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淺唱
當人們越來越被舶來的飲品所吸引,漸漸淡忘掉老祖宗流傳了上千年的飲茶習俗時,陸羽這個連小學生都知道的名字似乎也僅僅存在于歷史考試的選擇題中?;蛟S在弘揚傳統(tǒng)文化的今天,我們應當回過頭來,去看看那個被尊為“茶圣”的陸羽和他那本讓所有人都記住他的《茶經》。
《茶經》的誕生首先要感謝那個時代。唐代飲茶之風的興盛必然會催生出關于茶的相關著作,但為何不是王羽、李羽寫下《茶經》,而是陸羽呢?這便要說到他一生的經歷。
身為棄兒的陸羽自幼被龍蓋寺智積禪師所收養(yǎng),禪師好茶,耳濡目染,陸羽的愛茶之心也由此種下。長大后,陸羽離開佛門,受人賞識被送去讀書,學問大漲。20歲時借機出游,先后游歷了襄、荊、峽州等茶區(qū),并進行了考察。安史之亂爆發(fā)后,陸羽離開了故鄉(xiāng)流落到湖州,結識了對茶有著濃厚興趣的詩僧皎然、詩人皇甫冉、皇甫曾兄弟。
陸羽在寫詩喝茶拜會朋友之余,遂萌生了寫一部茶學專著的想法。于是,他在湖州生活的33年中,來往于湖州各地考察茶事,還曾親自種茶,對當地的氣候、生態(tài)、土壤和茶樹的生物學特性都做了認真的研究。此外,陸羽還曾到杭州、蘇州、無錫等地小住,搜集茶葉、泉水等相關資料。在前后歷時二十多年的考察與實踐,經過兩次修訂補充之后,世界上第一部茶學著作《茶經》才就此刻印問世。
這部千呼萬喚始出來的“茶葉百科全書”以“一之源,二之具,三之造,四之器,五之煮,六之飲,七之事,八之出,九之略,十之圖”共十章來總結介紹中國的茶文化,許多關于茶的論斷至今讀來依然熠熠生輝。
例如在“一之源”中,陸羽認為適合茶生長的環(huán)境為“上者生爛石,中者生櫟壤,下者生黃土”,國人熟知的武夷山烏龍茶又稱“巖茶”,大紅袍就生長在山腰爛石之上。不僅如此,陸羽還提到辨別茶品相的經驗:“野者上,園者次。陽崖陰林,紫者上,綠者次;筍者上,芽者次;葉卷上,葉舒次?!弊匀惶斐傻牟枞~自然是上品,這也契合了中國人崇尚自然的理念;陸羽還借助茶適宜生長于“陽崖陰林”的特點,寓意陽剛陰柔相濟則萬物滋生的中和之理,也由此提出了茶的藥性:“精行儉德之人,若熱渴、凝悶、腦疼、目澀、四肢煩、百節(jié)不舒,聊四五啜,與醍醐、甘露抗衡也。”
其中陸羽首次提出了茶道精神——“精行儉德”,開創(chuàng)了飲茶精神追求之先河。陸羽在自述詩《六羨歌》中這樣寫道:“不羨黃金壘,不羨白玉杯,不羨朝入省,不羨暮登臺,千羨萬羨西江水,曾向竟陵城下來。”陸羽用一生踐行著“業(yè)精于行,以儉為德”的飲茶精神,而“精行儉德”也成為后世無數飲茶之人的畢生追求。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飲茶也是如此。在“二之具”和“四之器”中所講到的采茶、造茶的工具和煮茶、飲茶的茶器共有28種之多,對其形狀、性能、質地、用法等都作了詳細的介紹和評論。在陸羽看來,對茶器的要求無非是“質量好,效能高,既美觀,又實用”。陸羽還親自操刀設計了許多茶具來貫徹這“十二字方針”,最具代表性的當屬煮茶燒水時所用的風爐。
“三之造”中,陸羽介紹了茶的采集和成品茶的加工制作程序以及品鑒餅茶優(yōu)劣的方法。他將唐代制造餅茶的過程分為“采、蒸、搗、拍、焙、穿、封”七道工序,并加以詳細敘述,指出茶葉品評不能單看外形,應主要通過香味來判斷。他還提出二月、三月、四月是采茶的好時節(jié),也就是我們常說的春茶的采摘時節(jié)。這些獨到的見解,即便在今天對提高茶葉品質仍有重要意義。
陸羽對“煮茶”十分重視。在“五之煮”中,陸羽首先提出了對煮茶用水的要求,指出“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煮水也十分講究:初沸之水要加入適當的鹽(調之以鹽味);第二次沸騰時,舀出一瓢水,并將茶末沿漩渦中心倒下(出水一瓢……則量末當中心而下);待到再次沸騰,則倒入剛舀出的水來止沸(以所出水止之),以“育其華也”。
在我們大口大口“牛飲”著茶水以求止渴時,或許不會想到1000多年前的陸羽在飲茶上也下足了功夫?!傲嫛敝?,陸羽著重強調了飲茶的方法、飲茶的講究以及茶的作用,并感嘆“茶有九難”:喝上一杯好茶不但要有好茶好炭好水好茶具,還要有會烹煮,會品飲,有高雅的修為。
“七之事”、“八之出”、“九之略”和“十之圖”則分別介紹了唐以前關于茶的故事、各地產茶的品質、特殊環(huán)境下可以造茶、煮茶可以省略的步驟以及教人用絹分寫《茶經》以便懸掛記憶。
這部洋洋灑灑7000余字的《茶經》將飲茶提升到文化的高度,作者陸羽也無疑是茶文化的開創(chuàng)者。宋代陳師道為《茶經》作序中說:“夫茶之著書,自羽始。其用于世,亦自羽始,羽誠有功于茶者也?!泵穲虺紝﹃懹鸶小白詮年懹鹕碎g,人間相約事新茶”的贊譽。
茶雖為國飲,好茶者眾,但懂茶者寡。陸羽和《茶經》讓人們知茶懂茶,讓被“囚禁”在柴米油鹽等瑣事中的人們能夠透透氣,在茶香中感受生活的悠閑與愜意?;蛟S這才是我們今天品茶閑聊、感懷陸羽的最大意義。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