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盼盼
直面世界的勇氣和熱情
漢娜說:“要有愛這個世界的勇氣和熱情?!?/p>
在中國有一種古老的哲學,這種哲學講求無為而治,從個人的成長來說,它主張人的歸隱避世。這種哲學成為選擇歸隱的中國仕人自我心靈麻痹和遮蔽的良藥。一個個清癯而又孤傲的形象出現(xiàn)在了中國古代的人物畫廊中。可是問題是如果一個人,一個普通人,如你如我,在還沒有真正揭開世界的面紗之前我們就已經(jīng)被這種哲學思想蒙蔽,那么這具軀體來到這個世界的意義何在。最具諷刺的是,凡是提出過歸隱避世思想的中國詩人、文人,都曾有過一番徹骨的與生命與世界搏斗的經(jīng)歷。
漢娜如果知道中國有一種哲學讓人安于孤獨,一定是非常義憤的。她認為孤獨應該遭到禁忌。越來越多的人因 “孤獨”而陷入一種深重和無力自拔的虛無感之中。如果一個人連自己的情緒都救贖不了,那么周圍世界的鳥語花香、鶯歌燕啼對于他而言也已是渺而遠之了。漢娜極力反對當時社會上一種贊揚孤獨的行為,盡管這種行為是個人的選擇。她認為每一個人實際上是與其他的人共同分享這個世界的,只有在人和人“之間”,在人類共同生活的舞臺上,個人才能得以充分展示和具有存在的價值。她自己的一生也是從“退隱在個人的世界里”最終走向了公共舞臺的燈光下,用她自己的話說是“開始真正愛上了這個世界”,由此也激勵了同時代以及后來的年輕人去認識這個世界。宗教改革家馬丁·路德也曾經(jīng)發(fā)表過和漢娜類似的觀點:一個孤獨者,總是導致另一個孤獨者,而且想要把所有人都變成煩惱的人。
漢娜不僅鼓勵人們?nèi)リP(guān)注自己存在的公共空間,而且她作為一個女人,其一生的生活態(tài)度,一生直面苦難的勇氣和不斷追求真理的熱情,被眾多女性主義者追捧。1958年,她寫作最早的那本書《拉赫爾·瓦倫哈根:一個猶太婦女的生活》出版,女性主義者將其看做是一個女作家通過寫作自覺地梳理自己,以祈求達到自我認識。但是作為漢娜·阿倫特自身并沒有針對性別問題發(fā)表過任何言論。也許是因為她覺得一個女性一直不停地談論性別問題反倒說明了這個女子自身在生活中處于弱勢或者是遇到了不公平對待,更有可能是祈求獲得優(yōu)越于男性的對待。而漢娜,這個生命不屈服的強者在1953年獲準以婦女第一人的身份進入高高在上的普林斯頓大學時,很反感于自己被外界評論為是婦女解放的先鋒。她對采訪自己的記者說道:“我早已習慣自己的女人身份了,身為女教授根本不使我感到困擾?!笔堑?,漢娜就是這樣,沒給自己任何借口和理由來增強自身的榮譽。當然,漢娜也絕不承認因為她做了那些傳統(tǒng)上應該由男人做的事情,她身上的女人氣就少了,這從她一生的愛情遭遇,以及那么早地宣稱自己只能生活在愛情之中就可以看出。也許,這一點對于我們今天的既希求獲得更高的學位,又擔心成為“第三類人”的獨立女性而言是很有意義的。
1975年漢娜·阿倫特離世,死于心肌梗死。她的朋友約納斯在葬禮上說道:“失去了你,我們所有人都變得貧乏了,沒有了你的熱情這個世界也變得冰冷?!?/p>
愛情
“雨聲潺潺,像住在溪邊。寧愿天天下雨,以為你是因為下雨不來?!痹谶@樣的愛情里,張愛玲只能低到塵埃里,因為完全是——等待。而漢娜·阿倫特又何嘗不是呢?一個是十八歲懵懂地渴望愛情的女孩兒,一個是已經(jīng)三十五歲的有著巫師一樣魔力的哲學家。任何一個女孩子都會愛上這樣的老師,可是如果這個老師也同樣被丘比特之箭射中,會是這個女孩子的磨難還是幸福呢?
