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農資》記者 陳熙
走基層系列報道
壽光:蘊藏在菜棚內的“營養(yǎng)動脈”
□《中國農資》記者 陳熙
“草長鶯飛二月天,拂堤楊柳醉春煙?!痹谵r資寒冬,水肥一體化宛如一陣春風吹拂,帶來科學施肥的新理念,埋下現代農業(yè)這顆希望的種子。
在擁有“大棚蔬菜之鄉(xiāng)”美譽的山東壽光,蔬菜經濟的高附加值讓農民用得起昂貴的水溶肥,用得上大棚滴灌設施。對于一些蔬菜基地而言,滴灌管道作為菜棚內的“大動脈”,能夠為作物均勻輸送養(yǎng)分;但必須看到,大量農民仍然采用大水漫灌等傳統(tǒng)施肥方式,使作物很難全面吸收養(yǎng)分。
在傳統(tǒng)施肥與現代農業(yè)的交接之下,壽光正在通過蔬菜基地示范帶動,讓農民逐漸接受滴灌施肥所帶來的好處,形成全新的施肥理念。
現代農業(yè)呼喚科學施肥。一般而言,對于大棚蔬菜這種高附加值作物在施肥之前需要進行測土,以測土配方肥作為基肥,后期則使用水溶肥作為追肥,以滴灌方式追施。那么,滴灌在大棚中如何為蔬菜提供養(yǎng)分呢?
記者來到壽光的一處蔬菜基地,基地負責人、壽光美微蔬菜有限公司總經理張建國介紹說,基地與中國農業(yè)大學、青島農業(yè)大學進行科研合作,現擁有30畝地,設8個蔬菜大棚作為滴灌試驗棚。這些試驗棚的長度約為100米,寬8-10米,滴灌管沿著作物的行向鋪設,距離株根5-10厘米,每行作物鋪一條,滴頭間距30公分。在保證均勻灌水的情況下,為了方便作物行距調整,滴灌管以S型盤繞鋪放?!懊看蔚喂噙M行10-20小時,其中夏季每隔7-10天要實施一次滴灌,冬季隔15-20天實施一次,單個滴頭每小時流量為1-2升。不同作物的需肥情況各異,可以按照需求量的多少控制施肥?!?/p>
滴灌管道的源頭連接著施肥罐。施肥罐主要利用低壓管道系統(tǒng)將水和肥料完全溶解,打開施肥器開關之后,通過一根一端粗、一端細的管道將肥液壓出,以較小的流量均勻、準確地輸送到作物根部附近土壤中,施肥量由人為進行控制。此外,滴灌所用的水源來自于當地水井,為了避免雜質堵塞細小的管道,這里的井水已經被多次過濾。
與“休漁期”相似,為了讓土壤得到充分休息,記者采訪期間,壽光蔬菜大棚正處于“封棚期”。記者走進一個已封的大棚發(fā)現,有一些“紙箱子”懸掛在墻上,還有不少“玻璃瓶”散放在地上,瓶子上插著幾根軟管?;剞r資供應商、山東大地宏琳農資有限公司化肥部總經理王軍告訴記者,這些是空氣箱和液體瓶。“水溶肥隨水追施后,大部分養(yǎng)分由作物直接吸收,少部分會淋失到深層土壤里,如果水溶肥產品中含有硝態(tài)氮,則還有一部分具有易燃性的一氧化氮會以氣體形式釋放到地表之上??諝庀淇梢钥墼谕寥郎?,通過已經穿透到土壤中15-30公分的管孔收集氣體,測定不同氣體含量;而液體瓶上的管子則可以扎入土壤中,抽取深層水以測定滴灌后作物吸收營養(yǎng)的比例?!?/p>
大棚中的簡易滴灌系統(tǒng)全部使用塑料管道,毛管被埋入地下,水直接滴入作物根區(qū),幾乎沒有蒸發(fā)和滲漏損失,水的利用率可達95%—98%,分別比噴灌和地面灌水省水40%、60%。肥料養(yǎng)分隨著灌溉水滲入到土壤中,再通過質流、擴散和根系截獲等方式到達根表,為作物吸收利用。由此,蘊藏在菜棚內的滴灌管道就像一條條“動脈”圍繞著作物,科學合理地向根區(qū)提供水和養(yǎng)分,管道與作物之間“血脈相連”,形成一種良性的供需關系。
中國農業(yè)大學教授陳清介紹說,水肥一體化的低級應用是將肥料溶解于水,通過人工淋施、澆施或沖施入田,但是,這種看似作物養(yǎng)分“一次性到位”的傳統(tǒng)施肥方式,恰恰很難保證作物養(yǎng)分全面吸收。
眾所周知,平衡施肥已經成為作物吸收全面營養(yǎng)的最佳選擇。作為水肥一體化技術的高級應用,滴灌設施的最大特點之一是輸送除大量元素養(yǎng)分之外,還能夠輸送像鈣、鐵、鋅、鈉、硅等中微量元素。這些中微量元素被作物很好地吸收,作物“缺什么、補什么;缺多少、補多少”,達到平衡施肥的效果。陳清表示,滴灌一般可以提高作物產量20%-100%,而且最大限度地利用水,避免了輸水損失和深層滲漏損失,同時肥料可以根據作物消耗水分直接進入根區(qū)附近,使土壤養(yǎng)分保持在最佳平衡狀態(tài)。
