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光明, 張龍江
·述評·
雙能量CT:何去何從
盧光明, 張龍江
雙能量CT;體層攝影術,X線計算機;診斷,鑒別
雙能量CT一問世即引起了放射學界的廣泛關注,大量的文獻展現(xiàn)了雙能量CT臨床應用的潛力和成果。筆者研讀文獻、抽絲剝繭、正本清源,始而反思雙能量CT的歸屬與定位問題。
雙能量CT相比于傳統(tǒng)單能量CT最大的優(yōu)勢在于單次檢查除了能提供常規(guī)單能量CT所能提供的解剖學信息外,還能提供組織器官的功能和/或組織化學成分信息,使得CT提供的信息最大化,有助于提高小病變的檢測敏感性,指導臨床治療方案的選擇[1]。例如對于肺栓塞,雙能量CT所提供的全肺灌注和通氣功能信息是對以往常規(guī)CT的重要補充,提高了外周性肺栓塞的檢出率[2]。雙能量肺動脈CT血管成像檢查,在第二代雙源CT小球管的視野基本無缺失,可以實現(xiàn)常規(guī)掃描,采用80 kV/sn140 kV掃描和迭代重建技術,可以獲得滿意的圖像質量,其輻射劑量也明顯低于常規(guī)標準單能量CT檢查[3]。頭頸部CTA可以常規(guī)行雙能量CT模式掃描,一次檢查做到自動雙能量去骨觀察血管解剖和病變,虛擬平掃圖像觀察病變平掃特征,從而省去一次平掃,減少了患者接受的輻射劑量,節(jié)省了急危重癥患者的檢查時間[4]。對于肝富血供腫瘤,雙能量CT能提高病變的對比噪聲比,有助于鑒別病變的性質,輔之虛擬平掃技術能節(jié)省一次真正平掃從而減少患者接受的輻射劑量[1,5]。對于尿路結石,雙能量CT還能準確地進行化學成分分析,鑒別尿酸和非尿酸尿路結石,對于尿路結石的治療方案選擇有指導價值[1,5,6]。此外,利用雙能量CT的虛擬單能譜成像技術和最佳對比顯示技術能夠減少對比劑用量、減少金屬植入物的線束硬化偽影、提取組織衰減信息,用于疾病定性診斷[7,8]。雙能量CT也能較準確地檢測痛風石,在病變檢測、鑒別診斷和疾病隨訪方面起著重要作用[9,10]。這些具有明顯技術優(yōu)勢且已能給患者帶來益處的雙能量CT技術可以直接整合到常規(guī)的CT檢查中。
雙能量CT是一種發(fā)展中的新技術,一些部位的雙能量CT目前還難以作為常規(guī)技術應用到臨床,例如心臟的雙能量CT盡管能提供冠狀動脈的形態(tài)信息與心肌灌注的功能信息,但因為需要嚴格控制心率等問題限制了臨床應用范圍。盡管雙能量CT與常規(guī)單能CT相比輻射劑量并未明顯增高,但遵循盡可能低的輻射劑量原則,在無需提供組織器官功能信息或更強調低輻射劑量的情況下,亦應注意個性化使用CT掃描技術,肥胖患者亦不應將雙能量CT檢查作為常規(guī)應用。大范圍多期相的雙能量CT掃描(例如下肢和腹部)常導致大量的數(shù)據(jù),給圖像提取、分析、處理和存儲等都帶來困難。認識到雙能量CT的這些不足,揚長避短,在臨床應用中應注意嚴格掌握適應證、禁忌證,從而最大程度地發(fā)揮其優(yōu)勢,才能更好地規(guī)范雙能量CT新技術的應用。
本期重點號針對目前雙能量CT臨床應用的主要方向重點介紹了國內學者所作的部分工作。王士闐等[11]回顧性分析了雙源CT腹部雙能量增強掃描診斷脂肪肝的價值,發(fā)現(xiàn)虛擬平掃圖像與真實平掃圖像在診斷中、重度脂肪肝上具有中度一致性,推薦運用肝/脾CT值比小于0.8診斷為重度脂肪肝。趙艷娥等[12]研究了雙能量CT單能譜成像用于顱內動脈瘤頸夾閉術后評估的最佳能量范圍,發(fā)現(xiàn)雙能量CT虛擬單能譜成像用于顱內動脈瘤頸夾閉術后患者評估的最佳圖像的能量范圍是70~80 keV。