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吳慧貞
科研成果能否科普化?
文 吳慧貞
科技成果科普化是將科研技術成果轉化為科普資源的過程,是公眾理解科技、掌握知識、提高公眾科學素質的重要途徑,同時也是科技創(chuàng)新的需要。本文從科研成果科普化的內涵和發(fā)展現狀,分析了科研成果科普化工作推進中存在的問題,并進一步探索了實現科技成果科普化的對策。
科技成果在走向社會的過程中,離不開兩個“化”:一是技術成果轉化(產業(yè)化),二是科技成果的普化。技術成果轉化,又稱為技術轉移,是指為提高生產力水平而對科學研究與技術開發(fā)所產生的具有實用價值的科技成果所進行的后續(xù)試驗、開發(fā)、應用、推廣直至形成新產品、新工藝、新材料,發(fā)展新產業(yè)等活動。從科研活動的出發(fā)點來講,技術成果轉化是大多數科研活動的終極目標,也是科研項目考核及驗收的一項重要指標;同時,技術成果轉化水平的高低又反過來影響著科研活動的進一步發(fā)展。
科研成果科普化是將科研活動中所產生的科技成果,尤其是自主創(chuàng)新的科技成果,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并以科學的表達方式進行科普產業(yè)化工程設計,轉化為多種形式的科普產品,以不同的方法,向公眾展示、宣傳,向社會傳播、推廣,從而使社會公眾了解科技成果或技術方案的原理、方法、產品、系統(tǒng)等內容,增廣見聞,并從中受益的科普產業(yè)化方式或稱資源再造方式。這種科普轉化雖然不一定直接產生經濟效益,但具有潛在的巨大社會效益,科研成果的科普化促進科技工作者和公眾的溝通與了解,同時,它也是“公眾理解科學”和“公眾參與科學”重要途徑。
科技成果科普化合理整合了科技資源,豐富了科普資源,促進了科普能力建設,提高了公眾的科學素質;科普化過程有機連接了科研活動和科普事業(yè),拉近了科學家、實驗室與普通大眾、現實生活的距離,并通過科普活動的反饋情況,更深層次的了解了公眾的社會需求,然后將其考慮到科學技術研發(fā)計劃的制定中。此外,科研成果科普化加速了技術成果的轉化,增強了技術成果轉化的勢能,使技術成果獲得更多技術轉移的市場機會,縮短技術轉化周期,推動技術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化,激發(fā)科研機構與科技人員的積極性,極大地促進了技術的進步。
多年來,我們對科技成果轉化的重要性已有了足夠的認識,也在不間斷的進行探索,制定了一系列促進成果轉化的政策措施,取得了很大地成效。但在科技成果的另一個“化”(科技成果科普化)的研究與探索工作上卻顯得不那么被重視,雖然隨著我國對加強精神文明建設工作的關注,科普工作在科技工作中的地位有所提升,但我國科普工作大部分仍停留在讓公眾被動接受科學的階段,主要表現為以群眾性的科普活動為基本形態(tài),科技資源的開發(fā)利用率低,科普內容的知識性不足,科普形式的互動性差,科普受眾的梯度劃分不明確等問題。
眾所周知,每年國家科技部都會制定出相當數目的重大科技計劃及專項,與此同時,每年的國家科技獎勵大會都會在全國范圍內評選出一批的重大科技成果,然而這些項目計劃和科研成果真正為普通大眾所知曉的卻寥寥無幾,因而也更加談不上科研成果甚至科學思想的科普了。周而復始,這些歷盡財力、人力和時間的科學研究越來越成為大眾眼中的象牙塔,觸摸不及;而同時這些被專業(yè)組織鑒定為國際先進、國內領先的科技成果僅僅成為了科研人員孤芳自賞的科技獎章。
