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 峰
(中共中央黨校哲學部,北京100091)
制度是伴隨人類社會的產生而產生的,是人類社會的特有現(xiàn)象、甚至是本質現(xiàn)象之一,人類思想家對于制度問題的研究也幾乎可以追溯到人類文明的開端。在中國,對制度的記載可以追溯到最古老的書籍——《尚書》之中,而西方文明中的制度思想可以上溯至古希臘時期的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尤其是亞里士多德,其制度觀奠定了西方制度思想的理論框架。在當代,社會科學中的各門學科也都對制度研究十分關注,但其關注的重點大多是各個領域中的具體制度或制度研究中的具體問題。其中最為明顯的問題便是,我們可以在網絡或書籍中輕易地找到關于制度概念的上千條定義,這些定義可能涉及各門具體學科和研究領域,但當人們試圖為“制度”尋找一個具有普遍權威和公信力的概念時,依然感覺到無力,這正反映了我們在哲學層面對制度研究的整體把握和前提性反思的相對匱乏。目前,我國社會主義建設已進入攻堅時期,十八大報告明確指出,我國當前的改革形勢發(fā)展迅速,成就顯著,但問題累積,挑戰(zhàn)很大,面臨很多深層次、全局性、根本性、結構性的矛盾與難題,而無論在社會生活的哪個領域,繼續(xù)深化改革的關鍵都指向了制度。在這樣的現(xiàn)實背景之下,再次回到馬克思所創(chuàng)立的歷史唯物主義之中,去找尋和探求馬克思關于制度問題的深刻論述就成為必然和必須,也是我們當前進行制度創(chuàng)新的重要理論前提和思想保障。
馬克思生平并未專門撰寫過系統(tǒng)的制度思想著作,即使我們遍閱馬克思的所有著述也難以找到其對制度概念的明確定義,馬克思甚至很少單獨使用“制度”這一概念,但是我們卻不能因此就否認馬克思有其獨特的制度思想。其實,不僅僅是制度概念,在馬克思終其一生的理論研究中都很少給他所創(chuàng)造或使用的概念下一個正式、明確的定義,這與馬克思獨特的理論敘事方式有關。首先,馬克思哲學思想的形成是在與西方傳統(tǒng)哲學的激烈交鋒中逐漸成形的,馬克思的大部分論著都是以批判、論戰(zhàn)的形式進行闡發(fā),其主要觀點并未系統(tǒng)地從正面論述,而是藏身于對舊哲學和社會現(xiàn)實的批判之中;其次,在馬克思看來,概念是對社會現(xiàn)實生活的抽象把握,而人類歷史和現(xiàn)實生活都是隨著人類實踐的深入而不斷變化的,對概念進行抽象定義并將之視為永恒真理的敘事方式正是黑格爾和法國啟蒙主義所擅長的“元敘事”方式,這種“元敘事”的全部意義就在于為占有全部真理和永恒合法性的資本主義制度進行辯護,所以馬克思哲學從創(chuàng)立之初就致力于對“元敘事”的批判,并在自己的論述中自始至終避免使用這種敘事方式。因此,我們要正確理解歷史唯物主義視域內的制度概念,就必須首先了解馬克思獨特的敘事方式,對其制度觀的歷史嬗變過程加以梳理,進而真正考察其是如何在歷史唯物主義的建構中對制度概念進行規(guī)定的。馬克思雖然并未對制度概念加以明確闡述,但是其創(chuàng)立的歷史唯物主義卻天然地具有制度淵源,可以說馬克思制度觀的形成與歷史唯物主義的創(chuàng)建是同一個過程。如我們所熟知,馬克思哲學實現(xiàn)了哲學思維方式的變革,把目光聚焦于人的現(xiàn)實世界,使哲學從天上回到人間,“其獨特的存在方式是形而上學批判、意識形態(tài)批判和資本批判的高度統(tǒng)一”。[1]24在馬克思所生活的現(xiàn)實世界中,資本不僅僅作為經濟生活中的一個要素,更是對社會關系和生產方式的反映,進而作為制度統(tǒng)攝著人的存在方式,所以,馬克思所致力的三大批判歸根到底是對制度的批判,其豐富的制度思想也正在其歷史唯物主義的創(chuàng)立過程中體現(xiàn)出來的。
