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具是孩子最親密的伙伴,通過玩具,可以增加孩子的想象力,擴大孩子的眼界,豐富孩子的知識。但在小班初期,多數幼兒不知道愛護玩具。就其年齡來說可能有三種原因:一是年齡較小,不懂得如何正確使用玩具,玩玩具只是為了求得自身快樂,在使用過程中經??刂撇涣俗约旱那榫w,出現扔、摔、砸等現象。二是缺乏價值意識,不懂得玩具是他人用辛苦的勞動換來的。三是父母給孩子購買的玩具不符合孩子的年齡特點,或難度大幼兒接受不了、或太簡單幼兒的興趣很快就消失了,因而棄之不顧。
針對上述原因,在小班一學年里我們可以采取一系列措施,幫助幼兒逐漸學習一些使用玩具帶來的快樂和益處,從而慢慢養(yǎng)成愛護玩具、自覺地共用玩具的態(tài)度與習慣。
一、介紹玩具,激發(fā)幼兒對玩具的興趣
根據小班幼兒的年齡特點,準備具有新穎性、鮮明性、可操作性的各類玩具,首先要向孩子介紹玩具,教孩子正確的使用玩具。介紹認識玩具有時候是集中進行的,例如:介紹娃娃家的娃娃,教師先神秘的告訴大家有一個客人要來,你們猜猜他是誰?播放娃娃的笑聲,激發(fā)幼兒的好奇心,然后抱出娃娃,讓幼兒摸摸、看看,講講娃娃如何的可愛、漂亮,再想我們應該怎樣照顧它和它一起玩。從一開始就讓幼兒對娃娃產生憐愛的感情,并教會幼兒如何抱娃娃,玩娃娃游戲;有時是分組進行的,如:七巧板拼圖這類結構玩具,集體講不容易看清楚聽明白,就在幼兒自選游戲的時間一組一組分別講。教師先提示一個拼好的深受幼兒喜愛的圖形引起幼兒的興趣,然后再教幼兒拼圖的方法,最后由幼兒自己去拼拼看。當然,幼兒稍大一些也可以讓他們自己看圖形拼,通過研究、實驗,自己想辦法把他拼出來,最后把孩子的作品放在某個固定的地方展覽,既鼓勵已學會的孩子的成就感,又引起其他孩子的興趣。一天換一組,直至全班孩子認識并掌握這種玩具的玩法。每一種玩具介紹后都讓幼兒和老師一起商量怎樣玩玩具才不致損壞、變少,達到教會幼兒正確使用玩具的第一步。
二、激發(fā)情感,使幼兒產生愛玩具的動機
小班幼兒對事物的概念模糊,對事物的態(tài)度往往受情感的支配,缺乏控制自己情緒和行為的能力,要引導幼兒正確對待玩具,激發(fā)幼兒對玩具的情感,產生愛玩具的動機。例如,我們進行了一個名為“哭泣的玩具”的活動,把那些破裂的拼圖、斷手的娃娃、撕破的圖書等集中起來,采用擬人化的講述,通過壞玩具的哭訴把日常生活中幼兒不愛護玩具導致玩具損壞的種種行為列舉出來,然后讓幼兒對照自己平時是否有損壞玩具的行為,教師用誘導的語言觸發(fā)幼兒的同情心,使幼兒產生內疚感,幫助幼兒在游戲中注意控制自己的行為,養(yǎng)成愛護玩具的習慣。這類活動還有“積木找媽媽”、“玩具要回家”等。
三、建立規(guī)則,教育幼兒愛護玩具
規(guī)則可以幫助孩子增強控制能力,教育孩子要牢記愛護玩具的行為,一般都從遵守游戲規(guī)則逐漸過渡到正確使用和收拾玩具,我們可為小班幼兒建立以下規(guī)則:
1.玩具輕拿輕放,不扔不摔不咬。
2.玩具掉在地上,要隨時撿起。
3.游戲暫時不用的玩具要放在規(guī)定的地方。
4.根據游戲或玩具的特點限定游戲人數人次。
5.定期清洗玩具。
以上的五條游戲規(guī)則在各類游戲中基本都適用,第一、第二條規(guī)則提醒孩子對照檢查自己的行為。第三條規(guī)則是針對幼兒在不玩玩具的時候不會霸占玩具。第四條規(guī)則適用于限定人數角色游戲,如:“娃娃家”游戲,小班最初是一個媽媽、爸爸帶一個孩子,以后可以發(fā)展逐漸增加成員——如哥哥、姐姐等,當人數超過的時候,只能要求孩子自己商量去玩別的游戲,這條規(guī)則可以幫助孩子在選擇游戲減少矛盾,也教會了孩子學會謙讓、等待、輪流、分享。第五條是讓孩子知道自己玩過的玩具必須定期洗曬,進行消毒,玩具是由保育員負責清洗,但也可以讓孩子端到外面曬,這樣不僅讓孩子增強了愛護玩具的情感,而且勞動意識也都提高了。
四、合作分享,引導幼兒正確使用玩具
1.教會孩子共同使用玩具的方法。孩子爭搶玩具,除了不懂得謙讓外,還有一些客觀原因,有時玩具少想玩的人多,有時是急切需要的玩具別人正在玩等,針對不同情況我們教給孩子三種不同的方法:
A:輪流玩。當有的玩具只有一個或者數量較少想玩的人又多時,我們提倡輪流玩的方法。B:分享。反復講清楚幼兒園的玩具應該大家分享的道理,大家拿一塊拼一塊,用完一樣換一樣,同時還鼓勵孩子把自己家里的玩具帶來,和大家一起分享。C:謙讓。教會孩子學會借與被借。當一個孩子為借給別人玩具而做出謙讓時,老師則加以肯定并向大家宣揚,引起其他孩子的模仿。
2.幫助孩子充分體會獨占玩具的弊病和共同使用玩具的快樂。喜歡獨占玩具的孩子缺乏與別人共同使用玩具的經驗和機會,也不知道獨占玩具給別人帶來的苦惱,因此老師要啟發(fā)孩子注意體會別人的情感,激發(fā)孩子的同情心,使孩子知道自己的行為給別人帶來不愉快,了解這樣的行為是別人不喜歡的,容易使失去別人的友情,相反的共同使用玩具則大家都會很快樂,我們可以運用一些相關的故事說明“只想自己,不想關心別人”的行為后果,經過講述、復述和表演,給孩子上一節(jié)生動的課。
3.鼓勵孩子在共同游戲中的良好表現。培養(yǎng)孩子正確使用玩具非一日之功,而是要經過長期的引導和教育。老師要注意觀察孩子發(fā)現孩子的點滴進步,特別是對于那些個性強的,習慣差的孩子要及時給予口頭表揚、物質獎勵等等,幫助孩子在建立自信心的同時,逐漸做到自覺正確使用玩具。
通過小班一學年的教育實踐使我深刻體會到,幼兒期的孩子可塑性很強,沒有更改不了的習慣,關鍵在于教師如何引導、教育。如果老師采取了正確的、符合孩子年齡特點的教育手段,就能幫助孩子改掉不良行為習慣,使孩子終身受益。在以后的教學生涯中,我更要靠著一顆對教育、對幼兒真摯的心慢慢去解讀、去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