捌馬 阿末
(四川民族學院 教育科學系,四川 康定 626001)
我國是個多民族國家,多民族國家的學校教育應該是多元文化教育,即學校教育既要傳播主體民族的優(yōu)秀文化,也要傳播少數民族的優(yōu)秀文化。民族地區(qū)的學校教育更應該如此,因為這種教育既有區(qū)域適應性,也能體現教育特色,而且這種教育培養(yǎng)出的學生既有民族情感,又能適應現代社會,也有利于民族文化的傳承。然而,筆者對康巴藏區(qū)基礎教育的調查發(fā)現,這里的基礎教育并未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多元文化教育。本文從課程視角探討藏區(qū)基礎教育的困境及突破,希冀對藏區(qū)基礎教育課程資源的優(yōu)化有所幫助。
(一)一類模式的課程設置趨向于“民族文化中心論”
一類模式是指以藏文授課為主,加授一門漢語文的教育模式。其特點是:除漢語文以外,所有的學科都是藏文表述,教學語言也是藏語,學生主要來源于農牧區(qū),不懂漢語或漢語水平很低。
一類模式的優(yōu)勢在于:用藏語言教學,減少了語言障礙,提高了教育效果。實踐證明,用藏語教小學的數學,中學的物理、化學和數學比完全用漢語教這些學科效果提高了5~10倍。然而,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fā)展,這類模式的不利因素也開始突顯:其一,對一類模式課程內容的調查發(fā)現,除了自然學科以外,其他內容幾乎屬于藏族傳統(tǒng)文化,導致很多學生對主體民族的文化和其他少數民族的文化知之甚少,甚至排斥其他民族的文化,培養(yǎng)出的學生無法適應現代生活和現代生產,更談不上促進地方經濟和社會的發(fā)展;其二,漢語文教學效果不佳。對初中階段、高中階段、大學預科階段的一類模式學生的漢語水平測試發(fā)現,他們的漢語水平比同一階段的其他模式培養(yǎng)出的學生的漢語水平相差甚遠。而較差的漢語水平對這些學生的社交、升學、就業(yè)等造成了較大的約束。比如,對四川民族學院一類模式學生的調查發(fā)現,他們只能勉強寫敘述文,幾乎無法寫其他文體的作文,幾乎聽不懂古代漢語,甚至很多學生在填報志愿時不會寫學校名稱,很多學生的漢語水平只能達到小學中、高年級的水平。所以,很多學生對學習藏語言以外的課程具有恐懼感,害怕升到內地高校學習,他們只想選擇藏文專業(yè)或只選擇西南民族大學和四川民族學院的相關專業(yè)。然而,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深入和綜合國力的提高,漢語在我國乃至于全世界都已成為重要的交流工具。而藏區(qū)的社會經濟發(fā)展要想和內地同步、和世界接軌,就要依靠一批具有本土文化的高素質人才。但較差的漢語水平導致這些學生無法學習世界乃至國內的先進技術,無法與其他民族的高素質人才交流。
(二)二類模式的課程設置趨向于“漢族文化中心論”[1]
二類模式是指以漢文授課為主,加授一門藏語文的教育模式。其特點是除藏語文以外所有學科都用漢文表述,教學語言都用漢語,學生主要是公路沿線行政村的藏族學生和部分城鎮(zhèn)的藏族學生。
二類模式的優(yōu)勢在于學生的漢語水平比一類模式的學生高。但其缺陷也明顯:第一,對課程內容的調查發(fā)現,除藏語文以外所有的課程都與內地中小學的課程一致,教材都屬于基礎教育人教版或北師大版,社會學科的內容幾乎屬于主體文化的范疇,甚至藏語文的課程內容也幾乎都是從漢語文課本翻譯過來的;第二,對教學語言的調查發(fā)現,除了藏語文以外,所有的學科都用漢文表述,教師的教學語言也都用漢語,導致學生和家長對學校的期望不高,輟學率也很高。其原因是:其一,由于很多學生在進小學前對漢語知之不多,甚至根本不懂,而進入小學后教師完全用漢語授課,學生幾乎聽不懂教師所講授的內容,更無法用準確的語言表達自己的思想。有的學生為了過語言關,小學一年級讀了三次。所以,這些學生中能進入高校的少之又少。因此,對很多家長和孩子而言,進學校學習的主要目的就是能做基本的算術題和基本能用漢語交流,而這一目標到了小學四年級就能實現,再加上因入學年齡大以及一年級復讀多次,到四年級時很多學生已經有十四、十五歲了,能進行基本的生產勞動了,所以,四年級開始輟學率劇增;其二,由于學習內容幾乎屬于主體民族的文化,這些知識與學生的直接經驗相差甚遠,學生無法理解,學習成績不佳,進而開始厭學、逃學,最后輟學;其三,因學校里所接受的知識技能與當地的生產生活不相適應,這些學生的生活能力和生產能力與沒有接受過學校教育的孩子沒什么差別,甚至不如后者,更有甚者有的學生無法適應本地區(qū)的生產生活,所以,家長送孩子讀書的熱情不高,很多孩子也不愿意進學校學習[2]。