從總體上來說,盡管1843年之前的馬克思依然是一個唯心主義論者,但在其早期的中學作業(yè)、詩歌和《博士論文》中就已經顯露出他對人類自由、哲學與現(xiàn)實的關系等問題的關注。雖然這一階段的馬克思基本還是在宗教和自我意識之中對這些問題求解,并未深入地對社會現(xiàn)實和制度問題進行研究,但是對于人的自由和人類解放的追求已然顯現(xiàn),并最終貫穿在了其制度思想的始終。馬克思真正對制度問題開始關注最早可以追溯到《萊茵報》和《德法年鑒》時期。這一時期,由于工作關系,馬克思開始接觸大量的社會現(xiàn)實問題。在作為《萊茵報》編輯的1842到1843年的一年里,馬克思先后經歷了書報檢查制度、林木盜竊法和摩塞爾葡萄農的貧困三個重要事件并寫下了許多評論文章,馬克思通過這一系列的遭遇發(fā)現(xiàn)現(xiàn)實問題總是使人苦惱,并且在現(xiàn)有的理論中很難解釋清楚,只能轉向從國家形式和法的制度入手進行分析。于是馬克思在克羅茲納赫大量閱讀政治和歷史書籍,并留下了250余頁的《克羅茲納赫筆記》,以求得對社會結構及其形態(tài)運演的解釋,這是馬克思第一次為解決現(xiàn)實問題而向人類歷史和社會制度發(fā)出叩問。在隨后的1843年3月至6月之間,馬克思先后為《德法年鑒》寫下了《論猶太人問題》和《黑格爾法哲學批判導言》,在這兩篇文章里,馬克思的歷史唯物主義思想初露端倪。在馬克思看來,政府的虛偽自由主義成了普通民眾不自由的根源,把問題歸結為個別政府官員的粗暴是政府為了保護現(xiàn)行制度而迷惑人的假象,要爭取自由(主要是出版自由)就要具備爭取自由所必須的手段和途徑,這種途徑就是對舊制度的批判和廢除(廢除書報檢查制度);而政府之所以要維護現(xiàn)有的制度(國家形式、社會結構和法的關系等),其根源并不是教會或者民眾的意愿,而是為了維護國家和民族內部的各種利益關系,即“人們奮斗所爭取的一切,都與他們的利益相關”[2]82。正是沿著這一思路,馬克思在《黑格爾法哲學批判》一書中得出了“市民社會決定國家”的命題,即國家形式和法的關系都不能從它們的本身來理解,也不能從所謂的人類精神的一般發(fā)展來理解,而必須深入到市民社會的物質利益中去,從而正式走上了創(chuàng)建歷史唯物主義的道路。當然,這一時期馬克思對“人的本質”和“社會結構”的理解依然帶有濃重的費爾巴哈人本主義色彩,“市民社會決定國家”這一命題本身還不能算是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但這一命題的提出卻蘊含著歷史唯物主義和馬克思制度觀的思想萌芽。
隨著《黑格爾法哲學批判》的寫作,馬克思越來越意識到要真正剖析市民社會的問題,單純局限于哲學領域是不夠的,還應該進入到政治經濟學和人們的經濟活動中去。于是,馬克思從1843年10月到1845年初在巴黎開始了對政治經濟學的研究,并在這一時期寫成了《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在這一著作中,馬克思把實踐與勞動、生產以及工業(yè)結合在一起,發(fā)現(xiàn)了人類最根本的實踐活動及其特征,并且以生產為基礎分析了社會結構,發(fā)現(xiàn)了社會制度的真正基礎——人類實踐。在這里我們需要說明,《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是一部過渡性著作,馬克思在撰寫時尚處于對經濟學研究的起始階段,其理論本身也沒有達到歷史唯物主義的科學形態(tài),但馬克思從人類實踐出發(fā)去剖析社會結構、研究制度問題的基本研究路向在這一時期中已經清晰地呈現(xiàn)了出來。在隨后的《神圣家族》中,馬克思更進一步明確地把“生產方式”作為理解人類歷史的基礎,從“人對自然的理論關系和實踐關系”去理解歷史,從而為其制度觀的建構奠定了最堅實的基礎。在這之后,馬克思緊接著又寫下了《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和《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正式把實踐確立為他新世界觀的核心和基礎,并從“實踐”出發(fā)揭示了社會的本質、人的本質以及人與世界的關系等重要哲學問題。馬克思在《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中說道:“個別手工業(yè)者逐漸積蓄起少量資本,而且在人口不斷增長的情況下他們的人數(shù)沒有什么變動,這就使得幫工制度和學徒制度發(fā)展起來,而這種制度在城市里產生了一種和農村等級制相似的等級制?!保?]70—71從這里我們就可以清晰地看到馬克思對于制度概念的基本界定:制度起源于人的實踐活動和現(xiàn)實生活,并且一經形成就對存在于其中的人產生制約。這一時期,馬克思通過歷史唯物主義的創(chuàng)立正確地解答了生產方式的運動規(guī)律,并揭示了生產方式對于人類歷史和社會制度的決定作用,為他此后制度觀的全面展開提供了堅實的理論根據(jù)。