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 莉
(江西服裝學院服裝設計與管理分院,江西南昌 330201)
20 世紀90年代以來,服裝出現“本土化”的趨向,具有現代感的旗袍、刺繡裝飾等服裝,款式樸素、優(yōu)雅而讓人感覺格外親切。刺繡作為我國傳統(tǒng)的手工工藝,在服裝上的應用越來越廣泛,特別是在對服裝的裝飾上更加注重工藝美的展示。刺繡是我國一項傳統(tǒng)手工工藝。不論是在服飾用品上,還是在生活用品上,繡上花飾以后,就會使這些用品更加美觀,顯得秀麗而富有藝術情趣。如將一件原先素雅的襯衫,在其領角或胸前繡上花飾,立時給人以生氣盎然之感。
刺繡是以針代筆、以線為料、在綢緞上刺紋樣的特種工藝。最基本的要求是:既是針線工藝,又不留針跡,繡面平服,中、遠距離看,都要猶如一幅帛本、絹本、紙本的繪畫。我國幾大名繡,均有繡工精細、繡面平滑的共性。以蘇繡來說,曾將技巧特點歸納為“平、齊、細、密、勻、順、和、光”等八個字。清宮廷的昆曲、京劇戲衣,主要由江南三大織造衙門采辦貢奉,多采用蘇繡;近代梅蘭芳、馬連良、周信芳等表演藝術大師的戲衣,不少都選用蘇繡。所以,蘇繡往往成為戲曲服裝刺繡美的一種范例。
1.1.1 平:繡面平整服帖,線頭大多巧妙地藏在繡料的背面,刮糨糊,經熨斗熨燙,使之成為面、背都平整的繡片。
1.1.2 齊:針腳整齊,繡面上漏印的紋樣外輪廓得到準確、完美的體現。
1.1.3 細:繡線細,用針纖巧。
1.1.4 密:該實的紋樣,繡線排列緊湊,不露底料。
1.1.5 勻:皮頭均勻,疏密一致。
1.1.6 順:絲縷圓轉自如,所造成的肌理效果明確。
1.1.7 和:色彩柔和,整體調和。
1.1.8 光:針刺之后,仍保持繡線固有的光澤,使繡活兒色澤鮮明,光彩耀眼。
刺繡的立體感效果,是相對繪畫而言的。盡管繡線很細,畢竟有一定厚度,是手感的“立體”。但這只是一般意義的立體感,我們所強調的立體感,是另一種——以繡線“色階變化”所產生的視覺立體。
遠在唐代,繪畫上的寫實技巧已相當成熟,觀察、描繪對象的光影變化,并用色彩暈染方法,在一定程度上表現這種光影變化。這既是畫家的一種追求,也是繡工的一個追求,故此,創(chuàng)造性地發(fā)明了戧針和擻和針,用以表現退暈、暈染的效果。到了明清,刺繡上的退暈針法已高度發(fā)達,大大豐富了刺繡的表現力。退暈針法講究用“同色凋、不同純度明度”的絲線,層層推進,通過色階的變化,表現所繡紋樣的紋理質感(如花瓣、葉脈),以及由于光影關系帶來的濃淡、深淺。一般將絲線分為三組(如“三藍”、“三粉”,“三綠”、“三紫”等等),刺繡時,或“正打邊”、或“反打邊”,即有的由深而淺,有的由淺而深。其色階鮮明,看得出濃淡變化;但變化得柔和巧妙,造成了視覺上的立體感。所以,刺繡出來的紋樣,真實自然,立體逼真,生動活潑,具有類似于工筆重彩畫的寫實風格。
繡線種類中,金線是很別致的一種。早在唐代即已有了捻金刺繡。元代,加金技術高度發(fā)展,織金錦等加工織物盛行,同時平金繡、盤金繡等也得到廣泛流行,一直發(fā)展到明清,并影響到戲曲服裝。
絲線或絨線等繡線,都是白色染成的彩線,所以稱之為“彩繡”,色彩典雅;在彩繡中加進金線(或銀線)這種光澤色之后,在舞臺強烈白光的照射下,金銀線熠熠閃光,產生了一種高貴感。在典雅中融入高貴——由此而產生了戲衣刺繡的“典雅高貴”審美愉悅。
刺繡是中國傳統(tǒng)的圖案裝飾表達方式,就是在面料材質上,用繡花針帶著線,依照事先設計好的圖案樣式進行穿刺表現,由多根線采用各種刺繡手法而形成圖案的一種工藝方法。在明清時期至現在,我國刺繡有了快速的發(fā)展,形成南北繡系,乃至聞名中外的蘇、湘、蜀、粵四大名繡。刺繡的針法技藝高超,裝飾性強,是裝飾手工藝的主要內容。