(三)三類模式的課程設置趨向于“單一化”
三類模式就是普通模式,與內地教育完全一樣。以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為例,小學分網絡班和普通班,初中分網絡班、重點班和普通班。網絡班的教材采用北師大版,教學進度和成都七中一致,教學過程中師生先通過網絡聽成都七中的教師授課,然后教師再重復教學。重點班和普通班的教材采用人教版。
三類模式的優(yōu)點在于能進入高校的學生比例比一類模式和二類模式的高,從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最近十年高考錄取的情況來看,進入高校的學生中百分之八十以上都屬于三類模式的學生。三類模式的缺陷在于:所占人口比例較少,這類學生大多屬于漢族學生以及城鎮(zhèn)藏族學生,所占比例不到同齡總人口的三分之一;這類學生對本地區(qū)少數民族文化知之甚少,也幾乎不會說少數民族語言。所以,培養(yǎng)出來的人才無法適應民族地區(qū)的生產生活,這些學生畢業(yè)后也幾乎不會到農牧區(qū)工作,對民族地區(qū)的經濟和社會發(fā)展沒有太大的幫助。
(一)所有學科雙語化是培養(yǎng)現代人才的重要途徑
目前世界上有幾千個民族,有幾千種語言,但國家只有一百多個,這說明一個國家由幾個或十幾個民族,乃至幾十個民族組成。然而在全球化的今天,無論是民族與民族之間,還是國家與國家之間都要相互交流,而要交流則必須要有共同的語言,要懂得對方的語言。所以,掌握兩種或幾種語言可以說是現代公民必備的素養(yǎng)。而且,很多研究已經證明,雙語教育不僅可行,而且有利于學生各方面的發(fā)展。另外,現在很多國家的官方語言允許且提倡用多種語言。我國是多民族國家,有五十六個民族,有幾十種語言。對大多數人而言不可能掌握十幾種甚至幾十種種語言,但我們要相互交流則必須要有一種共同語言,這就是漢語,所以,對少數民族而言,除了要學會用本民族的語言以外,至少還要會用漢語。只有這樣才能與其他民族交流,才能掌握現代信息。因此,一類模式采用藏漢雙語教育是必要的、可行的,我們現在要解決的是如何實施的問題。
1.多種課程類型相結合的方式優(yōu)化雙語課程結構
學校教育中課程決定了教什么,課程內容決定了人才培養(yǎng)的規(guī)格,所以,實施雙語教育,課程體系建構是核心。學生的年齡特點、已有知識以及基礎教育的課程特點決定了雙語教育的課程結構應該是多種課程類型相結合的方式。第一,學科課程和活動課程相結合。學科課程的最大優(yōu)點是注重教材的邏輯組織,讓學生在短期內掌握較多的系統(tǒng)知識;而活動課程的最大優(yōu)點是注重教材的心理組織,關注學生的需要和興趣,兩種課程相互彌補。在雙語教育的初始階段,以活動課程為主,學科課程為輔,當學生基本能用漢語交流時,加大學科課程的比重。而學科課程的實施過程中編寫藏漢雙語教材是非常重要的一環(huán),因為教材是課程的具體化。這種教材的編寫可以采用兩種方式:一種方式是所有學科教材都有一本翻譯本,內容是一一對應關系。教師用藏語授課時,學生可以對照漢語本,漢語授課時可以對照藏語本;另一種方式是把部分內容翻譯成漢語。第二,顯性課程和隱性課程相結合的方式。顯性課程是正式列入課程計劃中的課程,對學生的知識技能的培養(yǎng)具有重要的作用。隱性課程是教學計劃中看不見的課程,但是對學生的態(tài)度、動機、價值觀和心理狀態(tài)的發(fā)展具有重要的價值。普通的中小學教育非常重視顯性課程,而并未真正挖掘隱性課程的價值。但是在雙語教育中隱性課程是不可缺少的成分,因為雙語教育不僅是兩種語言的教育,還是兩種文化的教育,不僅要讓學生掌握兩種語言技能,還要讓學生具有尊重、開放、平等的民族意識和世界意識[3]。第三,必修課和選修課相結合的方式。必修課是所有的學生都必須修習的課程,選修課是為了適應學生的需要和興趣愛好而開設的課程。在雙語教育中,根據學生的特點和學校的實際情況開設相應的雙語選修課會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因為興趣是最好的老師。