歷史唯物主義確立之后,以此為思想基礎的馬克思制度觀立即在其文獻中得到了深刻反映。在標志著歷史唯物主義創(chuàng)建正式完成的著作——《哲學的貧困》中,馬克思把所有制直接歸結為生產關系,認為生產關系和所有制是同一個概念,二者并不是先驗的東西,人類歷史中也不存在永恒的制度。在馬克思看來,當人們從“社會關系的”和“歷史的”角度看待包括制度在內的諸多經濟學范疇時,歷史就成了每個“現(xiàn)實的個人”發(fā)展的歷史,也就是作為人類生產方式表現(xiàn)形式的社會制度的發(fā)展史。此時馬克思對于制度概念的認識已經接近成熟。在1848年歐洲各國大革命失敗之后,馬克思對現(xiàn)實狀況再次做出了深刻思考,并最終在《資本論》中通過對資本主義制度的批判揭示了制度概念真正的歷史唯物主義實質:資本主義制度是對人的存在方式的扭曲和顛倒,制度同時表現(xiàn)著人與物的關系,隱藏在物的關系背后的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是“一種生產方式的社會固定化的形式”[3]893。
在馬克思那里,制度作為“生產方式的社會固定化形式”,其演進過程不是一個自然歷史過程,而是人的生產方式的現(xiàn)實發(fā)展過程;制度問題也不是一個事實陳述問題,而是一個存在論和價值論問題,是一個實踐問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和改革正是馬克思制度觀在當代社會的偉大實踐,三十余年的改革開放已經充分證明,制度自覺和制度自信已成為構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的重要條件,是當代中國發(fā)展進步的根本保障。所以通過梳理馬克思的制度觀思想,探尋制度概念的歷史唯物主義內涵,既是我們當前改革的重要理論前提,也是馬克思哲學的當代使命所在。
我國理論界長期從“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這一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命題出發(fā)來闡述馬克思的制度概念,特別是近年來,為了回應新制度經濟學把制度作為“理性人之間的抽象契約關系”的詰難,我們通常把馬克思的制度概念理解為對人與人之間的生產關系或社會關系的概括,甚至簡單地把生產關系、上層建筑或者生產資料所有制直接等同于馬克思意義上的制度,認為“人總是在一定生產力水平上結成生產關系或社會關系,這種社會生產關系體現(xiàn)為相應的生產資料所有制,而生產資料所有制(或與之相應的社會結構形式)就成為構成馬克思制度觀的核心內容”。這一思路當然是正確并具有現(xiàn)實意義的,但其缺陷也是顯而易見的,即同樣沒有突破“主—客”體關系的認識論框架而深入到制度的前提和主體——“現(xiàn)實的個人”的存在之中去,忽視了制度概念的存在論基礎,這無疑與馬克思哲學的基本精神和治思理路是不符的,也無法充分彰顯馬克思制度觀的革命意義和人文價值。
在馬克思那里,人的存在和人的發(fā)展始終是他所關注的全部問題的核心,其制度觀自然也不例外。人通過改造自然而獲得自身的存在,實踐構成了人獨特的存在方式并且使世界二重化為“天然自然”和“人類世界”,實踐由此構成了“人類世界”的本體論基礎。人通過實踐活動和自然界進行物質交換以維持自身的生存,并不斷擴展“人類世界”的邊界。在這一過程中,人與自然、人與人以及人與自身之間都進行著雙向活動,構成一種否定性的關系;人與自然、人與人以及人與自身之間都彼此確認、相互制約,人類實踐總是在這多重關系之中進行的,這種歷史性的關系就是制度。換言之,人總是存在于制度之中的,人類實踐活動也總是依照一定制度而進行的,而制度就是對人的存在方式的歷史性規(guī)范。如馬克思所說:“社會上占統(tǒng)治地位的那部分人的利益,總是要把現(xiàn)狀作為法律加以神圣化,并且要把習慣和傳統(tǒng)對現(xiàn)狀造成的各種限制,用法律的形式固定下來。撇開其他一切情況不說,只要現(xiàn)狀的基礎即作為現(xiàn)狀基礎的關系的不斷再生產,隨著時間的推移,取得了有規(guī)則的和有秩序的形式,這種情況會自然發(fā)生;并且,這種規(guī)則和秩序本身,對任何要擺脫單純的偶然性或任意性而取得社會的固定性和獨立性的生產方式來說,是一個必不可少的要素。