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紅艷
(常熟理工學院人文學院,江蘇常熟 215500)
安全感缺失對學前兒童的影響與對策
華紅艷
(常熟理工學院人文學院,江蘇常熟 215500)
安全感在兒童情緒與社會性健康發(fā)展中極為重要。安全感的缺失不僅會影響到學前兒童的情緒情感體驗,也會制約學前兒童的認知發(fā)展,同時還會影響其行為活動與心理健康水平。對此,教育者一方面應給予學前兒童無條件的積極情感支持,以加強其安全感;另一方面,對較為嚴重的安全感缺失現(xiàn)象應進行及時矯正,推動學前兒童的健康成長。
安全感;缺失;學前兒童;矯正
安全感是“一種從恐懼和焦慮中脫離出來的信心、安全和自由的感覺,特別是滿足一個人現(xiàn)在(或將來)的各種需要的感覺”。[1]765馬斯洛認為安全需要是個體繼生理需要之后的第二大基礎性需要,這種需要包括安全、穩(wěn)定、依賴、保護、免受恐嚇、焦躁和混亂的折磨、對秩序的需要等。[2]18安全需要作為一種匱乏性需要,在很大程度上依賴于他人和環(huán)境。安全感形成于個體發(fā)展的早期階段,并在個體一生的發(fā)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起著重要的影響作用。安全感的獲得,有助于兒童獲得積極健康的情緒情感體驗,使他們處于良好的心境狀態(tài),從而推進他們對于環(huán)境的認知及社會性的發(fā)展。反過來,如果兒童不能獲得足夠的安全感,則會嚴重阻礙與制約他們的認知、情感、社會適應以及身心健康發(fā)展。因此,學前兒童安全感缺失的現(xiàn)象應引起家長與教育者的重視,在充分了解學前兒童安全感缺失表現(xiàn)的基礎上,明確學前兒童安全感培養(yǎng)的方法與對策。
(一)對學前兒童情緒的影響
安全感缺失常常導致學前兒童在新環(huán)境中產(chǎn)生消極的情緒體驗與情緒表現(xiàn)。在情緒表現(xiàn)方面,安全感缺失的學前兒童往往出現(xiàn)過度的害羞、拘謹,甚至緊張、焦慮的面部表情,無法與人進行大膽的目光接觸與情感交流;在姿態(tài)表情方面,安全感缺失的學前兒童比較容易出現(xiàn)較多的手足無措、扭扭捏捏等肢體動作,不能真正放開、放松地投入到游戲或與他人的互動中;在言語表情方面,安全感缺失的學前兒童與人交流時常常細聲細語,甚至聲如蚊蚋,不敢、不習慣大聲講話,表現(xiàn)得極為膽小怕事;在心境方面,長期的安全感缺失可能會導致學前兒童的心境在較長時間內處于緊張、焦慮的狀態(tài),相比其他兒童,他們總是顯得謹小慎微、悶悶不樂。久而久之,這種消極的情感態(tài)度就會逐步沉淀成為一種性格。
(二)對學前兒童認知的影響
安全需要的滿足是學前兒童在環(huán)境中認知探究的必要前提。擁有安全感的兒童在面對新環(huán)境、新刺激時,受其本能的好奇心與求知欲的推動,往往能充分與環(huán)境互動,把從外部感受到的信息在其內部活躍地加工,并通過動作與語言表達和交流自己對于環(huán)境刺激的認知;而安全感缺失的學前兒童,即使同樣擁有與生俱來的好奇心與求知欲,但安全感的缺失與匱乏卻嚴重地制約了他們的好奇心,其心理活動在相當長的時間內被安全需要所占據(jù),從而大大影響了他們的認知效果。尤其是在面臨環(huán)境變化時,這些兒童總是表現(xiàn)出過多的依戀性行為,需要從依戀對象那里獲取足夠的安全感,因而阻斷了他們與環(huán)境資源的親密接觸。
(三)對學前兒童行為活動的影響
安全感的獲得與否,也影響到了學前兒童的行為活動。擁有足夠安全感的兒童,在環(huán)境中往往心無羈絆,自由自在地投身于游戲活動中,表現(xiàn)出活潑好動的行為特點。而安全感缺失的兒童,由于過度的羞怯、敏感、拘謹、不安,在活動中往往無法真正心無旁鶩地放任其天性,總是顯得心事重重,似乎存在太多的憂患與顧慮,致使其活動性水平偏低;在新環(huán)境中,他們既無法自由自在地表達自己的需要,也無法主動大膽地選擇交往對象,總是顯得游離在周圍環(huán)境之外。此外,在與環(huán)境發(fā)生互動時,安全感缺失的兒童多表現(xiàn)得較為膽怯,往往不敢主動與人交往。他們看起來總是顧慮重重,甚至還常常擔心別人是否接受自己、悅納自己,過度的焦慮甚至會導致有些兒童出現(xiàn)較為嚴重的退縮性行為甚至退行性行為。
(四)對學前兒童健康的影響