1924年,漢娜·阿倫特來到了馬堡,與她愛了一生的男人海德格爾相遇。一開始小漢娜的內(nèi)心只敢有崇拜仰慕,卻沒有想到自己在暗中窺視的翩翩王子也注意到了她。海德格爾邀請漢娜去他的辦公室談話,緊張的漢娜只能用“是”或者“不”來輕聲回答海德格爾的問題。不久后,1925年2月10日,海德格爾給漢娜寫了第一封信,開頭稱呼是“親愛的阿倫特小姐”,時隔四天,海德格爾的下一封信中就使用了“親愛的漢娜”。就這樣,十八歲的漢娜·阿倫特深陷在了一場愛情里。
當時的海德格爾還沒有寫出那本給他帶來世界性聲譽的著作《存在與時間》,他僅僅是一個受學生歡迎的哲學教師,同時也是兩個孩子的父親。他的妻子艾爾弗雷德善妒而又精明強干,海德格爾對她是十分依賴的。也因為此他不僅開始了和漢娜·阿倫特小姐之間的游戲,同時也制定了游戲規(guī)則。從一開始他就要漢娜明白他無論如何也絕不愿意危害到自己的婚姻和前途。可以想象,聽海德格爾在講述這些規(guī)則的時候,漢娜是如何心亂如麻。有什么辦法,已經(jīng)深陷愛情的漢娜要保住海德格爾就必須遵守游戲規(guī)則。于是,這個被挖空心思想出來的捉迷藏游戲就當著公眾的面開始了。某些秘密的信號,諸如打開的窗戶或者亮著的燈,事前便已經(jīng)設(shè)定好了,為得是安排幽會。
漢娜對海德格爾可以說是言聽計從。她默默無言地服從著他那些命令,正像她所說的那樣,“我對你的愛不使你感到沉重,事情就應該這樣?!痹趷矍樯虾5赂駹栆琅f是老師,而漢娜是學生??墒沁@樣的愛情消磨掉了漢娜的活力。她必須要瞞住所有的人,她身邊所有的同學和朋友都遠離她最真實的生活,甚至在平時遇到海德格爾她自己也會惶惑,這個男人是自己深愛著的那個人嗎?漢娜不得不進行思考,她最后得出結(jié)論:“我始終知道,還是一個小孩子時就知道,我的確只能在愛情中生存。但是我恰恰又心懷恐懼,害怕有一天干脆會大失所望,并由此奪走了我的自主性?!?/p>
海德格爾和漢娜·阿倫特的幽會生活持續(xù)了四年,也正是在這個期間海德格爾完成了自己的《存在與時間》。后來,海德格爾承認這部哲學著作的完成也要感謝漢娜的鼓勵??墒且恢备十旊[形人的漢娜終于被愛情和自己本性勇敢熱情之間的矛盾折磨得疲憊了。她決定給自己的人生一次機會。1925年漢娜離開了馬堡,去了海德堡。海德堡風景如畫,旖旎多情,是一個會讓人沉醉的城市。當時的一首流行歌曲唱道:“我在海德堡丟失了我的心,那是一個溫柔的夏夜,我陷入熱戀之中,愛得昏天黑地,而當我們告別,在門前最后一吻時,我才明白了,我的心丟在了海德堡,我的心,就在卡內(nèi)河畔跳動著?!碑敐h娜第一次聽到這支歌的時候,她痛哭流涕,她的心死在了馬堡。
二十五年后,漢娜·阿倫特對海德格爾承認,她是由于他的緣故才離開馬堡。一場持續(xù)了一生的愛戀,她的心留在了馬堡。
人世間的情緣往往倒錯,漢娜在六十三歲時,第二任丈夫海因利?!げ剪斝獱栯x世,二十多年的相互陪伴終結(jié)。漢娜覺得自己忽然自由得像風中的樹葉,隨時可以飄落。她發(fā)現(xiàn)這個世界變得越來越陌生。就是在這個時候,英國詩人H·奧登向漢娜求婚,這個從來不認為一個男人需要兩套衣服的執(zhí)拗詩人在遭到漢娜的拒絕后懊喪離世。漢娜在震驚之余也明白了愛情的不可勉強。