這種規(guī)則和秩序,正好是一種生產方式的社會固定化的形式,因而是它相對地擺脫了單純偶然性和任意性的形式。在生產過程以及與之相適應的社會關系的停滯狀態(tài)中,一種生產方式所以能取得這個形式,只是由于它本身的反復的再生產。如果一種生產方式持續(xù)一個時期,那么,它就會作為習慣和傳統(tǒng)固定下來,最后被作為明文的法律加以神圣化?!保?]893—894在這里我們可以看到,馬克思明確地提出了制度是“作為習慣和傳統(tǒng)而被社會固定化的生產方式的形式”。在馬克思的著作中,生產方式是一個具有多重含義的概念,有時側重于指生產力,有時側重于指生產關系,還有時則側重于指生產力和生產關系之間的中間環(huán)節(jié),而在對于制度的界定中,我們認為生產方式是指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總和,是人類在一定歷史時期內進行實踐活動的方式,即人的存在方式。
首先,制度是對“人的存在方式”的歷史性規(guī)范。人的存在方式是特指人區(qū)別于自然界中其他一切動植物的、使人成之為人的獨特存在方式,從這一意義上說,人的存在方式也就構成了人的本質。在馬克思那里,人的存在絕不是指人作為有機生物而維持生命存續(xù)的狀態(tài),因為這樣的存在與動物的生命特征并無區(qū)別。在馬克思看來,人在最初與動物一樣,是以物的方式去活動并同自然發(fā)生關系的,但得到的卻是自然或者物以人的方式而存在,從而使人成為主體,使自然成為客體,使人與自然的關系成為一種否定性、能動性的“為我而存在”的關系。也就是說,人要以人的方式存在就必然以自身的活動否定外部自然以肯定自身,從而使自然不斷成為合乎人的意識和目的的意義世界以使人居于其中。而人為了能夠創(chuàng)造自己的現(xiàn)實世界和歷史首先必須能夠生活,為了能夠生活就必須進行物質實踐活動,從而與自然進行能量交換。而為了實現(xiàn)人與自然之間的能量交換,人與人之間就必然結成一定的社會關系以交換其活動,所以,這種有意識、有目的的改造自然的社會性活動就構成了人的存在方式,即實踐。人類全部的社會生活在本質上都是實踐的,實踐構成了人的存在和現(xiàn)實世界的基礎和本質。而制度作為對人的存在方式的規(guī)范,也就是對人的實踐活動的確認和制約,不同類型的具體制度也就是人們在特定歷史時期的實踐方式的表現(xiàn)形式。
其次,制度是對人的存在方式的規(guī)范。筆者認為,規(guī)范在其哲學意蘊上講至少有兩重含義:一是確認,二是制約。正如恩格斯所說:“在社會發(fā)展的某個很早的階段,把每天重復的生產、分配和交換用一個共同規(guī)則約束起來,產生這樣一種需要:借以使個人服從生產和交換的共同條件。這個規(guī)則首先表現(xiàn)為習慣,不久便成了法律。隨著法律的產生,就必然產生以維護法律為職責的機關公共權力,即國家。”[4]211從這里我們可以看出,制度之所以出現(xiàn),首先表現(xiàn)為人們的這樣一種需要:個人要服從于生產和交換的共同條件。正如馬克思所說,有生命的個人構成了人類歷史的第一個前提,人們?yōu)榱松?,首先就需要生產吃喝住穿以及其他一些東西,而任何生產活動都必須按照一定的目的、在一定的行為方式和社會關系中進行,當一種生產方式即恩格斯所說的“生產和交換的共同條件”能夠提供足夠的勞動產品以滿足人們的需要時,便會被確認下來作為制度,以對之后的實踐活動進行指導。也就是說,制度表現(xiàn)為人們對自身實踐方式的肯定以及對自身本質力量的確認。制度既是產生于人類實踐之中,又是相對于人而存在的,是人的本質力量的對象性存在,只有通過被確認下來的制度,人才能真正認識到自身本質力量的實現(xiàn)程度。所以人能夠進行何種方式的實踐活動就會形成相應的制度形式;也可以說,在相應的制度之下,人們就只能通過一定的實踐方式而存在,人的存在方式就被確認到這樣的程度。而制度作為人對自身在不同歷史時期的存在方式的一種確認,也就意味著一種實踐方式要成為制度,必須首先符合作為“生產和交換的共同條件”,要被人們確認為共同性、習慣性和重復性的行為,而不是個別性、偶然性和隨機性的。也就是說,制度一經形成便具有一定的現(xiàn)實性和客觀性,在一定時間范圍內對生存于其中的人及其活動具有強制性的作用,其形成、消亡和所起到的作用都不以個人的意志為轉移。制度的規(guī)范性產生自人及其活動本身,是人為了自身存在而創(chuàng)造的外在環(huán)境和活動規(guī)則,是人所創(chuàng)造并居于其中的意義世界的表現(xiàn)形式。換言之,人要生存就必須進行實踐活動,而任何方式的人類實踐都只有在一定制度的規(guī)定和制約下才能順利進行,而這種制度的規(guī)范性不但產生于人類實踐,而且隨著人類實踐的歷史性發(fā)展而不斷變遷。