2.進行藏漢雙語教學
教學是實現學校教育目標的基本途徑,在學校整個教育系統(tǒng)中居于中心地位。所以,在一類模式的教育中,無論是學科課程的教學和還是活動課程的開展都要按照藏漢雙語的方式進行。具體可采用以下兩種方式:一種方式是每門學科每節(jié)課都有兩位教師,漢語教師授課后,藏語教師用藏語翻譯,然后讓學生分別用藏語和漢語模仿教師的授課內容以及用雙語回答問題,最后能用雙語表述自己的思想觀點;另一種方式是由藏漢語兼通的教師來授課,根據學生已有的漢語水平,因材施教,不斷提高學生的漢語水平,最后能用雙語理解各學科的內容。
(二)社會學科課程多元化是培養(yǎng)現代公民的關鍵
對一類模式課程的調查發(fā)現,藏區(qū)的自然學科的內容與非藏區(qū)幾乎一致,只是難度較小,內容有所省略,但社會學科的內容中大多屬于藏文化的內容,很少涉及其他民族的文化。一類模式的學生離開學校后,無論是初、高中畢業(yè)生還是大學畢業(yè)生,幾乎都要回到原來生活的地方,他們是藏區(qū)經濟建設的主力軍。而在全球化的今天,由于經濟、文化等各方面的交流,藏區(qū)大多數地方都處于多種文化并存的狀態(tài)。多種文化共存地區(qū)的人們應該具備多元文化素質,具備能在多元文化背景下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而學校是進行多元文化教育的主要場所。因此,各地區(qū)的學校應根據學校的實際情況和地理位置、各社會學科的特點以及學生的年齡特點融入相應的世界優(yōu)秀文化、主體民族優(yōu)秀文化和其他少數民族的優(yōu)秀文化。使學生明確不同文化是由于人們在適應不同的自然環(huán)境的過程中產生的,每一種文化都有其自身的價值;教導學生既要欣賞自己的文化,也要欣賞他人的文化,學會審視不同民族的不同文化;讓學生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人們的思維方式;鼓勵學生在實踐中分析、處理由文化差異導致的各種問題;培養(yǎng)學生能和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們合作[4]。只有這樣,才能培養(yǎng)出合格的現代公民,進而才能促進地方經濟和社會的發(fā)展。
(一)藏族傳統(tǒng)文化的價值及其傳承危機決定了整合的必要性
藏族有悠久的民族發(fā)展歷史和燦爛的民族文化,其中,民間藝術是藏族傳統(tǒng)精神文化的象征,包括民間工藝(如唐卡、雕塑、壁畫、泥塑、雕刻、刺繡、編制、建筑等)、民間文學(如民間傳說、故事、妙趣橫生的笑話和富有哲理的寓言、童話、兒歌、傳統(tǒng)歌謠、說唱藝術)、民間歌舞(如“齊魯”(兒歌)、“次架“(對歌)、“勒諧”(勞動歌舞)、“果諧”(鍋莊)、“康諧”(弦子);“羌諧”(酒歌)、“夏卓”(踢踏)、“熱巴”(鈴鼓舞))、民間游戲和民間體育(如吉韌、射弩、擲石、摔跤、大象拔河、藏棋)等多種不同的種類,映射著藏民族的知識、道德、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習俗乃至各種習慣[5]。這些傳統(tǒng)文化蘊涵著獨特的價值和豐富的內涵,從中可以發(fā)掘出豐富的生命教育、環(huán)境教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等教育主題,這是多元文化課程發(fā)展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寶貴資源。
