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轉(zhuǎn)紅
(廣西民族大學外國語學院 廣西南寧 530006)
弗吉尼亞·伍爾夫《飛蛾之死》的生態(tài)女性主義的解讀
何轉(zhuǎn)紅
(廣西民族大學外國語學院 廣西南寧 530006)
文章從生態(tài)女性主義的視角解讀弗吉尼亞·伍爾夫的散文《飛蛾之死》。通過分析文中的“自然”,“感性”和“女權(quán)”等元素,文章撅取她去中心化的生態(tài)女性主義的整體意識和對自然、自由、尊嚴、權(quán)利、命運、死亡和存在的思考。
生態(tài)女性主義;自然;感性;女權(quán)
弗吉尼亞·伍爾夫(Virginia Woolf,1882-1941)是二十世紀英國“傳統(tǒng)散文最后的大師和新散文的首創(chuàng)者”[1],與詹姆斯·喬伊斯同為開創(chuàng)意識流文學的巨匠。她擅長藉女性視角描寫人、物細膩的內(nèi)心世界和活動,詮釋對女性、自然和世界的深度和廣度。
生態(tài)女性主義運動發(fā)起于二十世紀七十年代,揉和了生態(tài)學和女性主義[2]。生態(tài)女性主義者認為男權(quán)制對自然的壓迫與女性的壓迫有直接聯(lián)系[3]。在男性制社會,女性、自然、動物、感性、身體和主觀被等同,被當作是男權(quán)、人類、理性、心靈和客觀的對立面,是被統(tǒng)治、被征服和被壓制的對象。在男權(quán)社會,男權(quán)優(yōu)于女權(quán),人類高于自然,理性勝于感性,心靈統(tǒng)治身體,客觀壓過主觀。因此,廢除具有壓制的、物化的、等級優(yōu)劣邏輯的反生態(tài)整體發(fā)展的二元體系,去中心化,尊重自然內(nèi)在規(guī)律,約束人類企圖干預、控制、征服自然的行為[4],才能建構(gòu)人與自然和諧、男女平等和多元化的生態(tài)整體。
伍爾夫是女性主義文學批評理論的先驅(qū)[5]。她研讀過諸多具有女性意識的作家和作品,如簡·奧斯丁,勃朗臺姐妹。在《兩位女性》中,她道出了當時女性的生存狀況:缺乏獨處空間、無收入來源、沒有受教育的機會和種種不平等[1]。她也十分關(guān)注自然。她推崇以自然主義和宿命論聞名的文學家托馬斯·哈代,對遠離喧囂的田園氣息非常神往。可以說她是一位具有生態(tài)女性主義意識的“作家中的作家”[1]。
她曾說過,一個女人要寫作的話,必須要有錢和一間屋子[1]。在當時的社會,男性制滲透各個領(lǐng)域,而女性被驅(qū)逐出這個中心,處于邊緣境地[5]。在《一間自己的屋子》中,她生動詮釋了游走在男性制社會中被邊緣化了的女性的寫作實踐狀況:寫作時“思考”就是條“小魚”,微小但具有“獨特的神秘性質(zhì)”,令人心潮澎湃。她的這間“屋子”是河邊的一片“草地”,被男性“壓了300年之久”。草地由專人把守,他們?yōu)榕詫TO(shè)了“礫石路”。當她大膽闖入“草地”時,一個面帶恐懼和憤怒的男人開始攔截她,把她帶到了專屬女性的道路,又把“魚”嚇得不知藏到哪兒去了。
(一)人與自然:和諧并存。二十世紀早期,英國正經(jīng)歷著轟轟烈烈的現(xiàn)代工業(yè)革命,人類不斷違背自然規(guī)律,改造和征服自然,人之間的矛盾也不斷加劇,導致了兩次世界大戰(zhàn)。這打破了英國浪漫主義時期的自然生態(tài)和諧,引發(fā)世界秩序的混亂和人類精神的裂變。自然不再是浪漫主義文學家所描述的令人敬畏的力量,唯美的存在和精神的向往,而是充滿欲望的、腐化了的人類思想和行為的寓所。
伍爾夫是時代的叛逆者。她延續(xù)了十九世紀的人們對自然的熱情、贊美、敬畏和神往。散文中,自然這間“屋子”柔美、和諧、充滿生機。窗外,氣溫和風景舒適宜人,農(nóng)夫轅馬掌犁,勞作耕田,白嘴鴉在樹林中歡騰、盤旋、棲落枝頭;屋內(nèi),她也樂于和飛蛾共處一室,因為這種藏在帷幕幽暗處的飛蛾仿佛是她思緒深處的隱匿的“小魚”。飛蛾突然出現(xiàn)在她眼前,無疑給她驚喜,使她無法專注于書本,激發(fā)起她對沉沉秋夜和青藤小花的欣快聯(lián)想。此時,自然成了她靈感的來源,給她鼓舞和啟示。因此,死神降臨時,她不能置飛蛾的命運于不顧。落座于“屋”中,她敏銳地洞察世界的變化。人與動物、與自然環(huán)境和諧共存,人的生活和生產(chǎn)活動沒有破壞自然生態(tài),似乎又回溯到浪漫主義時代的田園生活。
