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小嘉
(金華市質(zhì)量技術監(jiān)督檢測院,浙江 金華 321001)
計量發(fā)展與社會進步緊密相聯(lián),是人類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同自然界漫長的斗爭中,人們首先學會了用感覺器官耳聽、眼觀、手量來進行計量。逐其源遠流長的計量歷史,不難發(fā)現(xiàn),度萬物、量天地、衡公平的計量文化,竟然不限國界、不限種族、不限地域的,均來源于我們的根本——人體。
何為度?計量長短的器具即為度。長度計量的起源與人體最為密不可分。
由于和生活密切相關,長度計量自人類有始就出現(xiàn)了,東漢《大戴禮記》中對其描述為:“布指知寸,布手知尺,舒肘知尋”,由此可知,伸出手指便是“寸”的長度,撐開手掌便是“尺”的長度,伸直左右胳膊便是“尋”的長度,這是華夏祖先對長度最初的認識和記憶。
作為世界上最早的字典之一,《說文解字》對古代長度度量有了較為系統(tǒng)的記載:“寸、尺、咫、尋、常、仞諸度量,皆以人之體為法?!辈Υ?、尺有了明確的解釋,寸為“十分也。人手卻一寸動脈謂之寸口。”尺為“十寸也。人手卻十分動脈為寸口。”
這種以手指寬為計量的方式,甚至至今仍在沿用。北方農(nóng)民常在雨后扒開濕土,量量有幾指深,即說“幾指雨”。商代尺上已分1尺為10寸,每寸約合1.6厘米,約相當于婦女的指寬。
到了唐朝,唐太宗李世民規(guī)定,以他的雙步,也就是左右腳各一步作為長度單位,叫做“步”。并規(guī)定一步為五尺,三百步為一里;后來又規(guī)定把人手中指的當中一節(jié)定為“1寸”。
3000多年前古埃及的紙草書中,發(fā)現(xiàn)了人前臂的圖形,這種用人的前臂作為長度單位的叫“腕尺”。公元9世紀撒克遜王朝亨利一世規(guī)定,他的手臂向前平伸,從鼻尖到指尖的距離定為”1碼”。10世紀英國國王埃德加,把他的拇指關節(jié)之間的長度定為“1寸”。
除了上述單位與“手”相關外,“腳”也同樣逃不出被人們拿來物盡其用的命運,如英國等歐洲國家就以腳為尺,英語中“腳”與“尺”是同一個詞“FOOT”,查理曼大帝就以其腳長定為一英尺。16世紀的德國則是如此確定長度單位的:在星期日禮拜完畢后,以立于教堂門前的16名男子的左足平均長度為一法定英尺。此外,古代秘魯人則以其平均身高為長度單位。
西雙版納基諾族竟然有7種以人體為天然標準的長度單位:一拳之高或4指之高為“第歲”;食指第一指節(jié)之長為“第寸”;食指至拇指的距離為“第召”,俗稱“小拃”;中指到拇指的距離為“第毛”,俗稱“大拃”;中指尖至肘關節(jié)之長為“第抽”,即1肘之長;兩臂平伸的距離為“第累”,即1庹;以半庹之長為“第額”。甚至,他們還為這些長度單位之間定下了部分換算關系,如1庹=5肘,1肘=5大拃。雖然,這種比例關系與人體的實際情況并不十分符合,從嚴謹?shù)挠嬃繉W角度來說頗有不妥,但是,基諾族并不認為這有什么不合適之處,顯見,較為原始的實際生活尚未提出精確的長度計量需求。
傣族的肘尺,長度與人的1肘之長相等,一直沿用到本世紀60年代初期。侗族稱1拳的高度為“副”,1個拳頭加1個大拇指的高度成為“降”。
除此之外,還有些不將人體的部分直接作為長度使用,但借助了身體力行的方式。如獨龍族將背著重物行路直至休息間的距離稱之為“第蘭”;傣族將人眼可見的距離稱之為“約”。甚至,還有以是否能分清水牛還是黃牛的距離作為長度單位的。
各種用人體來表達長度的方式五花八門無奇不有,不得不贊嘆勞動人民超乎尋常的智慧。
何為量?測定計算容積的器皿即為量。
同長度一樣,周代以前容量單位也是用人的身體計量,以一手所能盛的叫作溢,兩手合盛的叫作掬,掬是最初的基本的容量單位?!缎栄拧V量》說“掬四謂之豆”,《左傳·昭公三年》說“四升為豆”,這兩種說法是相通的,就是說掬即為升。升的本義是“登”、“進”的意思,兩手所盛是基本的容量數(shù),然后從這個數(shù)登進,按四進有豆、區(qū)、釜,按十進有斗、斛。
相對于可利用身體任何部位作為長度單位來說,人體可作用于容量單位的部位就要少得多,手,因其可握性顯然是最方便最合適的表示部位。無獨有偶,云南獨龍族亦以1手所盛之量為1“把”,雙手所捧之量為 1“捧”。
何為衡?測量物體輕重的工具即為衡。
與長度、容量相較,重量計量起步較晚。雖然,大多歷史記載表明,重量計量主要以糧食的不同數(shù)量為表述方法,如《孫子算經(jīng)》卷上記載:“稱之所起,起于黍,十黍為一絫(“累”的古字),十絫為一銖,二十四銖為一兩?!钡牵妒酚洝は谋炯o》中記載,禹“身為度,稱以出”,則表明當時已經(jīng)以名人為標準進行長度和重量單位的統(tǒng)一,出現(xiàn)了最早的法定單位。
除此,重量單位亦可來源于人的體力。鄂溫克族等云南很多民族中,普遍以一人所能背動的重量為單位,以背計重,每背約合30余千克。
由此可見,人是世界最初的尺度,度量衡的單位起初都與人自身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由人體演變而來的古代度量衡有著相當長的歷史,其發(fā)展與科學技術進步密切相關,對古代數(shù)學、天文學、音律學、醫(yī)學等的發(fā)展起了重要的作用。當然,隨著時代的變遷,文明的進步,社會的發(fā)展,當今的計量已遠遠走出了當初的度量衡的范疇,已緊跟時代的步伐而賦予更深的含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