不僅如此,礦質營養(yǎng)元素補充到農作物體內后,經過植物吸收、利用、合成,最終會形成天然富含礦質營養(yǎng)元素的食物,能夠增加人體對礦質營養(yǎng)元素的攝取。記者發(fā)現,經科學滴灌生產出的番茄頂端沒有激素堆積的錐形突起,密度比一般番茄要大,放在水中會自然下沉,肉質紅色、沙瓤多汁;而黃瓜瓜皮油綠發(fā)亮,瓜條短而直,帶有一股自然的清香,口感鮮而清爽、脆而甘甜。
張建國介紹說,公司與當地蔬菜生產帶頭人共同發(fā)起成立壽光美微蔬菜專業(yè)合作社,通過“公司+合作社+農戶”的形式統(tǒng)籌設施蔬菜生產,現有社員300余人,共計擁有400余座大棚,其中,基地8個大棚與合作社主要使用金正大水溶肥產品,由大地宏琳統(tǒng)一供肥供藥?;匾呀泴⑺a的蔬菜做成品牌,其中黃瓜、番茄、青椒等作物還形成系列進行銷售。
由于滴灌幫助作物攝取全面營養(yǎng),品牌作物附加值變得非常高,像大棚出產的番茄由于品質好受歡迎,每箱銷售價格在50-55元不等,并且已經坐上火車,挺進北京等大城市的高端超市。
在2014年壽光市政府工作報告上,壽光市市長朱蘭璽表示,將繼續(xù)培強培優(yōu)現代農業(yè),持續(xù)加大農業(yè)科技投入,積極推廣菜沼綜合利用、水肥一體化、自動化微機管理等農業(yè)新技術,依托龍頭企業(yè)和專業(yè)合作社,全力打造安全、優(yōu)質、生態(tài)的“壽光蔬菜”整體品牌。
國內水肥一體化技術雖然推廣多年,但壽光地區(qū)農民仍然依賴于大水漫灌、撒施澆施等傳統(tǒng)施肥方式,導致作物養(yǎng)分吸收率低,大量淋失致使土壤板結、水源污染,新技術推廣奈何事與愿違。究其原因,農民傳統(tǒng)施肥習慣和落后理念成為最大阻礙。
張建國看在眼里,記上心頭。他發(fā)現,農民只有看到效果才會相信滴灌設施的好處。于是,張建國選取其中一個大棚進行“再試驗”,在大棚內設置“漫灌對照田”和“滴灌試驗田”,分半種植番茄。待到收獲時經測產發(fā)現,試驗田最終收獲8000多斤番茄,而對照田僅收獲4000多斤,不僅如此,對照田中的土壤還出現明顯的板結現象。也就是說,如果這個大棚全部使用滴灌方式種植,將至少收獲番茄13000斤。
無人知曉,設施再好徒喚奈何;示范帶動,滴灌美譽傳遍千里。隨著對照試驗結果的出爐,不少壽光美微蔬菜專業(yè)合作社社員和古城街道周邊村村民早已按捺不住,紛紛向張建國咨詢水肥一體化的設施應用情況,有不少大戶在觀摩示范后當即表示愿意與基地合作,購入新設施并由基地統(tǒng)一管理,摒棄過去大水漫灌的傳統(tǒng)施肥方式。
在基地附近,壽光古城街道后王村農民告訴記者,他們種植蔬菜大棚普遍利用“土辦法”,即自行組裝一種簡易的水肥一體化設施,一個棚的設施成本價僅為200多元,壽命為1年。
張建國介紹說,基地中所使用的水肥一體化設施均來自以色列,由國內經銷公司購入,8個大棚的成本總計約為40000元,合一個大棚成本在5000元左右。目前已經使用5年,設施利用率比較高。
大棚滴灌應用具有省水、省肥、省工、保護土壤、提高棚溫、提升產出效益等優(yōu)勢。據壽光市委辦公室統(tǒng)計,2011年初,壽光市蔬菜種植面積已經超過85萬畝,高標準蔬菜大棚發(fā)展超過40萬個,截至2012年底,壽光市蔬菜基地數量超過35個。與壽光美微蔬菜專業(yè)合作社一樣,目前壽光已經有幾十個蔬菜基地應用了水肥一體化設施,并且通過試驗示范,為這些基地的周邊農戶帶去全新的施肥理念。
液體瓶上的細管可以扎入土壤抽取深層水,以測定滴灌后作物吸收營養(yǎng)的比例。
大棚內一根滴灌主管沿著作物邊緣鋪設,毛管以S型盤繞鋪放在作物之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