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 英
(集寧師范學院 內蒙古烏蘭察布 012000)
大音常在:《離騷》
——屈原的詩心與政心
郭 英
(集寧師范學院 內蒙古烏蘭察布 012000)
屈原是我國歷史上一位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同時也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思想家。他的代表作《離騷》,不僅完整地描述了詩人的身世和思想,表現(xiàn)了其高尚的個人品德和文學修養(yǎng),更寄托了其政治理想,是詩人的“政心”和“詩心”完美結合。
離騷;屈原;政心;詩心
(一)美政思想。屈原曾任左徒、三閭大夫,常與楚懷王討論政事,并且參與到律法的制定當中,對于章明律法,改革政治的重要性有著深刻的認識。而屈原所提倡的美政,指的是在楚國國內章明法度,改革政治,舉賢任能,實行德政。屈原時刻不忘自己“帝高陽之苗裔兮”的身份,十分重視自己能力和修養(yǎng)的提高,以便能夠得到楚國國君的賞識和中庸,為國家的壯大做出貢獻。《離騷》中更縱論古今,歷數(shù)三后、啟、鯀等人的功績,描述了一條“雜申椒與菌桂,豈維紉夫蕙”的美政道路,并將昔日桀紂等暴君自取滅亡的故事作為反面教材,以勸誡楚王以史為鑒,做到選賢任能,以使政治昌明,從而增強楚國的實力。為了實現(xiàn)美政的理想,屈原更是直接表達出了“來吾道夫先路”的意愿。而女、羲和、飛廉、宓妃等神話傳說的逐一登場,更是體現(xiàn)了屈原懷才不遇,欲去還留的苦痛矛盾心情,表達了詩人的苦悶與彷徨,刻畫了一個踽踽獨行、上下求索的孤獨靈魂。
(二)忠君思想。司馬遷在《史記·屈原賈生列傳》中說“屈平正道直行,竭盡其智以事其君”,他的忠君思想是其愛國感情的集中體現(xiàn)。屈原是楚國王室之后,政治抒情長詩《離騷》在開篇中便以磅礴的氣勢表明了詩人的身份“帝高陽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攝提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屈原既與楚王同姓共祖,又是世代公卿,他的思想中早就植入了忠君思想,在他看來忠君與愛國是分不開的。因此,他不斷提高自己的能力和修養(yǎng),“既有此內美兮,又重之以修能。扈江離與辟芷兮,紉秋蘭以為佩”,將自己塑造成“香草美人”。然而“日月忽其不淹兮,春與秋其代序。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遲暮。不撫壯而棄穢兮,何不改乎此度?”日月時序尚且能夠主宰草木的生存與死亡,更何況是君王對于他所管轄的臣民呢?屈原的感情是如此真摯,他真誠地將君主看成是自己命運的主宰,并且極具憂患意識,直言害怕美人遲暮,期望在壯年之時能為國君所用,竭盡所能以事君。
(三)民本思想。屈原是一位頗有才華的政治家,他在受楚王重用的時候,就已經意識到民心的重要性,在政治長詩《離騷》中他將自己的愛國之情從關注君主轉移到同情下層民眾的苦難,并勸誡國君改革政治,體察民心,重視民生,以緩和階級矛盾,壯大楚國的實力。即使后來遭人陷害而被放逐江南,屈原依然心系民生,發(fā)出“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這樣的感慨。屈原雖然沒有鮮明的提出民本思想,事實上恰好相反,他對君主的主宰地位是十分肯定的,但不可否認他對民生的關注。他關注人民的苦難,并將之與自身的不幸遭遇結合起來,使《離騷》更加具有震撼力。屈原的政治思想中已經具有民本的雛形,是其愛國主義思想的升華。
(四)抗秦思想。屈原生逢七雄并立的戰(zhàn)國時代,當時吞并戰(zhàn)爭頻繁,天下一統(tǒng)已經是不可逆轉的歷史趨勢,而縱觀當時各國國情,有可能擔負起統(tǒng)一大任的有秦、楚兩國。《戰(zhàn)國策》將此時期的局面描述為“合縱則楚王,橫成秦帝”。然而當時楚國的高層利益集團卻“眾皆進以貪婪兮”,毫不重視國家和人民的前途和命運,唯有屈原“眾人皆醉我獨醒”,清醒地認識到楚國和秦國的對立局勢,在一片與秦結盟的呼聲中,堅決主張聯(lián)齊抗秦。他時刻不忘自己“苗裔”的身份,即使被國君流放依然關注國家的命運和人民的前途,在《離騷》中甚至有“雖九死其猶未悔”的詩句來表明決心。然而,即使屈原為國為民殫精竭力,卻還是遭人毀謗,“信而見疑,忠而被謗”,于憂思怨憤中作下《離騷》。當楚國國都被攻破以后,屈原選擇了自沉于汨羅江,用死亡成全了自己的愛國之心。
(一)奇特的想象。《離騷》的浪漫主義精神主要體現(xiàn)為詩人奇特的想象,詩中運用了奇特的想象,將神話傳說引入到詩歌當中,構建了一個光怪陸離的神話空間。在這個虛幻的神話空間中,詩人化身為一位求偶的男子,向三位神女求愛,情節(jié)完整而曲折,扣人心弦。這是因為詩人此時已經深刻地認識到社會的黑暗和政治的腐敗,他的政治思想,他的愛國之心都遭遇了現(xiàn)實的重創(chuàng),然而他又不屑于小人為伍,因此,詩人只好將那些無法實現(xiàn)的美好理想寄托在詩歌當中。屈原發(fā)揮其浪漫主義的特質,運用奇特的想象,在吸取古代神話的養(yǎng)分的基礎上,構造了《離騷》如此曲折動人的情節(jié),將現(xiàn)實與神話結合在一起,使作品的內涵得到了升華。