漢娜死的時候,她的書桌上擺著的除了那本沒有完成的《論精神生活》外,還有女友瑪麗·麥卡錫送給她的硬陶土人像,第二任丈夫海因利?!げ剪斝獱柕恼掌?,以及那個她晚年多次想見,卻被他的妻子拒絕的馬丁·海德格爾的照片。
一生反對極權(quán)
作為一個積極參與公眾生活的女人,她的生活很難與時代的政治相分離。而當她又是一個出生于1906年,卒于1975年,經(jīng)歷過兩次世界大戰(zhàn),進過集中營的猶太人時,她的一生就不能不說是一個傳奇了。
童年的漢娜是幸運的,她的勇氣和熱情都被母親小心鼓勵和保存了下來,也成為她一生的財富。漢娜有很多貧窮的猶太人同學,他們從小就受到各種各樣的歧視,有些遭遇簡直是令人發(fā)指。她的男同學弗斯特在看到墻上的反猶標語“猶太人,沒有包皮,嘴巴緊閉”時還不能理解這句話的意義,直到他看到了大衛(wèi)·米開朗基羅的裸體畫像,他才明白很多像他一樣的猶太男孩兒都在很小的年紀就被行了割禮。漢娜的家族雖然因為富有,沒有這種直接的生理上的傷害,可是也感受得到整個柯尼斯堡對猶太人的歧視。對于教師在課堂上發(fā)表的反猶言論,不管是針對誰,漢娜都會做出明確的反應:馬上站起來,離開課堂回家。漢娜的母親馬爾塔·阿倫特并不是特別有種族意識的人,可是她愛自己的女兒。所以每一次這樣的事情發(fā)生后,母親都會給校方寫信,指責他們的行為,然后給漢娜轉(zhuǎn)學。漢娜一生都非常感激母親對于自己行為的捍衛(wèi)。這種捍衛(wèi)留住了漢娜勇敢積極生活的火種。
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對年幼的漢娜影響很小,在母親的保護下,她可以全身心地投入于對知識的渴望。在這一時期漢娜閱讀了幾乎所有的文學著作和哲學著作,和所有德國人一樣,一種天然地探尋形而上的思維方式在小漢娜的頭腦中也已經(jīng)形成了。1933年1月30日希特勒被任命為德意志帝國的總理。一場看不見的黑色風暴已經(jīng)在醞釀了。2月27日希特勒宣布公民權(quán)利失效,隨便捕人的事情時有發(fā)生,整個社會的反猶傾向已經(jīng)十分明顯。在這個時候,布魯門費爾德成立了一個猶太人委員會,希望實現(xiàn)猶太人自身的反抗。他需要一個收集反猶言論的組員,漢娜積極承擔了。布魯門費爾德很快被捕,漢娜逃亡巴黎,隨后在“猶太人以色列移民組織”任職。
很快,納粹組織的目的昭然若揭,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在1939年9月1日爆發(fā)了,9月3日法國對德宣戰(zhàn)。為躲避納粹組織的抓捕,漢娜·阿倫特來到了法國,可是沒有想到她們在法國處境依然尷尬。法國人將所有德國人稱作“德國佬”,并且看著每一個德國人都像是希特勒的間諜。隨著納粹組織的日益瘋狂,法國也開始將在法的所有德國人關(guān)入集中營內(nèi)。1940年5月漢娜被關(guān)入居爾集中營,6月漢娜逃脫,就在漢娜逃脫幾天后,居爾集中營開始整肅紀律,因為法國當局已經(jīng)和德國合作,不久,在居爾集中營的人被轉(zhuǎn)移到了奧斯維辛集中營。
逃到美國的漢娜開始思考為什么納粹組織會如此的瘋狂,如此的嗜血。在極度艱難的生活條件和根本沒有國籍的狀態(tài)下,漢娜開始寫作她那本著名的《極權(quán)主義的起源》一書,1949年該書出版。