其次,相對男性對女性和自然的物化,伍爾夫?qū)τ袆e于人類的生命形式表現(xiàn)出人性的關(guān)懷和尊重。散文中,作者用“他”而不用“它”來指代飛蛾。這和男性制社會中動物低于人類,應(yīng)被人統(tǒng)治的觀念相悖。尼采認為,人不是萬物之主,人和自然界的生物是平等的[4]。她認為,飛蛾和白嘴鴉雖不足以道,卻“也是生靈”[6]下同,并不是沒有思想、對生活沒有熱情和目標、沒有樂趣、不會痛苦的低等物種。散文中,飛蛾似乎是有靈魂和意識的。他和人類有相同的存在主題---死亡和命運 ---同樣的勇敢和頑強。飛蛾和“小魚”一樣,似乎是女性覺醒的思想意識,有血有肉,和男性的思想同樣重要和有意義,并不低劣。
然而,自然和諧的背后也蘊藏著沖突:貧瘠的山丘,成片的白嘴鴉如命運之網(wǎng),黑壓壓地罩住天空,透露出濃重的不安和壓抑,預示死亡即將來臨。它們“像是在歡慶某一次年會”,飛蛾似乎就是它們的祭品。海德格爾曾言,人是向死而生的,人無法逃避死亡。死亡是自然保持生態(tài)系統(tǒng)平衡的一個必然規(guī)律。在自然規(guī)律面前,與人類征服自然的活動相比,人無能為力,并不是自然的主宰者,干預和控制不了自然。叔本華認為,人應(yīng)當考慮到動物有人類無法干預的基本權(quán)利,重新建立對自然的尊重[4]。伍爾夫雖然同情飛蛾“命運不濟”,“機遇不堪”,幾欲用鉛筆幫助飛蛾擺脫困境,最終還是選擇遵循自然規(guī)律。自然是強大的,不可抗橫的,飛蛾逃不過他的終極命運。
(二)理性與感性:感應(yīng)身體的呼喚。伍爾夫是感性的、主觀的。她主張作家要自然地表達出意識的流動和內(nèi)心的感受[1]。她響應(yīng)身體流動意識的呼喚,感性地呈現(xiàn)出飛蛾的立體面?!八薄靶臐M意足”地出場,“背負重荷”“翩翩起舞”。面對死神,“他”拼力搏斗。作者被飛蛾對生命的熱情和奮力掙扎所感染:從對飛蛾感到“欣快”,到很快便把“他”忘了; 隨著飛蛾動作頻率的增加,她再次被飛蛾牽引,兩次提筆要參與到飛蛾和死神的搏斗中,想幫助飛蛾翻身。然而,死神卻一如既往的冷漠超然,不被感動,無視飛蛾的生命熱情和掙扎。
面對死神的理性,伍爾夫總屈服于身體的感性,她“充滿了驚異”。事實上,她一生中多次親歷死亡,對死亡和存在深有體悟。她的母親、同母異父的姐姐Stella、父親和哥哥Thoby相繼離世使她幾度精神崩潰,精神疾病多次復發(fā)。1905年,父親去世后不久她試圖跳窗自殺未遂。她生前受到了兩次世界大戰(zhàn)的傷害和影響,1940年,她的家在戰(zhàn)爭中被納粹飛機炸毀。由于丈夫是猶太人,她一度擔心萬一納粹勝利丈夫的安危問題。1941年,她預感自己精神病將復發(fā),擔心再次拖累丈夫,留下遺書后用石頭填滿衣袋自沉于河中自殺。她的自殺不是出于對死亡的屈服,而是出于存在的尊嚴和意義。她一生都在和病抗爭,長期在常人無法忍受的精神疾病的折磨下筆耕不輟,活躍于文學圈子。這都歸功于其丈夫?qū)ζ湎ば牡恼疹?。她因此心存感激,想讓丈夫的生活更有意義,不愿再拖累他。對她來說,感性永遠不受理性的拘束,身體永遠不受精神的壓制。
(三)男權(quán)與女權(quán):自由、存在和尊嚴的抗爭。伍爾夫在《女人的職業(yè)》寫道,“屋子是你們的”,“要和幾乎難以逾越的障礙進行斗爭”[1]。她生于家庭關(guān)系復雜的大家庭,很少有自己的空間,曾被同母異父的哥哥性侵, 這些特殊的經(jīng)歷激發(fā)了她為女權(quán)、自由、存在和尊嚴的抗爭。散文中飛蛾和死神的搏斗似作者人生的寫照。
