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稀君
世界各地智能手機普及之處,地鐵里、公交車上、工作會議上、課堂上、餐桌上、排隊時,甚至駕車時,總有很多人低著頭,手里拿著手機或是平板電腦,手指在觸摸屏上來回滑動,所有的注意力都集中在手中發(fā)亮的方寸屏幕,對身邊的世界漠不關心——他們就是傳說中的“低頭族”。英文稱之為“Phubbing”,由phone(手機)與snub(冷落)組合而成,傳達出因專注于手機而冷落周圍人的行為。
看手機的“盲人”
對絕大多數(shù)低頭族而言,也許冷落他人并非本意,但這樣的無心之舉卻可能帶來致命的后果。
舊金山輕軌車廂里發(fā)生的一起槍擊案曾因為手機受到關注。光天化日之下,兇手在地鐵車廂里槍殺一名素不相識的大學生。警方調出事發(fā)時的監(jiān)控錄像顯示,車廂內一名失去理智的男子突然掏出手槍不停揮舞??烧驹谒磉叺膸酌丝?,由于只顧低頭忙著玩手機或平板電腦,完全沒有注意到危險的存在,直到該名男子最后扣動扳機釀成命案。
同樣,發(fā)生在中國“低頭族”身上的悲劇也不少。前不久,一名湖北十堰的17歲女生與同伴外出聚餐時,一邊走路一邊玩手機,不幸一腳踩空,跌入十五六米的深坑不幸身亡。就在2013年10月22日,南京一名男子在經過火車道口時,由于低頭專注看手機,連火車的鳴笛聲都沒聽到。行駛過來的火車與該男子貼身而過,他受驚倒地,幸好沒有受傷。這次事故也導致火車被逼停,在現(xiàn)場停留了18分鐘。
2009年,西華盛頓大學心理學教授艾勒·海曼在大學校園里做了這樣一個實驗,他讓一個小丑騎著馬戲團的獨輪車在校園里“招搖過市”,正在看手機的行人中,只有25%的人注意到了小丑的存在。在發(fā)布于《應用認知心理學》上的一篇文章中,海曼將這種現(xiàn)象稱為“非注意盲視”。
科技帶來享受,也帶來“副作用”
為什么有越來越多的人會忽略真實世界的存在,轉而沉迷于小小屏幕中的虛擬世界?應該說,“低頭族”的形成是科技發(fā)展與人類需求共同作用的產物。
隨著全球移動互聯(lián)網3G時代的到來,移動網絡速率和質量的大幅度提升,促進了3G手機終端的迅猛發(fā)展。于是,以iPhone為代表的智能手機引領了一場通信革命,與此同時,新型社交媒體與移動終端緊密結合,人與人溝通交流的渠道在時間和空間上都被急劇壓縮。
在經典的“六度空間”理論中,你與任何一個陌生人之間所間隔的人不會超過6個。如今,你與奧巴馬的距離僅僅是一個推特賬號。移動網絡和終端軟硬件的發(fā)展史無前例地改變了人們的社交模式和生活習慣。
在快節(jié)奏的生活中,人們的時間被工作、應酬、聚會所占據,剩下的只有零散的時間。而移動終端上碎片化的信息剛好滿足了人們的這一需求。其社交功能滿足了人們隨時隨地與他人溝通交流的愿望,也為自我展示提供了最佳的平臺。
人類因手機而“退化”?
