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和幾位大學教授交流他們參加科研項目評價的經驗。一位經常被邀參加評價的教授說,每次評價就給專家兩三個小時時間,然后就要求給出結論,根本不能充分了解項目真實的學術水平。為此,他通常采取三個標準來評價,一是看發(fā)了多少核心期刊論文,發(fā)表期刊檔次越高越好;二是看查新報告(編按:指由專業(yè)機構對某項科研課題的新穎性和創(chuàng)造性等情況進行評估后形成的文件),報告顯示創(chuàng)新,就認定其創(chuàng)新;三是看有無院士的推薦或評價意見。
他說,用這三個標準,評價很“安全”,如果今后項目出了問題,比如有學術不端,或被質疑沒有多大價值,自己也沒有責任。發(fā)了那么多核心期刊論文,為何期刊沒有把好關?查新都說其創(chuàng)新,我們當然相信查新的結果。更重要的是,院士都推薦了,有問題也是院士的問題。
他的這三個標準,引起大家共鳴,想想還真是那么回事。進而,大家也感慨現(xiàn)今的論文崇拜和院士崇拜:沒有核心期刊論文,如何讓專家敢評價你有高水平?沒有院士出面撐場面,評價怎么有權威性呢?只要搞定了院士,也就基本把評價搞定了。以我國的項目、計劃評審之多,可想而知院士是多么的忙與多么的不夠用。而我國院士日益陷入利益糾葛,就在于這種學術評價機制。
很多人擔心,院士難道不擔心自己四處發(fā)表權威意見,為自己帶來麻煩,比如要是項目有問題怎么辦?實際上,在目前的評價體系中,根本就不會有啥麻煩,一來這是行政部門牽頭的,行政部門不追究,誰來追究?二來圈子里的人都明白,院士不能倒,還要靠其說話,混飯吃呢,因此會想辦法維護院士權威。院士們也是深知這一點的。
這是學術行政化的必然結果,貫穿學術管理與評價中的是行政意圖與各種利益,大家都在盤算自己可得到怎樣的好處。院士也就這樣被“神化”了。實際上,這是學術的矮化,院士只被充當了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