伍爾夫沒有描寫色彩鮮艷生物,而寫了一只枯黃色雙翼的、躲在窗簾陰影里的“只有一天生命”的飛蛾。一方面,“他”是被邊緣化了的女性意識的化身,是“既無人重視又無人意欲保存的生命”。在能輕而易舉奪去千萬人性命、毀滅城池的偉力---男權(quán)的化身---面前,“他”實在太渺小太微弱,似乎映射著作者以一己之力和強大的反生態(tài)女性主義意識作斗爭。另一方面,蛾是變態(tài)昆蟲,由卵孵化成幼蟲或毛蟲,脫皮成蛹后做繭把自己纏繞起來,蛹在繭里發(fā)育成飛蛾,壽命很短。換言之,蛾是此昆蟲生命的最后形態(tài)和階段,離死亡最近。這讓人無法不悲憫和珍惜這微小的“瞬間”的存在---無論是作為自然生命體的飛蛾,還是作為作者頭腦中的女性意識。正是這樣掙脫不了死亡陰影的生命體對存在充滿熱忱,用弱小的身軀抗爭應(yīng)有尊嚴,“展示著生命的真諦”。在強大而冷漠無情的死亡和命運面前,飛蛾奮力掙扎和反抗似乎是毫無意義的;但對于飛蛾本身而言,這是有意義的,飛蛾證明了自己,綻放了生命的光彩,表現(xiàn)出令人贊嘆的生命的尊嚴,體面地、毫無怨言地死去。
《飛蛾之死》就像一面巨大的鏡子,映現(xiàn)了弗吉尼亞·伍爾夫生態(tài)的、女性的人生、世界和思考。她如飛蛾一般勇敢地為自己的“屋子”而抗爭,綻放存在瞬間的精彩。
[1]喬繼堂,等主編.伍爾夫隨筆全集[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1.
[2]Mac Gregor, Sherilyn. Beyond Mothering Earth: Ecological Citizenship and the Politics of Care [M]. Vancouver: UBC Press. 2006,286.
[3]Merchant, Carolyn. In Radical Ecology: the Search for A Livable World [M]. New York: Routledge. 1992,184.
[4]王諾.歐美生態(tài)文學[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 34-47.
[5]柏棣,主編.西方女性主義文學理論[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232-245.
[6]沃爾夫,弗吉尼亞.飛蛾之死[J].陸谷孫,譯.中國翻譯,2001, 22(6):72-74.
Interpretation of ecological feminist of Virginia Woolf "the death of the moth"
He Zhuan-hong
(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Guangxi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 Nanning Guangxi, 530006, China)
This articl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cofeminism to interpret Virginia Woolf's essay "the death of the moth".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nature", "emotion" and "feminist" and other elements, the overall awareness of ecological feminist articles take her with decentralized with nature, freedom, dignity, rights, fate, death and the presence of thinking.
ecofeminism; nature; emotion; feminism
I106
A
1000-9795(2014)02-0108-02
[責任編輯:董 維]
2013-12-24
何轉(zhuǎn)紅(1983-),女,廣西南寧人,講師,從事英美文學方向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