蒼茫云海間 勝景滿西樵
◆撰文/何 智
西樵山
廣州市西南60公里處有一座西樵山,海拔346米,挺拔多姿。為何說它“挺拔”?因為廣州西南方自五嶺逶迤南下,漸入百里平川,眼看就要消失了雄偉的氣勢,可是西樵山突然從三角洲騰空而起,聳入云霄,加上滿山流泉飛瀑、危崖幽谷、秀洞奇巖、名花異卉、古塔新樓,真是讓人大開眼界,好像誰把祖國的名勝都濃縮在了這個小天地里。
我們來到西樵山下的時候,天空正下著蒙蒙細(xì)雨,西樵山仿佛被半透明的紗籠罩著,愈到山頂,愈覺空蒙,連一絲兒輪廓也看不清,也只有山下的古塔、新樓、寺廟依稀可辨。山腳下那棵百年紅棉,似要沖破煙籠霧鎖的天空,高擎“紅燈”,把乳白色的霧靄照得通透縹緲起來。煙雨、云朵在山中簇?fù)?,像是對人間傾吐滿腔激情。
跟隨著我們攀登的腳步,最先涌出霧海的是葫蘆湖,緊接著是白云湖、鑒湖,以及湖畔古道上的奎光樓、白云古寺、云溪書院等。它們掩映在翠綠的竹子和嫩綠的水松樹間。一座三角亭浮現(xiàn)在澄清的白云湖中,四塊巖石雕成的七層白玉玲瓏塔在湖中投下清晰的倒影。沿著一條石階古道而上,道旁一排排古老的榕樹捋著美髯,似在觀賞“三潭印月”的碧水,又似在傾聽叮叮咚咚的泉水聲。
瞧,古道上有“第一洞天”的石牌坊,刻著一副對聯(lián):“千重云氣排月闕,萬古泉聲護(hù)洞門。”我佩服刻石的人把榕樹的心思摸得那么透徹。“印月”的鑒湖就在眼前,“護(hù)洞”的泉聲在哪兒呢?抬頭一望,云泉仙館、帝親殿、倚虹閣擋住了視線,只聽得泉聲,卻看不見瀑布。
攀上一幢立在半山石壁上的樓宇,這座樓的外形就像一艘大船。船頭有飲露臺,船中間是廳堂,船尾是聽泉樓,船兩側(cè)還有“欄桿”。此時,船下正浮蕩著煙云,如海如潮,怪不得這樓起了個“云海天船”的名字。走到聽泉樓一聽,泉水聲越來越大,但還是看不見瀑布,它躲到哪兒去了呢?再抬頭望,高大的石壁又擋住了視線。這石壁叫華表石,陡峭如屏風(fēng)。過了一座“天橋”,登上逍遙臺,剛才的“云海天船”已經(jīng)完全“沉沒”在云海中,而我們卻像飛入了云端。
沿著一條鐵鏈穿過石壁的縫隙,再下了途中的一個平臺,漸漸看見了“噴雪”、“云里千聲”等石刻。之后,再過閣、穿橋就到了白云洞。洞的兩側(cè)有“香爐石”和“華蓋石”。稱它們是石,但實際上是兩座高聳入云的石峰。兩峰肩挨著肩,只留一線天,陡峭的巖石向外伸展,活像一只展翅的巨鷹在云泉飛瀑上撲騰。而那“千尺飛流”,氣勢磅礴。看,一塊巨石斜立山巔,搖搖欲墜,卻依然挺立在飛流之上,風(fēng)雨不倒?!扒С唢w流”從它底部奔騰直下,濺起滿天霧珠,眼看要墜入深谷,又被巨石一擊,發(fā)出雷鳴般的聲音,然后瀟瀟灑灑地順著巨石的懷抱蜿蜒而下……
置身在白云洞“千尺飛流”之下,我們心情澎湃。仔細(xì)一看,洞內(nèi)石壁上刻滿了歷代名人學(xué)士游覽白云洞時題的詩文,有的只有幾個字,如“瀉月”、“滾雪”、“銀河倒瀉”等,都是在傾吐游者對飛瀑的仰慕之情。據(jù)說,白云洞是明朝嘉靖年間一位學(xué)士何白云開拓的。之后,此處便成了名流學(xué)者聚居之地,最盛時有一千多人。