安全感作為一種最基本的需要,對學前兒童身心健康的影響是不言而喻的。在對學前兒童的觀察中,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安全感水平較高的學前兒童往往表現(xiàn)出較理想的心理健康水平,他們在環(huán)境中表現(xiàn)得大膽自信,不怯懦,不退縮,交往主動,社會適應能力較強;而安全感缺失的兒童則常常表現(xiàn)得瞻前顧后,甚至畏首畏尾,總是擔憂被別人拒絕,從而不敢也不愿與人主動交往。他們容易在情感上感到被遺棄,常感到緊張、焦慮、懼怕。反過來,他們也不能大膽地信任與接納別人,最終把自己封閉在充滿焦慮的內心世界中,表現(xiàn)得很自卑。研究表明,“不安全感是所有神經(jīng)癥的共同人格基礎。當出現(xiàn)不安全感卻找不到對象的時候,就是焦慮癥”,[3]久而久之,這種焦慮的心境就會導致幼兒出現(xiàn)消化不良、便秘、反復發(fā)作性的感冒等身體癥狀,給兒童及他們的家庭帶來無法估量的影響。解決這些問題,應了解他們安全感缺失的原因,滿足學前兒童的安全需要,從而有效地幫助他們健康成長。
學前兒童安全感缺失的現(xiàn)象主要與教育者(包括父母、祖父母及托幼機構的教育人員)的態(tài)度與情感付出有關。當父母能無條件地愛護兒童并及時關注兒童,滿足他們的合理需要,兒童就會對父母及周圍的世界形成基本的信任感、安全感;當父母視兒童為麻煩與累贅,在與兒童的互動過程中缺乏足夠的關注、尊重與細心照料,甚而表現(xiàn)出嫌棄與憎惡兒童,那么,“兒童便會對父母產(chǎn)生一種基本敵意,但由于兒童自身的渺小與無助,兒童又必須依賴父母,因而必須壓抑對父母的敵意,這種壓抑的直接結果導致兒童把敵意投向整個世界和整個社會,使兒童認為世間的一切事物對他們來說都充滿了危險,這就導致了不安全感的產(chǎn)生并進而轉化為基本焦慮”[4]。鑒于此,解決學前兒童安全感缺失的問題,一方面,有賴于教養(yǎng)者(主要是父母親及幼兒園教師),能及時滿足學前兒童的合理需要,并給予積極的情感支持;另一方面,對于學前兒童中已經(jīng)存在的安全感缺失問題,則需要針對這一年齡段兒童心理發(fā)展的特點,主要從行為方面加以矯正。
(一)積極的情感支持
無數(shù)研究表明,嬰兒初生于世,除了對于衣、食、睡方面的物質需要,還有明顯的情感需要。父母親安全溫暖的懷抱和輕柔的拍打,可以放松嬰兒的肌肉,驅除嬰兒的緊張感。[5]10-28可見,在兒童早期安全感獲得的過程中,有效的情感支持與及時的回應,是安全感獲得的前提與基礎。對于缺失安全感的學前兒童而言,尤其要強調家庭與托幼機構在兒童早期發(fā)展中的情感支持。
在家庭教育中,首先,教養(yǎng)者應該重視對兒童的無條件關注以及對其需要的及時滿足。安全感缺失的學前兒童所伴隨的緊張、焦慮感,往往與其對環(huán)境的陌生感、父母對其需要缺乏及時的、穩(wěn)定的回應有關。在重建學前兒童安全感的過程中,教養(yǎng)者首先應時刻關注兒童的活動內容,準確把握兒童的心理活動狀態(tài),善于用各種交流方式與兒童進行即時的互動,幫助兒童了解與積累關于周圍世界中各種刺激的名稱、其可能發(fā)生的外在變化等現(xiàn)象層面的經(jīng)驗。使兒童學會預測生活中常見及潛在事物的變化情況,從而從這種規(guī)律性、秩序性、可靠性中形成一種秩序感、安全感與信任感。其次,應加強學前兒童與環(huán)境的互動。其中,父母應重視對兒童需要進行及時、準確的回應,幫助他們驅除對于環(huán)境的陌生感、緊張感及不信任感,在此基礎上,合理滿足兒童的需要,使其形成對教養(yǎng)者的信賴感,久而久之,這種信任感勢必泛化到對整個外部世界的信賴感。最后,教養(yǎng)者還應與兒童進行積極的情感交流,時刻關注兒童的認知與情緒情感狀態(tài),通過積極的言語交流及肢體動作,表達對兒童無條件的愛,包容兒童的一切行為,鼓勵與欣賞其中的良好行為,以此感染學前兒童的情緒與情感,使兒童在精神層面因被愛而自由。
當兒童進入托幼機構后,一方面面臨與父母等依戀對象的分離,另一方面需要適應托幼機構的陌生環(huán)境,因而在情緒上不可避免地會感到緊張與害怕。這時,如果他們在陌生的環(huán)境中感受到足夠的關愛,則能夠做到真正放松精神,緩解不安情緒。因此,托幼機構應著重處理好學前兒童的分離焦慮,逐步培養(yǎng)他們在新環(huán)境中的安全感。首先,應為學前兒童營造寬松、寬容、友愛的環(huán)境氛圍,使兒童在新環(huán)境中感受到類似于家庭一樣的關愛,從而在條件反射泛化的基礎上,逐步將托幼機構的工作人員作為他們新的依戀對象,幫助學前兒童實現(xiàn)由熟悉的家庭環(huán)境向陌生的學校環(huán)境的過渡。其次,托幼機構的工作人員應時刻注意自己對待兒童的態(tài)度,以最專業(yè)的素養(yǎng),表現(xiàn)出最敬業(yè)的態(tài)度與精神,使兒童能真正相信和信任他們,從而漸漸地把“老師”作為自己新的依戀對象,獲得相應的安全感。
