靳宏偉
決定性的瞬間,對我們每個以按快門為職業(yè)的人來說都不陌生,它是法國攝影大師卡迪?!げ祭账商岢鰜淼?,并且得到了多數(shù)人的理解與肯定,不過鮮為人知的是美國有一位大師跟他唱反調(diào),認為攝影不必表現(xiàn)最激動人心達到頂點的那一刻,完全可以即興發(fā)揮你的一切,此人就是羅伯特·弗蘭克。
弗蘭克的攝影經(jīng)歷跟歷史上兩位女攝影大師十分接近,一是黛安·阿伯絲,阿伯絲的從影經(jīng)歷十分短暫,前后只有10年,弗蘭克剛好也是十年。二是莎莉·曼,她是以拍攝“親密家庭”一個專題出了名的攝影家,弗蘭克也是以一本“美國人”的畫冊而名聲大噪。
弗蘭克曾經(jīng)來過中國,跟許多攝影青年有過直接的接觸,包括當時的年輕攝影家付羽。付羽說,弗蘭克告訴他如何判斷一張照片的好壞:好的照片應該充滿著缺憾,總有那么一些不完美,總有那么一些不盡如人意……這其實就是弗蘭克的美學思想。大師之所以是大師,除了掌握純熟的技巧之外,更重要的是具有他人不具有的思想。這種思想不一定是一套完整的體系,甚至可以是一句話,只要它充滿著力量。
弗蘭克講究的是一種即興的拍攝手法,也許正是這種手法適合當時他所要表現(xiàn)的美國南方種族分離、人心破碎、相互敵對、充滿絕望的民情,他以構圖的不穩(wěn)定性來為社會作隱語式的注解——人們對周圍環(huán)境的焦躁不安,與所謂的工業(yè)奇跡形成一種對比,給批評家制造了不盡的話題。
在別人眼里,弗蘭克的記錄簡直就是在戳穿美國夢、丑化美國人,但其實他想要表達的是對底層人民的肯定與同情,鼓勵他們勇敢地面對現(xiàn)實,接受命運的挑戰(zhàn)。他的黑白代表作“新奧爾良的電車”,在2013年的紐約蘇富比拍賣中以68萬美元的高價被一位畫廊老板買走,此幅作品是他于1962年在MOMA個展上的原作。一輛電車的橫畫面里有五個窗口,前面兩位是尊貴的白人,中間是女傭抱著白人的兩個孩子,最后兩個窗口則分別是黑人男女。窗口中所有的人都視線朝外,看似平等中卻透露了不平等的信息:當時的南方黑人跟白人處于分離狀態(tài),就是在同一輛公共汽車里黑人也只能坐在后面。
攝影的最佳語言也許就是不需要語言,在一幅巨作面前,語言常常會顯得無力而又蒼白。
我十分欣賞弗蘭克對攝影的態(tài)度:拍不出好片了就堅決收手不干。攝影跟生活一樣,假如你不能增加它的長度,那你最好努力去拓展它的寬度。大師弗蘭克做到了,除了留下了痕跡,還留下了思想,留下了世代不滅的名聲,他的人生如此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