李勰等[13]比較第一代雙源雙能量CT與第二代雙源雙能量CT肺動脈成像的輻射劑量和圖像質量,發(fā)現(xiàn)第二代雙源雙能量CT 80/Sn140 kV的掃描方案可在大幅度降低輻射劑量的同時獲得滿足診斷要求的圖像,建議臨床行雙能量CT肺動脈成像時常規(guī)應用。王未等[14]探討了第二代雙源CT雙能量心肌灌注成像的臨床應用價值,認為雙能量CT心肌灌注成像作為“一站式”檢查可同時評估冠狀動脈及心肌灌注,但目前雙能量掃描所產(chǎn)生的各種偽影對圖像分析的準確性仍有影響,需要提高冠狀動脈狹窄與相應冠狀動脈供血部位心肌灌注缺損的一致性。王芳等[15]探討了動脈期及靜脈期標準化碘濃度在鑒別胃低分化腺癌與中高分化腺癌及判定胃周淋巴結性質中的價值,發(fā)現(xiàn)不同分化程度胃癌動脈期及靜脈期的標準化碘濃度存在差異,轉移淋巴結較非轉移淋巴結的標準化碘濃度高,提出雙能量CT提供的碘濃度參數(shù)有助于區(qū)分不同分化程度的胃癌并鑒別胃周淋巴結性質。這些臨床研究總結是在前期雙能量CT應用基礎上的新思考,從不同層面解決目前雙能量CT存在的問題,為雙能量CT的更多技術最終融入到臨床常規(guī)實踐奠定基礎。
總之,雙能量CT問世后短短數(shù)年內在心腦血管病和腹部疾病等的診斷上體現(xiàn)了良好的應用價值,既能提供常規(guī)CT的基本解剖學信息,又可同時提供組織、器官功能或化學成分信息,在一些部位為解決一些特殊問題時可作為常規(guī)技術應用于臨床實踐中,拓寬了CT應用的適應范圍。作為常規(guī)CT技術的補充和完善,雙能量CT技術有良好的應用前景。我們也應充分認識到雙能量CT進入臨床常規(guī)應用的種種挑戰(zhàn),不斷探索解決應用中存在的問題。善勝敵者,勝于無形,期待雙能量CT技術以“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的姿態(tài)融合到常規(guī)臨床應用中,從而發(fā)揮最大的優(yōu)勢。
[1]Marin D,Boll DT,Mileto A,et al.State of the art:dual-energy CT of the abdomen[J].Radiology,2014,271(2):327-342.
[2]Lu GM,Zhao Y,Zhang LJ,et al.Dual-energy CT of the lung[J].AJR,2012,199(5 Suppl):S40-S53.
[3]Bauer RW,Kramer S,Renker M,et al.Dose and image quality at CT pulmonary angiography-comparison of first and second generation dual-energy CT and 64-slice CT[J].Eur Radiol,2011,21(10):2139-2147.
[4]Zhang LJ,Wu SY,Niu JB,et al.Dual-energy CT angiography in the evaluation of intracranial aneurysms:image quality,radiation dose,and comparison with 3D rotational 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J].AJR,2010,194(1):23-30.
[5]Morgan DE.Dual-energy CT of the abdomen[J].Abdom Imaging,2014,39(1):108-134.
[6]Heye T,Nelson RC,Ho LM,et al.Dual-energy CT applications in the abdomen[J].AJR,2012,199(5 Suppl):S64-S70.
