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振雄
(大同煤礦集團大同地煤青磁窯煤礦,山西 大同037000)
青磁窯煤礦始建于1957年,現礦井核定生產能力為120萬噸/年,井田面積10.8851km2。井田位于大同煤田的東北部,井田的東部為煤層露頭線,東部煤層傾角大,中、西部基本為近水平煤層,總體為一個走向南北的單斜構造。東部為青磁窯逆斷層構成本井田的東屏障,是煤層的露頭線。區(qū)內構造較為簡單,斷層不多,斷距不大(區(qū)內f1斷層落差最大為12米,其它揭露的斷層落差在2米左右);在歷年的開采過程中共揭露6個陷落柱,已揭露的最大陷落柱的直徑為75米。
井田內共 6 層可采煤層, 分別為 2-2、3、7-1、11-1、12-2、14-2煤層,均為侏羅紀煤層。分為兩個水平進行開采。一水平開采2#、3#、7#層;二水平開采 11-1、12-2、14-2煤層。 2#、3#煤層已開采結束, 現開采 7#、11#煤層。
開拓方式:立井—斜井混合開拓方式。共有6個通向地面的井筒,分別為主井(箕斗井)、副井(罐籠井)、東山回風井、竹林寺回風井、材料斜井和舊主斜井。
開采方式:按水平進行集中開采,各煤層中部南北向布置集中大巷,集中大巷的東、西兩側分盤區(qū)進行開采。
采煤方法:刀柱式采煤和走向長壁采煤法。
井下有三個中央水倉和一個輔助水倉,現行的排水系統(tǒng)有四趟直徑為6寸的水管及一趟直徑為4寸水管將礦井水直接排至地面。礦井正常的排水能力為250m3/小時,最大排水能力為400m3/小時,而礦井最大涌水量平均為98m3/小時,礦井綜合排水能力能滿足安全生產需要。
本區(qū)位于大同煤田北部的東南邊緣,地表覆蓋薄,屬典型的低山丘陵地貌,黃土覆蓋率低,植被稀少,降水少且強度集中,不利于大氣降水的入滲補給,區(qū)內無常年地表水體,地表泄水條件良好;井田內煤層屬于深部開采煤層;含水層單位涌水量<0.1L/s.m,采掘工程不受水害影響;年平均最大涌水量66-105m3/h。礦井水文地質類型屬中等型。
目前礦井采空積水量可觀,預計達93萬M3,是礦井的主要水害,包括井田內小窯采空積水和本礦原來的采空積水。在進行采掘活動時,必須對上述采空積水采取有效探放,排除水患,確保礦井安全生產。
一是設立專門的地測防治水機構;二是成立了專業(yè)的探放水隊;三是井下配備專用探水鉆機17臺,物探儀一臺。探放水裝備數量足,性能優(yōu),滿足了礦井探放水工作需要。
根據礦井地質構造情況,綜合分析,在掘進期間,主要針對同層采空積水開展探放水工作;在回采工作面形成后,主要針對上覆采空積水進行探放。待探放水工作結束,解除水害威脅后,方可進行回采工作。
上覆采空積水的防治受多種因素的制約,一般情況層間距<70米時,能有效利用現井下鉆機,從待采工作面兩順槽向上施工放水孔,進行探水和放水作業(yè);層間距>70米時,必須雇傭專業(yè)隊伍利用地面鉆機從地面施工鉆孔,先穿過上部采空積水區(qū),下設套管,再繼續(xù)向下鉆進,至待采工作面的兩順槽巷或大切眼,即通過地面鉆孔將上部采空積水放到待采工作面巷道,再由井下排水設備將水排出地面。
青磁窯煤礦7#-11#層間距70米,3#-11#層間距為110米,因7#層部分區(qū)域為煤層沖刷帶未開采,需從11#煤層施工鉆孔探放3#層小窯采空積水。這樣一來,3#-11#層間距>100米,利用礦現有的ZYJ-1000/135鉆機來施工放水孔,已是不可能的事,必須雇傭專業(yè)地面鉆機來實施探放水工作。
地面鉆探方案設計如下:
11#層406盤區(qū)8604工作面參數:長×寬×高=1400m×170m×2.5m;上覆7#層為實體煤(煤層不可采),上覆3#層為原兩個小煤窯(現已關閉)的破壞區(qū),小窯的開采方式為倉房式,采掘資料缺失,積水范圍不清。針對上述情況,根據11#層底板等高線資料,初步在地面設計鉆孔8個,每孔深400米;鉆孔施工總費用240萬元;鉆孔施工期為3個月(不包括放水時間);
