費 珺
(蘇州科技學院外國語學院 江蘇蘇州 215009)
大學英語教師的認知現(xiàn)狀對教師教育的啟示
費 珺
(蘇州科技學院外國語學院 江蘇蘇州 215009)
教育認知研究在中國仍處于起步階段。而大學英語教師存在認知問題和課堂行為問題,影響了教學效率和課堂效果。探索教師教育之路,發(fā)現(xiàn)反思性教學在教師教育中起著重要作用,促進教師不斷提高教學水平。
大學英語教師;教師認知;反思教學
教師教育在近年來越來越受到重視。很多的研究都致力于通過研究課堂活動和教學效果間的關(guān)系探索最有效地教學方法和途徑。但是,教師有各自的特點,他們的教學實踐各不相同,要總結(jié)出一個適合所有教師的教學方法幾乎是不可能的。
在發(fā)展教師教育之路上,為更好地理解教學過程,需要從教師的內(nèi)因出發(fā),從教師的認知出發(fā)來科學地探索教學過程。
教師認知研究為探索教學過程提供了新的視角。認知包括教師的自我反思、對教學的知識和信念、學生和情景以及問題處理策略的意識(見Borg,2006:36)。
教師認知是主導教學過程的關(guān)鍵因素,它對于教師的課前準備、課堂決策和教師反思都有深遠的影響。教師認知對教師的課堂行為起決定性的作用,并通過支配教師的課堂行為影響課堂效率和教學效果。
1975年美國國家教育研究會的召開標志著教師認知研究的興起。然而這個時期的主流研究仍然集中在教師行為上。研究者致力于研究教師行為和學習效果之間的關(guān)系(Borg,2006:6),而忽視了教師認知的重要意義。
80年代起,教師認知研究得到蓬勃發(fā)展,基于認知角度的教育教學研究層出不窮。Shavelson和Stern是這個時期認知研究的代表人物,他們關(guān)注教師的思維活動,并探索教師認知和課堂實踐之間的關(guān)系(1981)。在認知研究蓬勃發(fā)展的背景下,國際教師思維研究會于1985年成立,致力于從教師思維的角度探索和研究教學過程。
教師認知研究在90年代得到更為迅猛的發(fā)展。在這個時機,教師認知研究呈現(xiàn)出兩個主要的特點。一是涌現(xiàn)了一批關(guān)于教師認知研究的文獻綜述集。無論在數(shù)量還是質(zhì)量上,教師認知研究都有很大的增長和提高。這為文獻綜述提供了現(xiàn)實基礎(chǔ)。二是認知研究的深入發(fā)展,認知研究越來越細化。例如,shulman 和 Quinlan(1996)致力于研究教師的學科專業(yè)知識。除了上述的兩個特征外,在這個時期,研究者們對于一些概念(例如“信念”)作了很多有益的探討。
進入二十一世紀,教師認知研究繼續(xù)發(fā)展并呈現(xiàn)出以下特點:一是對于相關(guān)概念的爭議仍然存在;二是教師認知的概念所運用的情境更為廣泛;三是教師教育的重要性日益突出(Borg,2006:32-34)。雖然教師認知研究在幾十年間取得了豐碩的成果,但是仍然存在不少尚未解決的問題。
教師認知在教學過程中處于核心地位。而教師認知的形成過程是及其復雜的,其中包括個性特征、教師的學習經(jīng)歷以及教學實踐等。在探索提高大學英語教育水平的方式方法之時,研究大學英語
本文的研究數(shù)據(jù)來源于45份問卷調(diào)查,對象為45名大學英語教師。調(diào)查問卷共設(shè)計10個小問題,分別關(guān)注了大學英語教師對于教師素質(zhì)、學生素質(zhì)、學習外部環(huán)境、教師信念、教師角色、教學目的、課前準備、母語遷移、教學理論依據(jù)以及教學反思的觀點和看法。
調(diào)查發(fā)現(xiàn):1)教師往往會忽視學生個體因素。2)多數(shù)的大學英語教師聲稱自己沒有足夠重視學術(shù)研究。3)一些大學英語教師很少關(guān)注學生的學習方法和策略。4)一些大學英語課的開展仍然以應試為導向。5)在備課時,很少有老師利用教學反思法來完善教學過程。
Jeremy Harmer(2000:3)指出,優(yōu)秀的教師關(guān)心學生的學習遠勝于關(guān)心自己的教學。這向教師們提出了從學生學習的角度出發(fā)教學的要求。上述的1)、3)、4)都反映出一些教師沒有能夠從學生的立場出發(fā),充分考慮學生的特點和需求。導致這一現(xiàn)象的原因或許有兩種:一是是教師沒有意識到從學生立場出發(fā)的重要性;二是一些教師(尤其是年輕的教師)雖然從理論上理解了其重要性,但是在實踐上,他們的著眼點仍然放在促進課堂活動順利開展上,關(guān)注其他因素的余力不足。
Jim Scrivener(2002:6)將教師的角色作出三種分類:闡述型、參與型和推動型。闡述型教師有扎實的學科知識,但缺乏教學知識。在這樣課堂上的學生大多數(shù)不能夠積極參與或是遇到困難。參與性教師既有扎實的學科知識,也有良好的教學知識。而推動型教師既有扎實的學科知識,良好的教學知識,也了解學生個體和他們在課堂上的狀態(tài)。通過調(diào)查發(fā)現(xiàn),大多數(shù)教師都認可教師參與和推動課堂的角色。而這些角色是否如實反映在課堂上,怎樣反映這些角色也需要做進一步的探討。
教師信念是個人認知的一種表現(xiàn)形式。它包含教師對學生、學習、課堂以及所教科目的設(shè)想。(見Borg,2006:36)教師信念問題主要可以歸為兩類:一是教師信念和學生信念的差距,而是教師信念和教師課堂行為的差距。通過調(diào)查發(fā)現(xiàn),有約四分之三的教師同意在學習的過程中應該以幫助學生自學的模式為主導,但是又有50%的教師認同反應傳統(tǒng)教學模式的選項。這兩者間的矛盾反應了教師對教學認知的模糊性。
教師認知的形成過程及其復雜并處在不斷變化之中。與經(jīng)驗豐富的教師相比,年輕教師的認知變化更為明顯。