服裝結構和服裝工藝的變化會帶來服裝款式的變化,不同的結構與工藝與服裝的外形和內部構造有密切的關系,所以服裝結構和服裝工藝也是服裝設計的元素之一。從服裝結構上來看,外形結構線造就服裝的外輪廓,內部構造線與面(功能線、裝飾分割線、零部件造型、比例線等)構成服裝的細節(jié)。從服裝工藝來看,服裝的縫制方法有各種不同的形式,運用工藝的各種形式,可以造成服裝表面不同的視覺效果。所以,服裝結構和工藝與服裝風格相匹配,是實現服裝風格不可或缺的設計元素。
傳統(tǒng)型主要是指根據服裝、服飾的不同類型和功用,在特定的部位進行刺繡裝飾以突出其裝飾效果。這種類型的裝飾根據國家、地區(qū)、織物種類,穿著方式、審美習慣、加工方法的不同,有著一定的格式和色彩運用規(guī)律。如中式男女睡衣,主要是在胸前、袋口繡花,左右對稱。門襟用嵌線、袋緣、袖口鑲邊色彩淡雅,具有中國傳統(tǒng)工藝的特色日本和服及腰袋的刺繡,其繡工精細,有的色彩淡雅穩(wěn)重,有的花樣濃烈富麗,多方面運用金銀線。而歐洲民族刺繡也各具風采,俄羅斯及東歐國家的刺繡以幾何形紋樣居多,挑紗和釘線為其主要手法。北歐國家的紋樣則多起于寫實風格,顏色多以紅、綠色為底,手法以彩繡為名。
在現代服裝面料中,用刺繡的方法來進行裝飾的很多。特別在女裝中,刺繡裝飾的手段也日常豐富,除了常用的包梗繡,雕繡、釘珠繡、釘線繡外,在這些裝飾方法的基礎上,運用新的手段和新的材料變化產生出許多更為多姿多彩的效果,并且多為電腦刺繡。如滿地的釘珠裝飾、釘珠與釘線,釘閃光片結合,超大花型包梗等。其色彩的運用為兩大趨向,一是色彩對比強烈、華麗多彩、較多吸收東方或歐洲各國傳統(tǒng)刺繡的方式;二是以同類色、同種色、金、銀色來裝飾,主要是追求面料表面的豐富肌理效果和光色的變化。近年來,用電腦刺繡方法生產的家用紡織品刺繡面料,也成為了服飾面料的新寵。這類面料一般為輕薄型,不考慮開片的需要花型為散點布局、條狀布局為多,色彩多為同類色和淡雅色。
彩繡:因色彩典雅,轉義為嫻靜,多用于閨門旦、文小生,是性格象征,象征性格嫻靜、容貌秀美、氣質優(yōu)雅。
金繡(專指平金或平銀繡):因光澤奪目,有擴張感,轉義為粗獷,多用于凈行角色,象征性格粗獷豪爽、氣質威武傈悍。此外,武將的靠,更必須主要用平金繡,表示鎧甲的金屬光澤,同時,對其英武氣質也是一種有力襯托。
混繡:以彩繡為主,紋樣外輪廓“圈”金線(俗稱“圈金”),是為混繡。混繡是戲衣中最普遍的刺繡工藝。凡有一定身份的人物,多采用混繡。所以,基本上可以說混繡是身份地位高的象征。
在服裝設計中,通過刺繡工藝的運用可以拓寬人們的服裝設計靈感,改變服裝原有的風格,這種運用刺繡與服裝面料相結合的設計思路是常規(guī)材料的創(chuàng)新性應用。服裝的設計與刺繡材料的選用、刺繡工藝技藝的應用、服裝整體設計思路都需要協(xié)調起來,刺繡與服裝才能夠呈現完美的形態(tài)。
[1]余永紅.白馬藏族刺繡工藝的民族特征 [J].民族藝林.2013(11).
[2] 陳凌云.淺談刺繡工藝在服裝中的應用 [J].漯河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13(01).
[3]戴玉蓮.亂針繡在服裝設計中的運用 [J].大眾文藝.201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