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攝”方式拍攝:
早些時候“哥斯拉”系列電影的拍攝方式是典型的“特攝”拍攝方式。所謂“特攝”,原本是指利用特殊攝影技術(shù)拍成的電影,包含的范圍很廣,美國的科幻片,香港的武俠片,都可算是“特攝”。但是,日本人用于拍攝那種架空背景的虛構(gòu)戰(zhàn)爭、打斗電影的方式,是與眾不同的,而且由于日本人幾十年如一日地迷戀這種方式拍成的電影,使得這種電影類型蔚為大觀,最后獨霸“特攝”頭銜。簡單來說,日式“特攝”最顯著的標志是兩個:皮套與縮微布景。
皮套:
在電影中,哥斯拉有60米高,但在實際上,這個“怪獸”只有2.2米高,無論是正義戰(zhàn)士還是巨型怪獸,都是演員穿著特定形式的皮套來表演,這也決定了哥斯拉與其他怪獸的基本形狀。因為必須讓人在里頭演,所以,或多或少受到人形的限制,哥斯拉的短腿與圓圓的腦袋就是這樣來的。
怪獸的皮套構(gòu)件一般都由以下構(gòu)成:皮革、電子原件、涂料噴火吐水裝置等,通常情況下,怪獸身上都有意想不到的開關(guān),這些機關(guān)留心就能看到。人鉆到皮套里,拉鏈拉起,便成了我們在銀幕上看到的怪獸。
微縮布景:
“特攝”電影中被激烈的戰(zhàn)斗所摧毀的城市,則是借助于模型特技。哥斯拉系列電影最顯著的成就是電影中在毀滅城市和其他東西時所運用的特效非常逼真。相對于美國科幻電影而言,最大的一個特色就是非常忠實于傳統(tǒng)的手工技術(shù),很少依賴先進的電腦特技,盡管日本人在電腦技術(shù)方面也很有頭腦。
早期“哥斯拉”系列電影的拍攝幾乎都是在攝影棚內(nèi)完成,在那里,攝影師可以創(chuàng)造并利用各種人造環(huán)境,這些人造環(huán)境不會受到陽光、風和雨等自然環(huán)境的影響。但是仰視的怪獸場景都是在室外拍攝的,在室外沒有高度的限制,可以把現(xiàn)實的天空作為背景。有危險情形的場景,如大爆炸等,也是在室外拍攝完成的。
布景之光:
為了讓這一縮微世界看起來更加逼真,需要非常好的照明。在電影中所使用的光線的方向、角度、類型和平衡等都需要非常注意。制作特效要求有比正常拍攝更快的攝影速度以及更強的光線。此外,還有一些組成部分,是在電影最初拍攝時沒有而后來才加入的,如哥斯拉噴出的放射性火焰或者爆炸所形成的反射光,也必須要用光線照亮,以使其與整個場景中的其他布置相配。所有這些都使得特效電影的制作成為一項極其困難的工作。
爆炸裝置:
這些爆炸很危險,安個小型的爆炸裝置很簡單,無非是幾個電路,一串電火花,一個遙控臺而已。不過他們身上一般不是那種爆破的,只是個小型的噴火花,因為爆破型的那種一般傷害極大。之所以會有爆炸效果是因為后期的擬音。
對于建筑、飛行器、戰(zhàn)車等爆炸,發(fā)射的炮彈、導彈一般有兩種,一個是模型,一個是紅火花?;鸹ㄒ卜譃閮煞N,一個是模型裝備的火花噴射,另一個是拍攝用的大型火花噴射臺,這個噴射臺一般都在場地外圍,接下來大家通常會看到這樣的畫面:一串火花飛過去,前面的怪獸身上開始爆炸,這時,一個飛機才劃過去,然而,觀眾是看不到飛機發(fā)射的過程的,因為那不是飛機發(fā)射的,是場地外圍的發(fā)射臺發(fā)射的。但是像飛機爆炸這種也是火花,只不過后面點個小火炬而已,還有,大樓通常是爆破型的,汽車也差不多如此。
后期合成:
拍攝完成之后即是合成。如果以正常速度的10倍來拍攝整部電影是不是就是個好主意了呢?答案是否定的。從一個場景到下一個場景的正常電影速度是不同的。例如,哥斯拉是由穿上十分沉重的怪物服裝的演員來扮演的。無論這個演員怎么想快速運動,也不會產(chǎn)生怪物快速運動的效果。因此,攝影師要用較慢的攝影速度來制作出哥斯拉正在快速運動的景象。在既有哥斯拉又有爆炸的場景中,這兩部分就要分開來以不同的速度單獨拍攝,然后再合成為一個場景。
LINKS:圓谷英二:
他以攝影師的身份進入電影界,學會了特攝技術(shù),之后創(chuàng)作了《哥斯拉》,哥斯拉一舉成為人類歷史上最著名的怪獸,哥斯拉系列電影也成為了世界上最長壽的系列電影,而圓谷英二也因此被評為“特攝之神。之后,圓谷英二又以“特攝”手法創(chuàng)作了另一部經(jīng)典作品《奧特曼》,取得空前成功,影響了好幾代人,奧特曼的形象在許多人的心目中獨樹一幟,無法被取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