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春艷
“椰城讀書節(jié)”有獎征文點醒自然的詩
——讀《葉寶林詩詞》感記
■王春艷
葉寶林先生是多才多藝的業(yè)余文學工作者,他寫了一筆出色的散文,又是一位具有高度社會責任感的新聞記者,寫了幾部精彩生動的報告文學,一年前又踏入詩門,傾心于詩道,寫得一卷樸實純真而玲瓏剔透的好詩。而且新近出版了煌煌兩卷本的《葉寶林詩詞》選集。
詩人的第一要素是善于觀察。所說深入生活,其實在于深入觀察。所謂“觀察”:觀者,只見客觀事物的現實性、現場性的自然形態(tài);察者,則要窮根求底,察其事物的過去時及未來時的立體層面,考其歷史之來龍去脈,歷數未來發(fā)展趨勢。詩要從觀察入手,以詩人之眼觀物,既要看到事物的本身,還要觀察到事物所含蘊的另一面。讀葉寶林的詩,迎面撲來濃郁的生活氣息,富有純厚的清香,冬天的冰雪,夏天的火燒云,秋天的紅辣椒,春天的小草,以及鄉(xiāng)情拾軼中的“黃泥摔泡”、“黃泥火盆”、“村中老井”、“荒山拾柴”、“村頭池塘”,又童年憶趣中的“月下偷瓜”、“野餐蝗蟲”、“縱馬追蝶”等,且有詩人自己的發(fā)現。所謂發(fā)現,就是以情觀物,從普通的生活情節(jié)中發(fā)現美感詩感,發(fā)現天真的童趣,發(fā)現人生哲理。如《野餐蝗蟲》:
蝗蟲勝過紫蝦香,幾抹炊煙退野狼。
馬褂扇風篝火旺,圓圓小肚滾斜陽。
這首詩細膩地描寫童年在野地里燒烤蝗蟲的樂趣,首句就斷語燒烤的蝗蟲要比紫蝦還香,而且篝火的炊煙連野狼也要畏懼,退到遠遠的地方去;“馬褂扇風”用動作來展示戲耍的歡快心情,最后,把小肚都吃得圓滾滾的,樂癲癲地跑下山去。這首詩的妙處在于盡用行動來塑造人物形象,通過形象來揭示人的內心世界和思想感情,給人以動態(tài)的美感。同樣的詩學手段,在《月下偷瓜》、《縱馬追蝶》中,也是用動作塑造了鮮活的人物形象,以動作刻畫了人物心理,具有生動的美感美趣。這些詩,所以稱為擲地有聲的好詩,在于它沒有空洞地說教、直白地議論,沒有主題先行,議論為體,而首先映入讀者眼簾的是生活的細節(jié)描寫,是鮮明的形象構筑,有可意會不可言傳之妙。
在《月下偷瓜》最為生動是末兩句的細節(jié)描寫:
“回頭明月空中望,從此一生不敢看”。
一“望”一“看”,兩個動詞寫出極為矛盾的兩種道德心理:如果月黑掩蓋著“偷”瓜的行為,還可心安一些,可是此刻偏偏明月交輝,照耀著“偷”的行動,便覺心虛;在月亮一望之間,竟然“一生”都不敢再去看月亮,到好像月亮是傳統(tǒng)道德的監(jiān)護神,說明詩人家教很嚴格,在幼小的心靈里刻下深深烙??;但天真的童心,促使他又不能不去“偷”,“偷”在幼小童心里,是一種樂趣,是一種美感,又是一種愧疚。傳統(tǒng)與現實的矛盾,寫得生動、鮮活而有情趣。唯唯此心,天地可鑒?!安桓铱础?,在內心潛在著輕輕地誠摯地懺悔,這就是詩人的真誠的自我形象。
還有七律《懷戀松江灣》、《蒲公英》,五律《荒山拾柴》、《黃泥火盆》等,這些詩都是用生活口語營造了農村生活小景,質樸的比喻,生動的細節(jié),非常形象地描繪出農民那種自足的豐收喜悅心情。
葉寶林詩詞的第二個特點是有想象有升華。
詩不是現實的摹本,詩是想象的世界。如葉寶林的《采桑子·江邊采?!罚?/p>
蠶兒至死絲方盡,織得衣裳,繡得春光,為有青山片片桑。
花多更有斑斑果,一樹蜂忙,一嶺清香,碧影舟歌入夕陽。
首句化用李商隱的“春蠶到死絲方盡”,只是李詩是虛入,而葉詩是實出。詩人展開豐富的聯想,“織得衣裳,繡得春光”,已是實中有虛,而且,不是只有一片桑林,而是座座青山,片片桑林,這秀麗的桑山該是“繡得”多少片“春光”啊。過片,過得巧妙,由片片桑林過渡到片片花開斑斑結果上來,形變意未變,也算過度得自然妥貼。下半闋,詩人展現了豐富的想象:一種倒裝寫法,先寫果,后寫花,有花方有蜂兒忙碌,才有播灑滿嶺的清香,而后才滿船裝載著“清香”、桑山碧影、嘹亮的山歌順流而下進入夕陽里,滿載著生發(fā)而又豐收之氣,這是多么清新而壯美的人生圖畫。
再如葉寶林的《畫堂春·老婦晨練》:
紅云一朵落唇邊,青眉柳葉弧彎。藍花折蝶點斑斕,舞步庭前。
方欲乘風飛去,卻聞香氣纏綿。桃花樹上覓春天,頭頂翩躚。
這首詞寫得輕盈靚麗,公園里,桃樹下,老年人,悠閑自得的晨練情景,一股青春氣息縈繞其間。得益于詩人細膩地觀察,親切地體驗。首先描寫老婦的外貌形態(tài):一張純情的笑臉,你看她活像一朵紅云落到唇邊,老人煥發(fā)青春,臉像少女般的紅潤,顯然已經畫唇紋眉了,“青眉”如柳葉一般的彎生生的;身穿“折蝶”的藍花布褂,剪裁十分得體,伴隨著輕盈的舞步,款款而起一身朝氣,簡直是颯爽英姿了。下半闋過片一句似乎來得很突然,但細一讀,又覺得很貼切?!胺接孙L飛去”,從何說起呢?是誰“方欲”飛去?詩句的跳躍是表現了詩人思維夸張的跳躍。細品,原來是從“折蝶”二字聯想而起,本是裝點衣服上的“蝶花”又怎么能“飛去”呢?葉寶林的詞,也有大體相同的想象力。他是說,“藍花折蝶”也能聞到纏繞的香氣,仍然是倒裝句,先寫香氣,后寫香氣的源頭,原來是“桃花”之香?!疤一ā眰鹘y(tǒng)象征是粉面,象征著燦爛的春天。蜂蝶纏繞在桃花枝頭,有象征著姹紫嫣紅的世界。欲飛不能,乃是留戀安適的環(huán)境。最后纏綿的香氣在“頭頂”上盤旋,“翩躚”,照應上半闋的“舞步庭前”。這首詞,上半闋實寫,下半闋虛寫,構思完整,首尾相照,氣勢呼應,意象連貫。在老婦晨練的瞬間,通過細節(jié)、形象,生動地揭示了當代中國老有所養(yǎng),福壽康寧的心理狀態(tài),老不服老,老有少心,練得身體康健,老婦人的形象具有強烈的時代感,健康的美感,展示了當代中國的中國形象中國精神。
葉寶林詩詞的第三個特點,是有開掘有哲理。
詩與哲學是近鄰,但哲學不等于詩。如果說“情感”還僅僅是詩人的直感,那么哲理則是詩人透脫了詩感的對象,由表及里,發(fā)現了其內在的哲理。錢鐘書先生曾說過:“理之在詩,如水中鹽,蜜中花,體匿性存,無痕有味?!?/p>
有哲理的詩,自然增加詩的感發(fā)力,和醇厚的生命感覺。詩人自有以超越常理的感悟思維,注重把握那些常規(guī)思維之外的非常之理,深刻的哲理只能靠妙悟去把握。自然界這些歷來不為科學界關注的現象,即所謂奇形怪狀,恰好能夠啟發(fā)詩人理解人生、世道以至宇宙中最深邃精微的道理,并借助這些奇形怪狀使之形象化,寫出數不清的膾炙人口的哲理詩。有哲理意味的詩,如金石擲地有聲,有沉甸甸的沉重感,令人經久不忘。如葉寶林的《青藤》:
青藤軟骨善攀爬,舞葉凌空弄影斜。
舊主坍塌渾不怕,新高依附再安家。
青藤攀樹本是自然現象,一種宇宙生命不滅的自然法則。但詩人有獨到的發(fā)現,獨到的開掘。詩人生動地描繪了青藤耀武揚威的外部形象,深刻地揭示了“軟骨善爬”的本質,和借力攀高的依附精神。第三句“轉”得極有力度,由青藤的外部形態(tài),轉到其內質精神。前后呼應,順暢自然。舊的主子倒臺了也不怕生活無著落,還可尋求新的主子,一樣地安家,一樣地耀武揚威、仗勢欺人。如此循環(huán)下去,青藤便永遠不倒。這是自然景象,也是社會人生的哲理。善于“攀爬”的人和物都是“軟骨頭”的,這個隱喻是極自然極深刻的。詩的前二句是自然生態(tài)的生動寫照,后兩句則含有理性,具有社會批判的意味,批判那種趨炎附勢、奴顏媚骨,但又不露聲色,綿里藏針,開發(fā)到人生哲理,這是自然而然了。
再如葉寶林的《山云》:
方才一朵孤,轉眼萬層涂。
不覺林間有,隨風入看無。
寥寥二十字,卻將自然宇宙時間與空間交錯,一與萬,有與無,天與地,山與林,由于“云”的涂抹,產生瞬息萬變的自然景觀,神妙莫測,變化萬端,詩人的人格精神也就是在這些作品的基調中透現出來。
方才見一朵白云,轉眼間卻是烏云滿天,不知不覺的林間已經有了,可是當你走近前去卻又什么都不見了。前兩句是遙看,后兩句是近睹,前二句寫天,后二句繪地。僅僅是二十個字,寫出縝密的宇宙空間與時間的變幻莫測,虛無縹緲,捉摸不定,深深地映照著人生哲理,一句不空,一字不隔,又是盡用隱喻,自然順暢,委實是難得的佳篇。
講文明樹新風 公益廣告中國網絡電視臺制 山西運城鹽湖區(qū)沈康 呂晶剪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