在《極權(quán)主義的起源》里,漢娜拒絕將希特勒和成吉思汗或者歷史上其他令人聞之色變的人物相比。她認為,侵略戰(zhàn)爭久已有之,種族滅絕在澳、美、非也不是什么新鮮事,可是再殘暴、可怖的惡行,人們卻還是能夠把握他們的動機,諸如純粹的貪婪和強烈的權(quán)力欲。可是這種情況卻完全不適合納粹的殺人工廠 。健全的人類理性在此不得不面對“徹底的虛無”,也就是說,一個在集中營的人完全不必思考,因為無論你是一個真正的罪犯,還是一個品行端方的人都會被送進毒氣室,在這個系統(tǒng)內(nèi)一切是無所謂的。犯罪消失在了“清除”的流水線之后。
漢娜·阿倫特在這種死亡機器面前看到了一種瘋狂的邏輯在上演。這種邏輯僅僅證實著有一種關(guān)于優(yōu)秀人種即將統(tǒng)治世界的完全瘋狂的觀念有可能成為現(xiàn)實。在這種邏輯下,人只不過是材料,這種邏輯要求所有的執(zhí)行者應該沒有任何的憐憫心。身處這種滅絕計劃之中的行為人通過這種使命感解脫自己的愧疚心。這種以歷史使命來使人變得狂熱,從而令濫殺無辜的行為變?yōu)楹侠砗喼笔且环N最為無知的惡,一種超越了一切可解釋的極端的惡。
漢娜一生著書甚多,不管在多么艱難和流離的時刻,她始終沒有放棄的就是思考和著作。她認為思考可以讓一個人和自身交流,而著書就是在和他人交流,在交流中,每一個人都有了意義。
值得一提的是在出版于1963年的《論革命》一書中,漢娜提到了法國革命和美國革命的不同。她認為法國革命偏離了它原來的方向,當羅伯斯庇爾叫道“共和國?君主制?我只知道解決社會問題”的時候,這場革命就已經(jīng)被判定了失敗。對不幸者和貧困者的同情彼時成了政治品德。漢娜認為同情是針對個人的,如果是針對大眾,它就很容易變成抽象的、在政治上產(chǎn)生災難性影響的東西。整個民族的苦難破壞了對于同情的克制能力,由此產(chǎn)生了一種以暴力手段鏟除極端不幸的期望。也就是說,有人出于同情和對人類的愛而隨時準備濫殺無辜。漢娜·阿倫特寫道:“它再三成為他們情感的極致,那種對客觀現(xiàn)實的異常冷漠,特別是對革命者隨時準備為了歷史事件和歷史進程犧牲的人類的真實狀況的異常冷漠的情感的極致?!泵慨攲嵤┛駸岬男袆訒r,每當其目的不是自由而是“純粹的社會福利”時,這種充滿感情的冷漠就產(chǎn)生了。美國革命不同的是,不需要考慮貧困和社會問題,這樣他們所要爭取的是參與公共事務的權(quán)利。漢娜的這種理論雖然不一定準確,但是可以看得出漢娜對于“極權(quán)”以及可能產(chǎn)生“極權(quán)”的現(xiàn)象的憂慮和恐懼。
漢娜·阿倫特一生以一個獨立的知識分子的身份做出自己的政治思考,因為經(jīng)歷了太多的苦難,見證了太多的戰(zhàn)爭,她的一生都在不停地思考可能引起戰(zhàn)爭的思想根源,并且以實際行動反對任何不正義的戰(zhàn)爭。20世紀60年代美國為維護自己國家形象,把40多萬人投入到前線的越南戰(zhàn)爭,被漢娜稱為是一場“瘋狂、骯臟、犧牲無辜性命的戰(zhàn)爭”。
漢娜,這個“公共領(lǐng)域的冒險家”成為她的那個時代真理的捍衛(wèi)者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