(二)及時的行為矯正
對于明顯存在安全感缺失的學前兒童,家庭及托幼機構應給予足夠的重視,從不同的角度運用多種有效的策略,有針對性地解決這一問題。除了從內在的角度加強對幼兒的情感支持之外,還應注重從外在的行為強化與行為示范——模仿的角度,對其進行矯正。
1.強化法
強化是個體行為塑造與行為管理的有效手段之一,在學前兒童安全感重建過程中,強化法的合理運用往往能起到事倍功半的效果。當安全感缺失的學前兒童偶爾能夠表現(xiàn)出大膽、主動的一面時,教育者應給予兒童適時、適當、明確、前后一致的強化,如物質層面的獎賞或精神層面的肯定與贊揚?!耙话愕卣f,對兒童某行為的肯定和贊揚,能引發(fā)、加強兒童積極表現(xiàn)行為的強烈動機;那些未得到肯定、贊揚而多次受到批評、否定的行為,可使得兒童相應的行為動機逐步減弱或迅速減弱,以致使該行為的發(fā)生頻率降低及至消失?!盵6]除對學前兒童表現(xiàn)出來的目標行為進行直接強化外,還可使用替代強化法,即通過肯定、贊揚其他兒童所表現(xiàn)出來的大膽、主動、自信的行為,使兒童受到間接的強化,促成其隨后也表現(xiàn)出類似的行為。
2.榜樣示范法
除了直接的探索與嘗試,學前兒童的大多數(shù)行為是通過對榜樣行為的觀察而獲得的。“長久以來,示范觀察學習一直被認為是傳遞價值、態(tài)度以及思想和行為模式的最有效的手段之一?!盵7]63因此,在學前兒童安全感的培養(yǎng)與重塑過程中,還可以有意識地利用兒童模仿學習的普遍性,發(fā)揮榜樣示范作用,培養(yǎng)兒童富有安全感的行為方式。家長與教師作為兒童最有力的影響者,應注重自身的一言一行對兒童的榜樣示范作用。在與兒童、與社會的互動過程中,家長與教師應有意識地表現(xiàn)出主動、自信、落落大方的態(tài)度與行為,以此來帶動與培養(yǎng)學前兒童相應的情感、態(tài)度與行為。當學前兒童在社會交往中碰到困難、遇到麻煩時,家長或教師應以一種積極的態(tài)度,不自卑、不膽怯、不退縮、不推諉、不氣餒,大膽自信地致力于解決問題,為身邊的學前兒童做好榜樣。其次,“為幼兒提供的示范榜樣,除了生活中真實的人物之外,還可以包括各種文字、圖像、藝術形象等,它們都有可能成為幼兒模仿學習的對象。”[8]教育者可有意幫助學前兒童選擇特定的繪本及動畫資源,發(fā)揮其中人物形象積極的榜樣示范作用,使兒童通過模仿學習,不斷克服膽小、怯懦、退縮的行為習慣,逐漸變得大膽、自信、勇敢、堅強,走向精神的解放與自由。
[1]阿瑟.S.雷伯.心理學詞典[M].李伯黍,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1996.
[2]馬斯洛.動機與人格[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7.
[3]叢中.安全感的含義及重要性[J].心理與健康,2008(3):4-5.
[4]安莉娟,叢中.安全感研究述評[J].中國行為醫(yī)學科學,2003,12(6):698-699.
[5]S.格哈特.母愛的力量——母愛如何塑造和促進嬰兒的大腦發(fā)育[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
[6]韋彥,龐麗娟.論強化在兒童社會行為發(fā)展中的作用與運用[J].中國教育學刊,2000(1):4.
[7]A.班杜拉.思想和行動的社會基礎——社會認知論(上)[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
[8]韓云龍.班拉拉的社會學習理論對幼兒社會教育的啟示[J].教育導刊,2008(11):10.
(編輯申嫣平)
G610
A
1673-1808(2014)05-0084-03
2014-
江蘇省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指導項目“學前兒童安全感研究”(2012SJD880001)項目階段性成果之一。
華紅艷(1978-),女,山西忻州人,常熟理工學院人文學院,講師,碩士,研究方向:早期兒童心理發(fā)展與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