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照
3月底,第三屆核安全峰會在荷蘭海牙舉行。這一屆的峰會聚集了全球50多個國家首腦??善沁@樣一個重量級的活動,其重心卻似乎發(fā)生了一些偏移。一個很明顯的跡象:峰會的發(fā)起人,美國總統(tǒng)奧巴馬在閉幕會上一共回答了4個問題,但是有3個問題都是關于克里米亞局勢的,只有一個問題扣上了本屆峰會的主題——核安全。
和克里米亞局勢比起來,奧巴馬似乎把涉及全人類重大利益的核安全問題擺在了一個次要位置,這未免顯得有點輕重不分?;仡^看看本屆核安全峰會的主題:加強核安全,防范核恐怖主義。算起來,自冷戰(zhàn)結束至今,已有20多年,世界對于全球性核戰(zhàn)爭的恐懼逐漸遠去。但是確保世界核安全的“核安全袋”依然還有漏洞,而這一點足以令世界不安。
誰盯上了“核袋子”
3月25日,為期兩天的荷蘭海牙核安全峰會結束,峰會主席國的接力棒將交到美國手里。在接過主席國位置時,奧巴馬和荷蘭首相呂特開起了玩笑,當呂特將主席國的委任狀交給奧巴馬時,奧巴馬調侃道:“我得確認一下,這上面沒有核輻射。”事實上,核安全峰會這個國際機制就是起源于奧巴馬對核安全問題的敏感。早在2010年的華盛頓首屆核安全峰會上,奧巴馬就曾說:“冷戰(zhàn)結束20年,我們面臨一個諷刺的歷史狀況,國家間的核對抗風險風險降低了,但核攻擊的風險卻上升了?!?/p>
在奧巴馬的外交議程中,依然沿襲了布什時代標簽性的反恐。2001年,9·11事件爆發(fā);緊接著第二年,美國國務院就在一份報告中首次提出了“核恐怖主義”。在關注朝核和伊核問題的同時,美國認為,核恐怖主義同樣是巨大的威脅。2012年3月,第二屆核安全峰會在韓國首爾舉行。首爾峰會通過《首爾公報》,內容涉及全球核安全體系、國際原子能機構的作用等11個領域。此后兩年,核安全峰會機制確實發(fā)揮了一定的積極效應,到海牙峰會之前,奧地利、捷克、匈牙利、墨西哥、瑞典、烏克蘭和越南等7個國家移除了全部或大部分武器級核材料。擁有武器級鈾或钚的國家也從2010年前的39個下降到25個。
而海牙峰會最重要的成果《海牙公報》又針對核材料等十多個領域提出了六項具體措施。本次峰會上,奧巴馬表態(tài)說:“另一個重點是,日本宣布與美國合作,交出反應堆中用于實驗的數百公斤的武器級核材料,這些核材料足以制造數十枚核武器?!?/p>
不過,全球核安全要防守的是一大片,而恐怖組織要進攻的只有一個點,形勢仍然不容樂觀。單是去年,國際刑警組織就發(fā)現全球總共有23起個人走私核材料和放射性原料的案例,而目前還有285起類似的事件正在進行調查。
核材料本應該安全地保管在世界的“核袋子”里的,那么現在到底是誰盯上了“核袋子”呢?從華盛頓到首爾,再到海牙,三屆核安全峰會的主題都與反對核恐怖主義有關。也正像2010年華盛頓峰會公報中所作出的判斷一樣:核恐怖主義是對國際安全最具挑戰(zhàn)性的威脅之一。而這樣一個判斷并非杞人憂天。想象一下,只要有一枚核武器甚至臟彈落入恐怖分子手中,那就足以制造驚天大事。
“獲得原子彈是穆斯林的責任,要準備盡可能多的原子彈來恐嚇真主的敵人!”這是1998年本·拉丹在《伊斯蘭的原子彈》一文中的觀點。早在9·11事件之前,本·拉丹與其副手扎瓦赫里就曾與兩名巴基斯坦核專家會面,進行了關于核武器的討論。上世紀90年代,恐怖組織企圖獲得核武器的決心是與一個大背景分不開的:核大國蘇聯的解體。
冷戰(zhàn)結束,蘇聯解體,一些蘇聯的加盟國家先后分離出來,這也讓大量的核材料隨之流失。這些核材料最終進入走私渠道,其最終走向難有問津。在90年代早期,俄羅斯海軍基地有一個案例,一名海軍人員告訴其親屬高濃縮鈾的基地在什么地方,這個親戚就直接從安全圍欄上的大洞鉆了進去,走進一處可能是倉庫的建筑,用一根鐵棍打壞鎖頭,并未觸發(fā)警報,也沒讓任何人發(fā)現,偷走了核材料。后來俄軍調查人員說:“土豆都比這些玩意兒看護得好?!?/p>
美俄必須合作