出了白云洞,登上倚虹閣,沿著一條1018級的石階登山,途中還經(jīng)過云外瀑、龍涎瀑,直到山頂?shù)奶旌?。一路上,礙于蒙蒙的煙雨,無法遠(yuǎn)眺觀景。將至山頂處,有一塊凸出的平臺,名為“萬頃平疇”。平臺邊,幾棵百年古松拔地而起,郁郁蔥蔥,但又恰恰在朝東的方向留下一個“天窗”,露出了珠江的萬頃秀色。據(jù)說,這是西樵山觀日出的最佳位置。
上了天湖,穿過碧云村,再走一段山路便是巖洞區(qū)。西樵山有300多個巖洞,著名的巖洞多在西樵山的西南角和東南角。西南角有吐明巖、波斯巖,東南角有天窗格、石燕巖、寒泉洞(石祠堂)。下了騰云峰,沿著一座巖壁行走,探頭一望,四方形的峭壁垂直而下,像個天窗,黑黝黝的,不知有多深。好一會兒,我們才隱隱看見深淵下閃著藍(lán)光,那是一泓綠得發(fā)藍(lán)的湖水。據(jù)說,“天窗格”深100多米,僅湖水就有63米深。這一刻,我不得不感嘆大自然的神奇!
然而,在這里,天窗格還不算奇,最奇的要算石燕巖了。石燕巖東邊是天窗格,前方是如畫屏的石屏風(fēng),西邊是石祠堂。它的洞口很大,石柱擎頂,洞內(nèi)有兩個幽深得湛藍(lán)的石湖,如同兩塊璀璨的藍(lán)寶石。石燕巖東面的湖中沉著一輛石“車”,再往洞深處走,能看見一根石柱,名叫“水浸五彩石牌坊”。這根石柱全部浸在水里,有28米高,還差5米才出得水面。每到早晨八九點,陽光如一束強大的光柱斜射進(jìn)洞。霎時間,金色的陽光照耀在湛藍(lán)的湖面上,黃光中透出幽幽的藍(lán),湛藍(lán)中閃爍出絢麗的黃,溫暖的金色與迷人的湛藍(lán)交相輝映,襯得洞內(nèi)恍若仙境。
再往里走,就能發(fā)現(xiàn)巖洞深處隱藏著一座石門,沿著石門水道劃艇而入,洞中有巖,巖中有湖。原來,這石門深處竟藏著一個石湖,比外湖還大、還深。湖面上棲息著一種罕見的石燕,像鳥,又像蝙蝠。它在沒有光線的洞中盤旋、飛鳴,給偌大的石湖增添了幾分神秘色彩。
置身在這天然的藝術(shù)石窟里,我不由得感慨萬千。這是大自然的千古杰作,還是藝術(shù)家們的巧奪天工?聽說,這是明朝的石場遺址。西樵山本是海底火山爆發(fā)后的凝灰?guī)r、粗面巖,之后有大量的山腹內(nèi)水滲進(jìn)洞中,日子久了,便形成了奇特壯觀的山腹內(nèi)湖。而在天湖附近,還有一個滴水巖,那是石器時代原始人采石的遺址……
白云洞
懷揣著激動的心情,我們一行離開石窟,向著山頂進(jìn)發(fā)。此時,暴雨剛過,山道上還是濕漉漉的。臺階在腳下延伸,我們盡情呼吸著大雨帶來的清新空氣,一邊還欣賞著沿途的美景。不多時,我們已經(jīng)登上山頂,站在山巔上向下望,只見雨后的浮云在山間翻滾,如同萬匹白馬在狂奔。此時,一陣強風(fēng)吹來,無邊的煙云頓時拉開乳白色的帷幕:遼闊的珠江兩岸,銀白色的河道,金黃色的公路,綠油油的芭蕉林,交織成一幅錦繡畫屏……風(fēng)停了,乳白色的帷幕又拉回來,直到煙云幾乎遮滿天空,只剩下一線青綠,我才猛然似從夢中醒來。
是啊!在西樵山觀景,恍然如夢。無邊的山色,絕美的風(fēng)光都讓我感覺游走在縹緲的仙境,心醉、沉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