存在問題:該工作面對應地表為山地,溝谷縱橫,鉆孔定位困難,測量工程量大;對應地面無路,大型鉆探設備受地形影響,搬運困難,還需增加修路費用;地面鉆機在施工過程中,還需供水,附近無水源,供水只能通過汽車拉運,費用也不少;3#層為原兩個小煤窯 (現已關閉)的破壞區(qū),小窯的開采方式為倉房式,采掘資料缺失,積水范圍不清,施工的鉆孔有可能進入3#層煤柱,導致鉆孔報廢,還需重新選位開鉆,鉆孔成功的幾率最大為50%,增加了鉆探工程量,費用將成倍增加,工期延長,將嚴重影響礦井的采掘接替。
綜上所述,探放11#層406盤區(qū)8604工作面上覆3#層采空積水困難多,利用施工地面鉆孔的方案,無法及時達到預期的目的。
為此,礦嘗試用井下ZYJ-1000/135鉆機進行極限作業(yè),在該工作面順槽口向上部3#層施工放水孔,鉆孔仰角設計為70度,按100米層間距計算,打到3#層需鉆進107米。鉆桿每米重25kg,則鉆機要克服2.7噸重鉆桿的重量,鉆探難度大,尤其快到末端時,加裝鉆桿危險大,存在重大安全隱患。
在嚴格安全技術措施情況下,向極限沖刺。當鉆進至90米時出現了鉆機上水不足、油管崩裂、油缸迸裂、鉆桿滑落、馬達聲音異常、鉆機啟動困難等一系列問題。礦組織技術人員在井下現場進行技術攻關,同時在廠家的配合下成功解決了探放層間距大于110米上覆采空積水的難題。
層間距大于100米的水壓大于1MPa,必須有可靠的封孔措施。
①加長封孔器,采用2.5米長膠囊式封孔裝置。
②封孔器采用錨桿固定和單體支柱支撐兩種方法。
③在閥門前設置引流彎頭,可隨時將高壓積水引流至應急排水系統(tǒng)。
④設置防沖板,防止高壓積水傷及工作人員。
通過對煤層間巖層結構、鉆桿重量、鉆桿和鉆孔壁之間的摩擦力等因素的綜合計算分析,確定鉆孔仰角在50-65度之間為最佳仰角;預測積水位置,根據層間對照圖確定鉆孔方位角,提高探放效率。
原回轉鉆機支撐系統(tǒng)為單液壓立柱,受鉆桿推進力矩作用,鉆具穩(wěn)定性小,鉆桿擺動大。改進為雙液壓立柱支撐系統(tǒng)可使鉆具受力均衡,穩(wěn)定性和工作效率大大提高。
鉆具推進系統(tǒng)由托架、滑道、拖板、液壓油缸、液壓擺線馬達、鉆機泵及其回轉裝置等組成,將鉆機泵改用63/10型,流量可達到90L/min,馬達改用490型,油缸缸徑為100mm,推進力為原來的1.5倍,額定轉矩為1300-1400N.M,改進后可大大提高了破巖速度,增加鉆程。
原鉆機在加裝鉆桿或退桿時,上部鉆桿由人工用特制扳手固定,結構雖然簡單,但鉆桿多的時候,鉆桿自重大,容易出現鉆桿固定不牢,發(fā)生滑落,作業(yè)人員安全受到很大威脅。在整個施工過程中,操作人員又靠近鉆機,若發(fā)生鉆機油管崩裂,油管在空中飛舞,作業(yè)人員易受到傷害。為此,和廠家協(xié)商,鉆機加裝了液壓挾持鉆桿裝置,這樣一來,提高了鉆機加裝鉆桿或退桿的可靠性,作業(yè)人員可遠離鉆機進行操控,提高鉆探作業(yè)過程的安全。
經過一個多月的探索研究,改進鉆機2臺,改進后的鉆機在一個月時間內,成功地在井下11#層406盤區(qū)8604工作面巷道向上施工了11個放水孔,鉆孔深度在110-130米之間,其中3個孔有水,3個孔進入3#層煤柱報廢,5個孔和3#層采空打通無水。截止目前3個孔累計排放上部3#層小窯采空積水248000立方米,徹底解放了11#層406盤區(qū)8604工作面上覆積水壓煤儲量90余萬噸,保證了礦井的正常接替。
改進后的探放技術,適用于多種鉆探需要,工藝適用性強,可用于井下鉆進地質勘探孔、放頂孔、抽放瓦斯孔、注水孔、放水孔、電纜孔及其他工程用孔。鉆孔位置精確,精度高。
通過改進后的探放技術的應用,成功實現了層間距110米以上上覆采空積水的探放水作業(yè),不僅及時排除了安全隱患,而且創(chuàng)造出巨大的經濟效益。
以青磁窯煤礦11#層406盤區(qū)為例,通過改進后的探放技術的應用,探放水隊向3#層小窯破壞區(qū)成功施工鉆孔21個(包括8602工作面),效果好,成本低。如聘請外委單位從地面施工21個孔,每一個孔400米深,單鉆探費用將達到630萬元,不包括配套設施費用,并且施工工期長,準確率低,不能滿足生產的需要。
新技術的應用不僅節(jié)省了大量人力和物力,而且為青磁窯煤礦的安全生產贏取了寶貴時間。
[1]煤礦防治水規(guī)定[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