[7]Zhou C,Zhao YE,Luo S,et al.Monoenergetic imaging of dual-energy CT reduces artifacts from implanted metal orthopedic devices in patients with factures[J].Acad Radiol,2011,18(10):1252-1257.
[8]Yu L,Leng S,McCollough CH.Dual-energy CT-based monochromatic imaging[J].AJR,2012,199(5 Suppl):S9-S15.
[9]Nicolaou S,Liang T,Murphy DT,et al.Dual-energy CT:a promising new technique for assessment of the musculoskeletal system[J].AJR,2012,199(5 Suppl):S78-S86.
[10]Girish G,Glazebrook KN,Jacobson JA.Advanced imaging in gout[J].AJR,2013,201(3):515-525.
[11]王士闐,王萱,王沄,等.雙源CT雙能量虛擬平掃對于脂肪肝的定量評價[J].放射學實踐,2014,29(9):1008-1011.
[12]趙艷娥,寧輝,鄭玲,等.雙能量CT虛擬單能譜成像技術在腦動脈瘤夾閉術后評估中的應用[J].放射學實踐,2014,29(9):988-992.
[13]李勰,祁麗,周長圣,等.雙源雙能量CT肺動脈成像輻射劑量與圖像質量的比較研究[J].放射學實踐,2014,29(9):1003-1007.
[14]王未,周長圣,方曉堃,等.第二代雙源雙能量CT心肌灌注成像的初步應用[J].放射學實踐,2014,29(9):993-997.
[15]王芳,高劍波,梁盼.標準化碘濃度在進展期胃癌分化程度及淋巴結性質判定中的應用價值[J].放射學實踐,2014,29(9):1012-1015.
歡迎訂閱2015年《放射學實踐》
《放射學實踐》是由國家教育部主管,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yī)學院主辦,與德國合辦的全國性影像學學術期刊,由國內著名影像專家郭俊淵教授擔任主編,創(chuàng)刊至今已30周年。本刊堅持服務廣大醫(yī)學影像醫(yī)務人員的辦刊方向,關注國內外影像醫(yī)學的新進展、新動態(tài),全面介紹X線、CT、磁共振、介入放射及放射治療、超聲診斷、核醫(yī)學、影像技術學等醫(yī)學影像方面的新知識、新成果,受到廣大影像醫(yī)師的普遍喜愛。
本刊為國家科技部中國科技論文核心期刊、中國科學引文數(shù)據(jù)庫統(tǒng)計源期刊,在首屆《中國學術期刊(光盤版)檢索與評價數(shù)據(jù)規(guī)范》執(zhí)行評優(yōu)活動中,被評為《CAJ—CD規(guī)范》執(zhí)行優(yōu)秀期刊。
主要欄目:論著、繼續(xù)教育園地、專家薦稿、研究生展版、圖文講座、本刊特稿、實驗研究、傳染病影像學、影像技術學、外刊摘要、學術動態(tài)、請您診斷、病例報道、知名產(chǎn)品介紹、信息窗等。
本刊為月刊,112頁,每冊15元,全年定價180元。
國內統(tǒng)一刊號: ISSN 1000-0313/CN 42-1208/R郵政代號: 38-122
電話:(027)83662875傳真:(027)83662887
E-mail:fsxsjzz@163.com網(wǎng)址:http://www.fsxsj.net
編輯部地址:430030 武漢市解放大道1095號 同濟醫(yī)院《放射學實踐》編輯部
210002 南京,南京軍區(qū)南京總醫(yī)院/南京大學醫(yī)學院附屬金陵醫(yī)院醫(yī)學影像科
盧光明(1957-),湖南漣源人,主任醫(yī)師,教授,主要從事重大疾病結構、功能和分子影像一體化研究工作。
R814.42
A
1000-0313(2014)09-0986-02
10.13609/j.cnki.1000-0313.2014.09.001
2014-0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