好萊塢動畫大片《機器人總動員》中,描述了公元2700年的“低頭族”:那時的人類文明高度發(fā)達,但由于過度依賴智能設備,人們都變成四體不勤的大胖子,每時每刻面對的只有一個支在他們眼前的電腦屏幕。除了和屏幕對話,他們不懂得如何與其他人交流,甚至離開屏幕就幾乎無法生存……未來的人類是否真的會“退化”成這個樣子,我們不得而知,但是智能手機帶來的負面作用,現(xiàn)在就已經開始顯現(xiàn)了。
首都師范大學心理咨詢中心的一項調查顯示:77%的人每天開機12小時以上,33.55%的人24小時開機,65%的人表示“如果手機不在身邊會有些焦慮”,超過九成人離不開手機。
發(fā)表在《驗光和視覺科學》期刊上的一項研究指出,人們通過手機閱讀文本信息或上網時,眼睛會比手里拿著一本書或一張報紙離得更近,這意味著,眼睛聚焦手機圖文更費勁,更容易導致頭痛和雙眼疲勞等問題。
長時間使用智能手機,會導致眼部結膜血管充血,甚至出現(xiàn)刺痛、流淚、畏光等癥狀。而長期低頭看手機還會引起頸椎問題,半個小時到一個小時的低頭就可引起頸部的疲勞,時間長久會引起椎間盤退行性病變、骨質增生,進而壓迫血管和神經。此外,長期玩手機還會引起失眠、聽力下降、手指肌腱炎等健康問題。
因專注于手機而引發(fā)的各類事故早已不是新聞。研究表明,走路玩手機導致人們左右看的幾率減少了20%,遭遇交通事故的幾率增加了43%。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的一項統(tǒng)計顯示,因專注于手機而導致的傷害事件近年來明顯上升。2007年有600名行人因看手機而受傷,2010年這個數(shù)字增加到1500人。研究學者警告說:如果這一趨勢繼續(xù)發(fā)展的話,類似的傷害事件將在未來5年增長一倍。
部分國家和地區(qū)還對走路時玩手機的行為予以制裁。美國新澤西州推出新法規(guī),行人在街上邊走邊發(fā)短信將被罰款85美元。臺灣地區(qū)也曾傳出對行人邊走邊玩手機要予以罰款。
“世界上最遠的距離”
“世界上最遠的距離不是天涯海角,而是我站在你面前,你卻在玩手機。”網上廣為流傳的這句話,反映了人們對人際交往中手機這個角色的復雜心態(tài)。2012年10月,青島市民張先生與弟弟妹妹相約去爺爺家吃晚飯。飯桌上,老人多次想和孫子孫女說說話,但面前的孩子一個個拿著手機玩,老人受到冷落后,一怒之下摔了盤子離席。
小說《手機》的作者劉震云曾說:“我就覺得手機好像自己有生命,它對使用手機的人產生一種控制?!?/p>
在美劇《生活大爆炸》中,也展現(xiàn)了滑稽但頗有寓意的一幕:主人公拉杰和女友第一次約會時,兩人都羞于言談,場面尷尬,最終,兩人選擇在圖書館里面對面,用手機上的社交軟件相互發(fā)信息進行交流。
學會獨處和相處
手機雖是現(xiàn)代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若不加節(jié)制,找回人們對自身的控制力,必然會給生活帶來麻煩,致使人際關系退化,甚至引發(fā)情感危機。
心理學專家建議:對成人來說,應當有意識地減少使用手機和平板電腦的時間,培養(yǎng)自己對身邊世界的觀察能力,并且多參加積極有益的線下活動。所以不妨把手機放到一邊,在一個安靜的環(huán)境里單獨待一會兒,慢慢培養(yǎng)這種習慣,這有利于戒掉對手機的過分依賴。
而由于自控能力弱,兒童更容易沉溺于各種游戲和網頁當中,與外界交流的時間大幅減少。對兒童來說,家長應教育孩子適度使用移動媒體工具,鼓勵孩子多在現(xiàn)實世界中與人交流,并且要堅持以身作則。
或許,“低頭族”的興起,只是人類科技與文明發(fā)展的階段性產物,相信人們終將意識到,移動終端中的虛擬世界無論如何精彩,都無法代替現(xiàn)實世界的真實美好??萍贾荒芾伺c人之間的物理距離,而心與心的距離,還是需要在“線下”構建。
(摘自《國際先驅導報》,有刪節(ji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