第三,制度是一種歷史性規(guī)范。人是歷史性存在,或者說歷史性是人的存在的本質屬性,那么制度作為對歷史性存在——人的規(guī)范,在本質上也就是一個歷史性范疇。制度的歷史性根植于人和人的存在方式的歷史性。人與動物不同,人并不是消極地適應自然以求得生命的延續(xù),而是通過實踐,通過改造自然、否定自然而存在于自然之中。實踐構成了人的存在方式和人的本質,而實踐本身正是處于不斷地變化發(fā)展之中,以推動人類社會和人類歷史不斷向前行進。也就是說,人是歷史性的存在,人的存在方式即人類實踐是歷史性的活動,那么,作為對人類實踐活動規(guī)范化的制度也就必然是歷史性的。任何一種具體制度的存在或消亡都有其歷史必然性,沒有永恒的制度,也沒有在某一種制度下永恒存在的人,任何制度都會隨著人類實踐活動的發(fā)展而為新的制度所取代。這一過程在本質上并不是一個時間問題,而是一個實踐問題,人類實踐構成了制度的存在論基礎。
馬克思哲學在本質上是一種生存論的本體論,實踐在馬克思哲學中應當首先從存在論而不是認識論的角度加以把握。在馬克思那里,歷史是一個總體性范疇,是由人創(chuàng)造并為人所居于其中的現(xiàn)實世界的發(fā)展過程,是人類實踐活動即人的存在方式在時間中的展開,實踐構成了人的存在方式和人類歷史的本質,是對人的歷史性存在的整體意指。而人類實踐總是在各種制度形式的規(guī)范下進行,實踐能力向前發(fā)展,人的存在方式也就發(fā)生變化,那么相應的制度形式也必然發(fā)生變遷,以實踐為基礎的人類歷史的發(fā)展過程自然就表現(xiàn)為不同制度形式之間的變遷和演進過程。也就是說,制度作為對人的存在方式的歷史性規(guī)范,也就是作為人類歷史的外在表現(xiàn)形式而存在。人既是歷史的創(chuàng)造者,又是制度的創(chuàng)造者,作為歷史主體的“現(xiàn)實的個人”也必然作為制度的主體?!艾F(xiàn)實的個人”是自然存在、社會存在和意識存在的統(tǒng)一,作為人的存在方式的實踐也就是物質生產、社會交往和思維活動的統(tǒng)一,于是,以人的實踐活動的類型為標準,制度也就被劃分為經濟制度、政治制度和文化制度,分別對人的物質生產活動、社會交往活動和思維意識活動進行規(guī)范;無論在任何時代,人又總是以個體、群體和類三種形式而存在,按照人的存在形式,制度又可以被劃分為個體制度、群體制度和類制度,以便對人與人、人與社會以及人與自然的關系加以規(guī)范。正是各種交織在一起的制度形式對人的存在方式構成了歷史性的規(guī)范,確認并制約著人類歷史的最終走向。也正是這種歷史性規(guī)范的存在使得人通過制度創(chuàng)新而改善人的存在方式、促進人的發(fā)展成為可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和改革在本質上都繼承了馬克思制度觀的精神實質,即為了實現(xiàn)人的價值以求得人的解放,其制度的建設和創(chuàng)新在關注技術層面和效率層面的同時,更要將人的標準,即人文價值尺度在制度建設和評價中凸顯出來,堅持“以人為本”的原則,要將是否有利于滿足人的存在和發(fā)展的需要,是否有利于人的本質的充分實現(xiàn),是否有利于促進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以及人與自身的和諧作為制度建設和創(chuàng)新的出發(fā)點和落腳點,充分彰顯馬克思主義理論的人文價值和人文關懷。
[1]楊耕.形而上學批判、意識形態(tài)批判和資本批判的統(tǒng)一[J].社會科學戰(zhàn)線,2011,(9).
[2]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
[3]馬克思.資本論: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
[4]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