流出的核原料成為核走私的源頭。位于俄羅斯南方邊境的國家格魯吉亞是核材料走私的天然走廊,高濃縮鈾之類的核材料可以由此走私到其他目的地——阿塞拜疆、伊拉克、伊朗、土庫曼斯坦、阿富汗以及諸如此類的國家。蘇聯解體后的核失控畢竟還是在特殊條件下產生的。不過冷戰(zhàn)后20多年,核材料丟失、核走私、核黑市等危及世界安全的現象卻始終未能得到遏制。
Y-12國家安全大樓,位于美國田納西州橡樹林,是能源部下負責核安全的核設施。這里是美國武器級鈾的主要貯備場所。然而,2012年7月28日深夜,這里竟然闖進3個不速之客。更讓人匪夷所思的是,領頭的賴斯修女時年82歲,另兩人也有59歲和61歲。作為一名反核武器活動人士,賴斯后來在接受采訪時表示:“我們走了很遠,并沒覺得有什么事。只是進入了外圍柵欄,但從沒有人踏入過此處。能進來走這么遠,我們很高興?!碧柗Q全美安全防御最嚴密的區(qū)域被如此輕易突破,此事一下子震驚世界。事后,美國能源部前核安全顧問斯托克頓表示:“幸虧只是一名修女,而不是恐怖分子。”
據國際安全組織“核武器倡議”透露,全球有2000噸武器級核材料分布在25個國家的核設施中,而并非每處核設施都有足夠的安全保障措施。1993-2001年,僅國際原子能機構通報的核材料丟失就超過2000起,其中60%沒有被追回。這些核材料一旦落入恐怖組織的魔爪,就可以生產簡陋的核彈,或所謂的“臟彈”。
在蘇聯解體后的一段時間里,確實有不少傳言稱有一部分核武器遭到賤賣或是不知下落。這樣的傳言也給了好萊塢的一些編劇很多靈感,比如《碟中諜4》這樣的大片講述的正是這樣的故事。但是無論是傳言還是好萊塢的劇本,和事實還是有一些距離,因此公眾的恐懼目前更多局限于銀幕之上。但是有一點又不得不承認,“核漏”之憂始終是懸在人類頭頂的一把利劍,“核袋子”因為國際關系的矛盾斗爭而出現的新的漏洞更加令人擔憂。
3月24日晚,海牙峰會開幕當天,烏克蘭前總理季莫申科的一段驚人的電話錄音被曝光。錄音中,季莫申科揚言要用核武器干掉留在烏克蘭的800萬俄羅斯族人。盡管事后季莫申科承認自己說了這個話并道歉,但威脅使用核武器卻不只是她的信口開河。1991年,烏克蘭剛獨立的時候,曾擁有核武器。1994年,為說服烏克蘭棄核,美英俄簽署《布達佩斯備忘錄》,愿為烏克蘭主權及其領土完整做出保證。而克里米亞的脫烏入俄讓這一切變得尷尬。就像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在海牙峰會上警告的:“烏克蘭危機讓《布達佩斯備忘錄》的信用嚴重受損,非核國家無法獲得安全保障會對《核不擴散條約》產生深刻沖擊!”
2010年4月8日,首屆核安全峰會前夕,美國與俄羅斯簽署了《核裁軍條約》,龐大的核武庫給了核恐怖主義可能生存的土壤,而核裁軍的關鍵就掌握在美俄手中。兩年后的首爾峰會,奧巴馬和梅德韋杰夫在反導和核裁軍問題上的悄悄話因麥克風沒有關閉而公諸于世。奧巴馬為了第二任期,要求俄羅斯方面在核裁軍問題上“給個面子”,而梅德韋杰夫則表示:“沒問題,我會轉告弗拉基米爾(普京),我們支持你。”可以說,沒有普京的支持與配合,奧巴馬的無核世界也就只能停留在紙面上。
事實上,也就是在克里米亞危機最緊急的關頭,俄羅斯的核檢查小組依然飛臨舊金山,突擊檢查美國的核武器削減情況。這是美俄之間達成的一種妥協:互相監(jiān)督彼此控核進程。所以,克里米亞問題上存在諸多回旋余地的可能性就在于,如果美歐逼俄太甚,那么俄羅斯很可能在伊朗核問題上不與美國配合。
有人說,20世紀的國際關系是因“核”而變,畢竟上世紀后半段的主要國際關系都是圍繞著核強國美國與蘇聯展開的。當大國因為擁核而增強了自己的國際地位和世界威望時,小國也想通過擁核來改變自身的國際安全和戰(zhàn)略處境。于是我們就看到了核武器的擴散,乃至可能有核武器落入到恐怖組織之手,成為全球新危機。那么該如何建立一個普遍有效的全球核安全體系呢?這個問題依然任重道遠,但至少不只是停留在紙面上。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