相比普通的科普知識宣傳,科研成果科普化需要將專業(yè)性較高的隱性資源轉變成通俗易懂且又讓受眾感興趣的顯性資源,從科技成果適普性的判斷、科普內容及形式的創(chuàng)作再到科普活動的開展互動無一不充滿挑戰(zhàn)。接下來從以下幾個方面分析一下當前科研成果科普化工作主要存在問題。
科研成果的適普性比例不高??蒲谐晒母叨葘I(yè)性,導致相當部分的科技項目確實難以科普化。從2013年度的上海市科技獎勵獲獎項目分析來看,除去涉密、技術性和專業(yè)性很強,應用面窄、公眾并不關注的項目外,真正適合科普的項目比例不到一半。因此,首先需要對能科研成果的科普可行性進行分析,遴選出能轉化為科普資源的科技成果。遴選時,需要全面考慮技術成果特征,綜合把握技術成果科普化的時機與合理性,同時充分考慮到技術成果的原創(chuàng)性、成熟度、專業(yè)性、安全性、社會性、易接受性和經濟性等方面。
科研成果科普化主體缺失。目前,我國的科研創(chuàng)新體系中尚未明確科技成果科普化的責任應由誰來承擔,是政府、科研單位、還是企業(yè)?通常來看,我們認為“項目承擔單位”應成為科普化的責任主體,因為他們是科技成果的直接創(chuàng)造者,是科技成果最具權威的解說者,也是科研成果科普化最大的受益者。而在一些科研體制機制相對成熟的國家,他們在科研課題立項和申請的時候,就明確要求,該課題需要進行相關的成果普及。比如:美國航空航天局(NASA)在某些大型計劃,如“發(fā)現”號行星科學航天計劃的“項目機會預告”中,要求項目申請者在申請項目時必須同時提出一項開展相關科普活動的計劃。因此,科研成果科普化工作的推進,必須在從制訂科技項目計劃時,就科普工作責任的分配做出明確規(guī)定。
科研成果科普化的經費投入沒有保障。首先,我國的科普工作沒有獨立的資金來源,在科研項目的經費支持中,沒有明確用于后續(xù)科技成果科普的費用,這不僅在一定程度上割裂了科研活動和科技成果科普化工作的銜接性,也為科技成果科普化工作的開展造成了極大地障礙。其次,科普是一項具有社會公益性的事業(yè),沒有客觀的營收回報,進而導致在資金支持上過度依賴政府,沒有形成多元化的投入運營體系。因此,要實現科研成果科普化,亟需要創(chuàng)新科普投入體制,不僅要加強政府投入,更要發(fā)揮社會支持科普事業(yè)的積極性,同時通過高質量的商業(yè)運營模式,將科研成果科普化作品適時、適量地投入市場,并通過與第二、第三產業(yè)的有機結合,巧妙獲取相應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用以滋養(yǎng)科普事業(yè)的再發(fā)展,進而形成科研成果科普化工作的良性循環(huán)。
缺乏具有科技傳播能力的專業(yè)性復合人才。首先,由于科研成果科普工作對專業(yè)人才的要求較高。能勝任科研成果科普化工作的人才,不僅要通曉多學科多技術領域的專業(yè)知識,同時還要具備一定的文化傳媒工作經驗。但是,目前在中國,一流的科學家熱心于科普事業(yè)的人不多,其中能夠勝任的更為有限。此外,我國現有的體制和政策讓大量科學家和科研工作人員忽視對于科普的關注與精力投入,特別是隨著科研項目商業(yè)化的發(fā)展,項目承擔單位和科研人員過渡追求科技成果的產業(yè)化,不愿配合相關的科普化工作。對此,我們要加大對科研成果科普化人才的培養(yǎng)力度,同時,通過制訂一系列規(guī)章制度和實施辦法,將科技成果科普化工作納入科研項目鑒定驗收的規(guī)定和要求中,使科研活動和科普工作兩大馬車在科技發(fā)展事業(yè)中并駕齊驅。
(作者就職于上海市科技信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