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動畫短片《領導人是怎樣煉成的》在網絡上躥紅。其實,在制作之初,這個短片有一個更為精美的英文版本,盡管在國內網站上的點擊量遠不如其中文版,但幾周前,它派上了大用場——作為中共十八屆三中全會海外宣講團的隨團宣傳片在老撾播放,據說它為宣講團賺了不少笑聲和掌聲。
脫離“深入貫徹”、“廣泛落實”、“準確領會精神”等慣用政治詞匯,中國高層正在嘗試用新方式向世界介紹自己——讓宣講團走出去,給外國人上“黨課”。
作為海外宣講的主要組織部門,中共中央對外聯(lián)絡部(以下簡稱中聯(lián)部)從中共十七大之后,就開始嘗試將宣講制度擴展至海外在這之前,每次黨代會后向國內各地方派出宣講團講解會議精神的“宣講制度”,在國內已經很常見。
相關負責人在談及“海外宣講”的緣由時說,這是因為海外對于中國共產黨越來越有興趣,中國共產黨也有向他們講解自己的需要。
一開始,中共海外宣講的目的國主要是朝鮮、越南、古巴、老撾等社會主義國家,但在十八大以后,中聯(lián)部決定向非社會主義國家派出第一批“宣講團”。這些宣講團由中聯(lián)部牽頭組團,中央多個部門的高級官員分別帶隊并參團,訪問中東、亞洲其他地區(qū)、非洲和美洲的多個國家。
首批去社會主義國家之外宣講的官員,包括中央黨校副校長陳寶生,中央文獻研究室副主任陳晉,全國政協(xié)常委、中央黨校原副校長李君如,中聯(lián)部部長王家瑞等人。翻看簡歷,會發(fā)現他們有不少共同點——大都有長期研究中國共產黨政策或長期承擔對外宣傳工作的經驗,其中一些人甚至是相關政策的核心起草者,這是為了保證“對外解讀”的準確性。
一位出現在澳大利亞宣講現場的國外學者表示,他對于宣講者能隨口“直接引用政策文件的原文內容”感到驚訝。
中央黨校副校長陳寶生率領的“中共友好代表團”,是十八大后首批赴海外的多批解讀團之一。這個由六人組成的團隊在12天中先后在韓國、新加坡、泰國、澳大利亞四個國家,舉辦了38場活動,講解對象包括官員、政黨與議會成員、學者和記者,最忙的時候一天要講六場。
根據啟程前的安排,一場標準的“講解活動”通常需要兩個小時,中共代表團先用一個半小時介紹黨代會內容,再留出半個小時回答問題。據代表團團員回憶,他們發(fā)現“聽眾們”感興趣的問題遠遠超出了一次黨代會的內容范疇,這幾乎導致每一場活動延時。
代表團隨即決定把講解壓縮至半小時,留出一個半小時來回答問題。這樣做的效果異常明顯——團長陳寶生回答問題時所做出的比喻“改革不是拆舊屋建新房”很快成為外媒報道的標題。后來,陳寶生總結了“外宣”經驗:“你說‘實現小康對方肯定不懂,你說到2020年GDP要比20年前翻番他們就明白了。”
十八屆三中全會之后,中聯(lián)部再次派出多批宣講團。這次組織方對宣講的要求就更高了——摒棄了“宣講”這個有些“上下級”意味的說法,也沒有使用在社會主義國家所用的“通報”一詞,而改用了“解讀”。同時避免使用的還有“入心入腦”這類此前國內宣講團的常用語。此外,“解讀團”還得放動畫、多互動、舉例子、作比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