市起,樂視TV超級電視就被冠以“價格屠夫”的稱號,其硬件產品的降價(S40賣1499元的價格)還一度引來與其他智能電視商的口水,被稱為“自殺”舉動,幾乎完全不考慮產品的硬件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