Farrell(2003:95-111)總結(jié)了教師要經(jīng)歷的5個成長階段:1)早起的理想主義與和學生強烈的共鳴;2)上第一學期課時,面對現(xiàn)實中的課堂感到非常震撼;3)了解到自己遇到的困難及其成因,并質(zhì)疑自己是否能成為一名出色的教師;4)適應學校的文化并確立常規(guī),使自己能更好地處理課內(nèi)外的事務(wù);5)更多地關(guān)注學生的學習質(zhì)量。
教師認知的形成和發(fā)展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Borg(2006:41)把這些因素呈現(xiàn)為:教師的學習經(jīng)歷,師范課程,現(xiàn)實情境以及教學實踐。
(一)優(yōu)化教師教育課程
在影響認知的因素中,教師的“學習經(jīng)歷”大多已經(jīng)形成。這個因素無論在教師對教學過程的理解方面還是在教師教學的具體方式方法上都有深遠的影響。Raya(1999:201-220)認為對于實習老師來說,先前的知識決定了他們對教學理論和實踐的看法,并且這些看法很難改變。因此,Raya提出,教師教育的著眼點不僅僅應該放在介紹新的理論上,更加重要的是改變他們通過學習經(jīng)歷而形成的對教學過程的認知基礎(chǔ)。這要求教育者們更科學合理地制定教學大綱,為學生的理論內(nèi)化形成良好的認知基礎(chǔ)。
(二)倡導觀察和反思教學
觀察和反思教學是教師職業(yè)發(fā)展的有效途徑。觀察和反思途徑既包括教師的自我觀察和自我反思,也包括教師對于其他老師的觀察和反思。在觀察和反思教學理論的指導下,撰寫教學日記、集體備課、課堂觀摩、參加相關(guān)的研修班和研討會等,都是促進個人職業(yè)發(fā)展的有效途徑。
從教師的認知出發(fā)研究教師教育是為教師教育之路打開了新的視角。發(fā)展教師的認知是提高課堂效率,優(yōu)化教學過程的有效途徑。本篇論文通過了解大學英語教師的認知現(xiàn)狀,提出大學英語教師之中存在的顯著的認知偏差,為發(fā)展教師教育提出參考意見。
[1]Borg, S. Teacher Cognition and Language Education: Research and Practice [M]. London: Continuum, 2006.
[2]Farrell T. S. C. Learning to teach English language during the frst year: personal infuences and challenges [J]. Teaching and Teacher Education, 2003, (19): 95-111.
[3]Harmer J. How to teach English [M].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0.
[4]Raya M. J. Contributions of Autobiography to Knowledge Growth in Student Teachers [A]. in Faber P. B. (ed.). English Teacher Education in Europe: New Trends and Developments [C]. Berlin: Peter Lang, 1999:201-220.
[5]Scrivener J. Learning teaching: A guidebook for English language teachers [M].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2.
[6]Shavelson R. J. and Stern P. Research on teachers’ pedagogical thoughts, judgments, decisions, and behavior [C]. California: The Rand Corporation, 1981.
[7]Shulman L.S. and Quinlan K.M. Handbook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C]. New York: Macmillan Library Reference, 1996.
[責任編輯:劉麗杰]
A Study of 45 College English Teachers’Cognition
Fei Jun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Suzhou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uzhou Jiangsu, 215009, China)
Teacher cognition is still a relatively young field in China and few researches were done with respect to teachers’ cognition. It is an important task to find out problems among college English teachers’ cognition. An effective way of teaching development is reflective teaching.
college English teacher;teacher cognition;reflective teaching
G451
A
1000-9795(2014)02-0314-02
2013-12-21
費(1987-),女,助教,英國約克大學TESOL碩士,從事二語習得、外語教學方向的研究。教師的認知現(xiàn)狀是不可或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