然而,筆者對四川藏區(qū)的實地考察發(fā)現:近些年來,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fā)展、文化形態(tài)的日趨多元化以及外來文化的不斷撞擊,藏族傳統(tǒng)文化正步入前所未有的困境,特別是很多藏族民間藝術正以驚人的速度消失和流失,瀕臨湮滅的邊緣。其重要的原因是,保護和傳承文化的理念、方式不科學。雖然,有些地區(qū)把當地的民間藝術進行收集和整理,但其目的是為了展覽,甚至是為了炫耀。很少考慮如何傳承老祖宗留下的寶貝,更未考慮使其變?yōu)橛猩Φ乃囆g,為當地的社會經濟發(fā)展和提高個體生存質量服務。比如位于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丹巴縣的十三角古碉,據有關研究考證,這一古碉有上千年的歷史,在上千年前沒有現代建筑設備的條件下,用土、木、石三種材料修建出高幾十米的十三角高方柱狀體建筑真讓人不可思議。千百年來,古碉經受了戰(zhàn)爭的洗禮、風雨的剝蝕和地震的考驗,至今仍巋然屹立在荒野里,這讓很多建筑工程師瞠目結舌。所以,這一古碉具有很高的建筑學、美學、歷史學和民族學的研究價值。然而,當地地方政府為了發(fā)展旅游業(yè),讓古碉“更完美”,對此進行了“修復”工作,把部分損壞處用鋼筋水泥重新修復,為了讓古碉更結實,在古碉外層涂水泥,導致其失去考古價值和審美價值。另外,目前藏區(qū)還有一些民間藝人,他們身懷絕技(如說唱藝術、雕刻藝術、編制藝術、藏戲等),但年事已高,而且由于宣傳力度不夠,人們對其缺乏了解,不知道這些藝術的價值所在,短期內為個體和地區(qū)帶來的經濟效益不顯著等原因導致年青一代不愿意接過祖?zhèn)鹘^技的衣缽,傳承遇到了危機。
因此,在對藏族傳統(tǒng)文化進行充分挖掘、收集、整理的基礎上,選擇一部分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文化融入到藏區(qū)基礎教育課程中,努力推進和積極開展本民族傳統(tǒng)文化的普及教育。這不僅可以為藏族兒童提供學習本民族文化的機會,使其掌握基本的技能技巧,培養(yǎng)和提高對民族文化和藝術的認同與感情,激發(fā)他們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從而提高學校教育的區(qū)域適應性,而且也有利于民族文化的保護和傳承。
(二)藏族傳統(tǒng)文化與基礎教育課程整合是課程開發(fā)的優(yōu)化途徑
1.藏族傳統(tǒng)文化與顯性課程的整合
根據國家課程改革的要求、學校所在地區(qū)以及學生的年齡特征開發(fā)校本課程。一是通過語文課程突顯民間文學。根據學生的年齡特征以及學科特點,有機地融入藏族民間文學的相關內容。如,把精心選擇和整理后的兒歌、歌謠融入小學低年級的語文教學中,把富有教育意義的民間傳說、故事融入中年級的語文教學中,把富有哲理的寓言融入高年級的語文教學中;二是通過美術課程突顯民間工藝?!度罩屏x務教育美術課程標準》把美術教育內容分成四個領域:造型表現、設計應用、欣賞評述和綜合探索,而且由于學生年齡特征有差異,把義務教育階段分成四個學齡段,相當于小學低年級、小學中年級、小學高年級和初中階段,每個階段四個領域的目標都有差異[6]。所以,美術教學中融入藏族民間工藝時教學內容要符合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課程目標。小學低年級階段通過看看、畫畫、做做等方法自由地把民間工藝引入課堂;中年級階段讓學生初步認識民間工藝的形、色等特點;高年級階段要讓學生初步學會運用民間工藝的形、色和空間等美術語言;初中階段讓學生學會運用各種民間工藝的基本技巧。另外還可通過音樂課程突顯民間歌舞和民間文學,通過體育課程來突顯民間體育和民間游戲。
2.通過課外活動體現傳統(tǒng)文化
課外活動具有內容豐富、形式多樣、趣味性和靈活性強等特點,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獨立性、自主性和創(chuàng)新性,所以,傳統(tǒng)文化融入課外活動是學校教育中對學生進行傳統(tǒng)文化教育的重要途徑,也是民間藝術傳播的重要途徑。
(1)通過文化藝術類課外活動來體現傳統(tǒng)文化
