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去八卦這些名人的軼事,而是傳遞這個傳主的精神和人格,這才是人物傳記真正的魅力所在。
傳記這種文體在中國有悠久的傳統(tǒng),司馬遷開創(chuàng)了以人物描寫為中心的“紀傳體”。古代的史傳注重史料的真實及表述的準確,作者基本上是以一個旁觀者的冷靜態(tài)度對傳主做客觀描述。魏晉以后,文史開始分流?!拔逅摹边\動后,很多小說開始帶有“自傳”色彩,加大了對人物主觀情感的描寫,傳記文學(xué)也由傳統(tǒng)的體裁向現(xiàn)代的文體演變。
上個世紀,關(guān)于人物傳記的書最早都是從國外翻譯過來的,像《貝多芬傳》、《馬克-吐溫自傳》等。80年代,人們經(jīng)歷了“文革”、農(nóng)村下放,困頓之中看到這種偉人傳記,它就像是一種強大的精神力量,讓人們重燃希望。當時我生活費中很大一部分都用來買書,翻看這些傳記,有一種遇到高人的感覺。書里說出了你明白卻又無法表達的想法,讀著讀著會很興奮,那時候閱讀就是一種快樂。
人物傳記的對象有很多種,政治家、藝術(shù)家、科學(xué)家等等。讀者關(guān)心軍事家雄才偉略,好奇藝術(shù)家的成名之路,所以根據(jù)不同類型的對象,作者會選擇最適合這個人物的描寫方式。
我曾經(jīng)寫過《朱自清傳》,朱自清是知識分子,而這類人最大的特點就是善于自我反省,所以和很多從頭寫起的傳記不同,我是從他彌留之際的回憶和反思開始寫起。我和朱自清同為揚州人,又同樣教書育人,他就像是我的一面鏡子,正所謂以人為鑒,他身上那種執(zhí)著的品性也潛移默化影響著我。
人物傳記的傳主一般都是在各個領(lǐng)域做到了常人無法企及的高度,對讀者而言,他們有一種偶像和模范的意義。某種程度上來說,真正靜下心來閱讀人物傳記的人都有積極進取的意識,他們對人生目標和方向有思考,渴望可以做得更好。否則,他們就會隨便找一本通俗小說看了。
這種書對青年人而言可能是勵志的,而對于中年人而言,更大程度上像是一種對話,他們期待能和這些不同時間、空間的偉人進行精神上的交談,人物傳記恰恰就是這個橋梁。
一部好的人物傳記可以讓你發(fā)現(xiàn)先前在你心中已經(jīng)蓋棺定論的歷史人物的另外一種形象,因為人不存在絕對的善與惡,作者展示的是主人公的復(fù)雜性,既有偉大的一面也有尋常人一面。他不會刻意地去掩蓋一個好人犯過的錯誤和一個壞人好的一面。不去八卦這些名人的軼事,而是傳遞這個傳主的精神和人格,這才是人物傳記真正的魅力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