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作家的靈氣,大半來自于童年的生命體驗。東北邊陲小鎮(zhèn)的幼年記憶,呼蘭河的風土人情,祖父的后花園,給了蕭紅寫《呼蘭河傳》的源泉;病弱的孩子遠離人群,一個人趕著羊羔在荒灘上放羊,天上的飛鳥,草叢里跳出來的紅狐貍,給了莫言關于生命的孤獨最初始的認識……
我想,對于文學創(chuàng)作而言,自小擁有一顆敏感的心就是最大的天賦。我小的時候并不比別人聰明,讀的書也很少,但是我喜歡觀察,喜歡想象。每當在創(chuàng)作中感到才思枯竭、無處下手的時候,那些深藏在腦海里的童年影像,總能給我提供一點靈光。或者說,我的寫作的緣起就是對這些生命體驗一種表達的欲望。
我小的時候,父母都是忙碌的小商人,早出晚歸,對我的功課很少過問。可以說,我是在鎮(zhèn)子里被“放養(yǎng)”著長大的。我多數(shù)時候住在祖母家。祖母家的后面有一塊廢棄的地基,常年散亂地堆放著破舊的竹筐和柴火。春天一到,沙堆上就長出高高的狗尾草,還有一種形狀像小太陽的花。我那時候不愛說話,沒有多少玩伴,就常常一個人走到那里去捉蚱蜢、堆石頭。有時放學了,就端著小凳子,呆呆地坐在那里寫作業(yè)。等到天晚了,蟲草也睡去了,祖母就站在門口遠遠地喊我回去吃飯。
時光打馬而過,多年后的一天,當我再次面對這塊地方,我竟忽地發(fā)覺這里是如此的骯臟、陌生,我第一次意識到我童年種種行為的幼稚——我長大了!不久這塊地基也被人開發(fā),上面的花草被厚實的樓房埋壓了。但是那些狗尾草、沙堆、蚱蜢我卻永遠地記著。在以后的寫作中,每當涉及童年,也許記不起什么別的事,但是這樣一塊地基、一片草地卻是永遠鮮明、形象的。我想,每個寫作的人都要找到一塊自己的“地基”,每當有需要的時候就可以在這里撿拾回憶,這是靈感的起點。
靜靜的小河流過祖母家所在的村莊,一棵高大的榕樹下面,常常有女人在那里浣洗衣裳。我記得有一個夏天的黃昏,我騎著自行車從榕樹下面經(jīng)過,看見樹下的草叢里躺著兩條張著腮喘氣的鯉魚。我看了看四周,不見什么人,便連忙跳下車把那兩條魚捧起來,放回了河里?;氐郊乙院螅謇锏囊粋€叔叔怒氣沖沖地找上門,跟祖母說我放走了他捕了一下午才捕到的魚。祖母打了我一頓,但是我沒哭。后來,每當我路那棵榕樹,路過那條河的時候,我就會想到我救起來的那兩條魚。我時常站在河灘上遐想,也許那兩條魚正在一處我看不見的水面上探頭看著我,對我微笑呢。后來,我寫了大量關于魚的童話故事,靈感多半來源于這里。
祖母家的隔壁住著一個七十多歲的老太太,她晚上睡不著覺,常常深夜還在聽鼓詞。我躺在床上,總能聽到她家隱隱約約傳出鼓詞聲。她的老伴早早地就去世了,兒女也不常來看她,那種鼓詞聲里的蒼涼和孤寂我至今記憶猶新。后來,當我學寫話劇以后,我不自主地想起了這個隔壁的孤苦老人,深夜的鼓詞聲似乎還在耳畔縈繞,于是我就寫了一個名叫《后事》的大戲劇本。
有人可能因為讀了某本書,遇到某個老師,而產(chǎn)生了寫作的沖動。但是對于我而言,喜歡上寫作是一個自然而然的過程。有了童年的積累之后,再加上文字表達的基本功,自然而然就進入文學創(chuàng)作了。所謂有感而發(fā),這便是我寫作的緣起。
【主持人語】
協(xié)克是金鰲文學社十幾年來最大的收獲之一,做事穩(wěn)重,兢兢業(yè)業(yè),有感恩之心。從一開始的懵懂少年,到成長為文學社的核心,最后成功地為文學社探索出一條通向影視編導的路,他的發(fā)展,一步一個腳印,讓人感到很放心,很期待。和他在一起奮斗,很快樂。
作者簡介:倪協(xié)克,1994年生,浙江樂清人。樂清市作家協(xié)會會員,《中學生天地》雜志簽約作者,第九屆葉圣陶杯大賽“全國十佳小作家”,首屆“溫州市小文學家”高中組第一名。作品散見于《意林》《視野》等四十余種刊物,《中學生百科》《新課程報》等報刊曾多次刊出其個人專輯?,F(xiàn)就讀于上海戲劇學院戲劇影視文學專業(yè)。
對自己最有影響的一句話:人就像一棵樹,它愈想伸向高處和明亮處,它的根就要向下。向泥土,向黑暗,向深處。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