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主體教育是素質教育的核心內容,它強調的是在教育過程中促進人的發(fā)展。反映在我們的課堂教學中就是培養(yǎng)學生的主體意識,創(chuàng)造性地學習,充分發(fā)揮其主體性。本文針對農村中學數學教育的薄弱環(huán)節(jié),結合具體實際,提出自己在農村中學數學教學中一些有效的方法和措施。其中包括為什么樣發(fā)揮農村學生的主體性;如何發(fā)揮農村學生的主體性。
【關鍵詞】 發(fā)揮;主體性;農村中學;課堂教學
農村的中學生具有基礎差、知識面不廣、反應能力較低等特點。因此在教學中往往有許多教師有這樣的同感:講了很多遍的問題,學生還是不懂,或是一知半解。這是學生的問題嗎?我想也不盡然。針對農村中學生的特點及農村教師經常出現的同感,我對此作了一些初步探索,認為農村學生學習的主體性沒有得到發(fā)揮。再加上農村中學由于受經濟條件、傳統(tǒng)教育思想和教育模式的影響,初中數學課堂教學中仍普遍存在以“教師講析為主”的教學模式、學生的主體沒有得到尊重。這樣導致學生的主體性不斷喪失,學生的主動性、獨立性和創(chuàng)造性受到壓抑?,F代教育是一種充分尊重學生主體地位,呼喚學生主體意識,塑造學生主體人格,推動學生主體行為特征和能力發(fā)展的教育。因此,如何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性是扭轉農村數學課堂教學現狀的根本。
一、使農村學生了解數學的重要性
農村中學的學生,從小生活在農村,見識少、所學知識大部分來源于書本內容,對于生活中數學知識很難理解,因此,大部分學生認為所學的數學對自己的將來沒有什么作用。另外,家長多數都是文化水平很低,不懂得數學的重要性,也不懂怎樣教育兒女學數學,甚至還有家長教給兒女的是“學那么多數學干什么,會簡單的加、減、乘、除就行了”,針對這一系列阻礙學生數學學習的客觀條件,教師應多與學生進行交流,了解他們的內心世界,告訴他們數學的重要性,給他們講和他們生活有關的數學應用問題,讓學生發(fā)現數學就在自己的身邊和他們的生活等密切相關。從而使學生產生對數學的求知欲,把“要我學數學”改變?yōu)椤拔乙獙W數學”。
二、了解學生實際,創(chuàng)設適合農村學生的問題情境
多數教師均有這樣的感覺,多次強調的問題,學生總是記不住,殊不知在講的過程中所創(chuàng)設的問題情境不切合學生實際。我們農村中學生見識面不廣。因此,教師在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時不要死板的套用課本,應了解學生的實際情況,針對學生的實際情況來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如:一元一次方程的運用中有出租車計費的問題,農村的學生大多數沒有坐過出租車,不理解這種計費方式,這樣的背景對學生的學習沒有大的幫助,但是,如果教師在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中發(fā)現這一情況,及時的將此問題情境巧妙的進行創(chuàng)改,如將上述問題改為:父母外出打工,每月保底工資四百元,加上工作量的計件費,計算每月的實際工資。這樣一方面易于學生理解,另一方面學生切實體會到父母的不易,教學效果非常明顯。
三、激發(fā)農村學生學習的興趣
化枯燥為有趣,讓學生在快樂中學習。數學多為抽象、枯燥的,學生學起來感覺無味,這也會影響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在教學中可以盡量將書本上的知識加以研究使之變?yōu)樯鷦佑腥さ膯栴}。如:有理數的加法這一節(jié),我們可以用撲克來替代正負數來玩游戲,紅色的為正數,黑色的為負數,讓兩個同學一組來抽撲克,每人抽兩張,然后把他們相加,誰得的數大,則誰勝。這樣,我們就把抽象而枯燥的知識轉變到了一種游戲上來,學生在游戲中就把有理數的加法學會了。利用中學生心理特點“好奇”,激發(fā)他們的學習興趣。中學生正處在對任何事物都倍感好奇的年齡階段,教師可抓住這一心理特征,大膽創(chuàng)設能讓他們好奇的實際問題。如:在講解乘方的時候,可讓學生討論“一張足夠大的紙,對折五十次后有多高?”學生討論后,教師再告訴他們結果,這時學生會覺得非常好奇(因為他們想不到會有教師說的那么高),這樣學生對學習乘方就產生了很大的興趣。
四、轉變教學模式,培養(yǎng)農村學生的主體意識
學生不是接受知識的容器,而是一個個鮮活的、有思想、有自主能力的人。他們作為一種活生生的力量,帶著自己的經驗、靈感和思考,參與數學活動。只有今天培養(yǎng)他們敢于質疑、敢于批判、善于思考,明天他們才會善于創(chuàng)造、善于超越。所以教學模式應從“教為主”轉變?yōu)椤皩W為主”;“教”應從“學”的角度考慮,從“傳授知識與技能”的傳統(tǒng)模式轉變到“以激勵學生為特色,以學生為中心”的實踐模式。學生活動的設計是教學設計的重點?;顒釉O計中應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性,教師要給學生活動的時間和空間,為學生的活動和發(fā)展創(chuàng)造條件。課堂上是否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性,要看學生是否參與?如何參與?參與多少?因此在學生活動設計中應解決學生參與度的問題。學生活動并不是單指學生形體上的運動,而是學生作為主體對課堂教學的參與。在設計活動時,教師應注意調動學生的多種感觀,即讓學生動眼看老師的板書和演示:動耳聽老師的講授的同學的回答;動腦思考課堂上的問題;動口回答教師的提問。只有讓“活動”貫穿教學的始終,才能讓學生參與教學的全過程,才能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最終實現讓學生在活動中發(fā)展,學生在活動中學會學習、學會求知、學會思維。
總之,學生是正在成熟和發(fā)展的主體,學生的主體意識、主體能力相對較弱,再加上學生主體意識受地理環(huán)境、農村經濟發(fā)展水平和傳統(tǒng)習慣的制約,這就導致目前農村學校學生的主體參與意識不夠強。教師要讓他們明白他們是自我發(fā)展的主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