這類課外活動主要是圍繞加強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和提高藝術創(chuàng)作能力而開展的活動。因此,可以開展不同主題的傳統(tǒng)文化活動,比如,開展與學生的生產生活密切聯(lián)系的傳統(tǒng)文化專題講座,讓學生明白此類文化的淵源、科學原理以及經濟價值和藝術價值等。
(2)通過社會實踐類課外活動來體現傳統(tǒng)文化中的民間藝術
這類課外活動是讓學生通過參觀、訪問、調查、親身體驗等形式參與到社會生產生活中,是學生深入社會、體驗生活、鍛煉自我的最佳途徑。它不僅有利于增強學生的社會適應能力,也是學校教育服務于社會的有效途徑[7]。在這一活動中,要充分利用社區(qū)資源創(chuàng)設民間藝術實踐活動環(huán)境,比如,與當地的文化館、民間工藝作坊、工藝品加工廠等單位建立友好關系,使其成為學校開展各類實踐活動的基地,讓學生在寒暑假期間到這些地方參觀、體驗,從而讓學生切身感受民間藝術的魅力,激發(fā)其學習、探索民間藝術的積極性。
(3)通過社團活動與技能培訓類課外活動來實現對傳統(tǒng)文化的學習
社團活動不僅有利于學生綜合素質和自主地位的提高,而且有利于豐富校園精神文化生活。所以,可以通過這類課外活動開設有關傳統(tǒng)文化的社團或興趣班。在開展這類活動時,要充分利用社區(qū)資源和家長資源,經常開展學校和社區(qū)、家長的聯(lián)系活動,特別是家?;踊顒?。因為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是密切配合的,沒有學校教育的家庭教育和沒有家庭教育的學校教育都不可能培養(yǎng)出完整的人,而且家長資源是學校課程資源的重要組成部分,很多家長具有很深的傳統(tǒng)文化底蘊,他們本身就是活資源、活教具。所以,要請有關人士到學校,現場講解傳統(tǒng)文化的相關知識。
3.通過隱性課程來渲染傳統(tǒng)文化
每個個體都在一定的環(huán)境中生活成長,學生也不例外,他們所處的家庭、社區(qū)、學校時刻都影響著其身心發(fā)展。校園環(huán)境是學校課程中重要的隱性課程,隱性課程雖然不同于顯性課程那樣正式列入學校的課程計劃中,但它是學生學習過程中的活教材,對學生的態(tài)度、動機和價值觀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所以,要營造具有美育功能、益智功能和陶冶功能的藏族傳統(tǒng)文化環(huán)境,使學生在愉快的環(huán)境中接受民族文化的熏陶。一方面,要打造具有傳統(tǒng)文化特色的、“會說話”的建筑,即門窗上的圖案、花紋具有藏族傳統(tǒng)文化特色;圖書室、餐廳的裝飾中有機地融入藏族民間工藝的成分,把學生的民間工藝作品陳設在走廊、樓梯間等地方,在校內宣傳欄中展示有關民間藝術活動的照片、圖像等;懸掛詮釋民族神話、傳說的壁畫等。另一方面創(chuàng)造具有傳統(tǒng)文化特色的區(qū)角環(huán)境,比如每個班選擇一個具有藏族民間工藝特色的項目來美化教室。
[1]包舒暢.我國民族地區(qū)基礎教育課程文化選擇的誤區(qū)及思考[J].教育學術月刊,2011(2):76-78.
[2]王鑒,安富海.當前我國民族教育研究前沿與熱點問題綜述[J].學術探索,2011(2):124-132.
[3]傅道春.教育學——情境與原理[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6:221-229.
[4]靳淑梅.延邊大學多元文化課程構建[J].教育評論,2012(4):117-119.
[5]捌馬阿末.論藏族民間藝術與基礎教育課程整合[J].貴州民族研究,2011(3):175-178.
[6]吳潔華.新課標舊課標——對新舊美術課程總目標的感悟[J].美術教育研究,2012(24):119.
[7]于貴書,韓曉雨.淺談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的意義和現狀[J].長春教育學院學報,2013(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