(二)詩性的象征?!峨x騷》不僅充滿了奇特的想象,而且將事物的特點與詩人的感情聯(lián)系起來,使之更具有一種象征的意義。這些象征意義不僅形象地展示了詩人的理想和抱負,更使詩歌所塑造的抒情主人公富有詩性。
(三)獨特的手法?!峨x騷》的浪漫主義精神還體現(xiàn)在其獨特的手法上,例如詩歌中將男女、君臣采用奇妙的比喻異質同構,使詩歌充滿了文學氣息,浪漫主義精神。在詩歌中屈原以“美人”自喻,開篇就將自己塑造成一位“扈江離與辟芷兮,紉秋蘭以為佩”的“香草美人”,期望受到國君的重用,能夠憑借自己的才能報效國家。然而這位“美人”又是憂患的,害怕歲月的侵襲,并發(fā)出“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遲暮”的呼喚,希望能在壯年之時得到君王之重用。《離騷》中屈原還將神女比作君王,詩歌中所展示的主人公三次求女的經歷,其對象是宓妃、簡狄以及二姚,她們是神話傳說中上天入地的無上尊神,受到世人的景仰。而楚王卻是人世中高高在上猶如神靈的至高君王,在百姓的心目中同樣地位尊崇。詩人在《離騷》中將神女比作君王,其求女的行為實際上也是他追求理想的過程,是他希望得到君王的信任和重用意愿的具象化。詩人采用如此奇妙的比喻手法,在塑造抒情主人公完美形象的同時,也表現(xiàn)了詩人在理想實現(xiàn)過程時的苦悶與彷徨。
(四)多變的抒情主人公。細讀《離騷》會發(fā)現(xiàn)它的抒情主人公是在不斷變化的,有時候是詩人自己,有時候卻是作品中被幻化的人物。他們一個是現(xiàn)實的,一個卻是虛幻的。就現(xiàn)實的詩人自己來說,他本身是一個出身高貴卻遭人陷害而流放的士大夫,正符合詩歌中對抒情主人公先是意氣風發(fā),既有“內美”,又有“修能”,而遭貶黜后即使落魄也不損高貴形象的描寫。當詩人引入神話傳說,進入幻境的時候,抒情的主人公已不再是現(xiàn)實的“我”了,而是一個虛幻出來的“我”的形象。這個“我”是那個遭“眾女疾余之蛾眉兮,謠諑謂余以善淫”的“我”,也是那個三次求女的“我”。這個虛幻的“我”借助虛幻的空間來抒發(fā)現(xiàn)實的情感,也是詩人內心的一種具象化表現(xiàn)?!峨x騷》的抒情主人公以情感為線索,借助于幻境而不斷地發(fā)生變化,表現(xiàn)了詩人在追求理想實現(xiàn)的過程中內心的苦悶與彷徨,抒發(fā)了作者對理想與生命的幻滅之感。
[1]程艷梅.《離騷》中屈原的美政思想——兼論屈原與楚懷王之關系[J].經濟研究導刊,2012,22(02):232-233.
[2]李成軍,吳明東.論《離騷》的浪漫手法和詩性象征[J].齊齊哈爾大學學報,2013,1(03):64-66.
[3]張吉茹.論屈原的“美政”理想[J].山西煤炭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13,2(26):68-72.
[4]孫芳,孫雷.《離騷》詩題兼情感內涵再探[J].西南科技大學學報2013,1(30):70-75. [5]常森.論屈原詩歌的比體藝術[J].北京大學學報,2011,5(48):31-43. [6]何光順.神性的維度——試論《離騷》的“他在”視域[J].南京社會科學,2011, 1(08):35-40.
[7]蔡愛芳.異質同構 男女/君臣——《離騷》“美人”意象鉤沉[J].名作欣賞,2012,3(15):64-65.
[責任編輯:董 維]
更 正
刊發(fā)在本刊2014年第一期343-344頁,文章題目:《期貨和債券市場漢語新聞報道中的隱喻研究—一項基于語料庫的研究》,作者姓名:常軍芳、王艷艷,文章其課題編號為:浙江越秀外國語學院英語學院,浙江紹興 312000)本課題系2013年浙江越秀外國語學院校級課題課題編號為:N201323。
特此更正
"Li Sao" -- Qu Yuan's poem heart and the political heart
Guo Ying
(Jining Normal College, Wulanchabu Inner Mongolia, 012000, China)
Qu Yuan is a great romantic poet in the history of our country, also an outstanding politician and thinker. His masterpiece "Lisao", not only a complete description of the poet's life experience and thoughts, showing the noble personal character and literary accomplishment, more sustenance of his political ideal, is the perfect combination of the poet's "political heart" and "poem heart".
Li Sao; Qu Yuan; political heart; poem heart
I21
A
1000-9795(2014)02-0079-01
2013-12-25
郭 英(1979-),男,內蒙古豐鎮(zhèn)市人,講師,從事古代漢語和中國文化概論方向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