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一
十年前,在一次飯局上,伴著東坡肘子,我平生第一次看到馬修巴尼(Matthew Barney)的《懸絲》(Cremaster Cycle)。當時我們一群毛頭學生聽說導師剛從國外帶回來一張神秘的片子,跑遍望京飯館定了一個能放DVD的包間。在《懸絲3》華麗的開場中大家都放下了手里的筷子,原本應該進行的討論會沒怎么討論起來,都震驚了。那次放映會的場景就像它的內(nèi)容一樣詭異令我印象深刻。新千年之初的藝術(shù)圈,第一次看馬修巴尼的作品沒有人會不被震撼,都為那撲面而來的“洋氣”著迷。然而越是看不懂的東西越是激發(fā)文青們的求知欲,經(jīng)過幾年掃蕩式的搜集資料,我和小伙伴們居然看全了《懸絲》系列,那股熱情在2006年上海雙年展終于引進的大片《掙脫9》(Drawing Restraint 9)中達到了高潮。說真得,如果錯過了某次馬修巴尼的電影就很難再看到,所以這次布魯克林為期五天的新片放映場場爆滿。
本片《River of fundament》,譯為本源之流或者更直白的說肛門之流(以下簡稱《源流》)。三段式結(jié)構(gòu)包括兩次中間休息總時長六個小時,拍攝從2006年開始歷時八年。放映地點布魯克林音樂學院哈維劇院(BAM Harvey Theater)對馬修巴尼的電影來說是絕佳的配合。就像底座對雕塑,畫框?qū)Ξ嬅娴闹匾砸粯?。這個有著一百多年歷史的殘破劇院極富表現(xiàn)力,墻皮大片的剝落、被腐蝕的鋼架結(jié)構(gòu)暴露出解剖式的形態(tài),其實整個建筑早已從里到外被現(xiàn)代科技整修過一通而不留痕跡成為一個包裝完美的新潮地標。我相信電影選在這里放絕不是偶然的,就像馬修巴尼使用的所有畫框都比繪畫更講究一樣,這個劇院成了作品的一部分。在我觀影之前讀到一篇評論《Wading in Matthew Barneys river of shit》(《趟行在馬修巴尼的大便之河》)。從名字可以看出作者的態(tài)度,我的體會是這篇評論是比較客觀和能概括觀眾感受的?!对戳鳌坊谄绽擢劦弥髅绹骷襈orman Mailer[1]的小說《古代之夜》(《ancient evenings》)。電影由Norman葬禮的追思會開始演變成浮游在哈德遜河上的超度之旅,伴隨死者之死生者老去,一個女人生出一只鳥,靈魂穿梭在美國西部的汽車修理廠和古埃及神話間直到重生,背景中是大段的美國自然風景?;旧鲜且粋€關(guān)于生死輪回的意識流。當然其中充斥著大量的馬修巴尼標簽,性器官,賽車、暴力、循環(huán)、宗教、金箔。在影片的序曲中,巴尼扮演的角色把一根大便裹上金箔,定下了這六個小時的基調(diào),我大概一輩子也不會看到更多有關(guān)糞便的鏡頭了。
老實說這是一部令觀眾失望的作品。五個半小時的長度充滿了內(nèi)容,但繁忙的同時又是懈怠的。雖然充斥著驚奇的橋段,比如解剖母牛鉆入母牛的身體,腐爛的烤豬,漂浮的整棟房子,一個女人倒立著在餐桌上撒尿,但我并不覺得這些段落足夠驚人,反而覺得它們沒有拍出比素材本身更驚人的東西。在《懸絲》中始終抓緊我神經(jīng)的是一種物質(zhì)性的雕塑感。不管是道具,服裝還是敘事結(jié)構(gòu)有一種不能完全被解讀的曖昧品質(zhì),那種粘膩配合著完善做工表現(xiàn)出的光潔潤澤的肌理。巴尼采用的材料是個人化的,在當時看充滿新鮮感,比如各種高品質(zhì)的塑料和硅橡膠、尼龍織物、凡士林、人造水晶和玻璃,恰好介于時裝工業(yè)材料和雕塑材料的兩者之間,質(zhì)感粘稠而又清晰。在更加吸引我的《掙脫》中,有著個人化的對拓展和束縛的體驗,產(chǎn)生自運動和突變的偶發(fā)性。而《源流》則是一部起源于文學并致敬電影語言的作品,其中角色眾多不乏大牌演員,但流露出的是電影表演而缺少身體體驗和參與,就連馬修巴尼自己扮演的角色也似乎停留在表面,甚至根本沒必要由他自己來演??傊凇稇医z》和《掙脫》中觀眾看到的是充滿手感的藝術(shù)家雕塑的過程,電影只是承體;而《源流》表現(xiàn)的則是電影本身。從視覺效果來說,相較《懸絲》昂貴而美味的視效,《源流》是黯淡的。化妝和戲服的分量減弱了,除了少數(shù)扮演神靈的角色外,大多數(shù)人物的著裝是日?;?。少數(shù)角色的裝扮或者是潰爛的或者是渾身涂滿泥血和糞便,并沒有藝術(shù)品的質(zhì)感,而是好萊塢電影工業(yè)的化妝產(chǎn)物。
雖然作為觀眾我不喜歡這部失敗的作品,但另一方面作為研究馬修巴尼的線索,這部轉(zhuǎn)變中的作品倒提供了更多價值。首先,更強的自然主義風格是這部片子的明顯特點,也是這部片子并不“好看”的重要原因。有很多拍攝自然風景和靜物的長鏡頭在自然中挖掘象征性的圖像符號使自然產(chǎn)生凝練的戲劇性,反而比一些駭人的鏡頭更有張力。在這種趨勢下巴尼以往作品中出色的化妝、服飾和道具顯得沒有必要。大概很多粉絲會為此遺憾,因為馬修巴尼卓越的才華確實表現(xiàn)在天馬行空的造型中,從九十年代開始他作品中那些即古怪又古典富有想像力的形象是非常前衛(wèi)的。但問題是這部分創(chuàng)作始終跟時尚關(guān)系曖昧,比如跟英國設計師亞歷山大麥昆(Aleander McQueen)的關(guān)系,沒有資料顯示他們一起合作,但兩人各自在不同領(lǐng)域創(chuàng)作的人獸結(jié)合的形象是很相似的。到底是麥昆借取巴尼的呢?還是巴尼借取麥昆的呢?很難說清,至少那個小腿殘缺的女演員、模特艾米慕琳斯(Aimee Mullins)是他們共同的繆斯??梢岳斫獾氖撬麄兊撵`感來源很相似,比如古代神話,哥特建筑,文藝復興繪畫。但是一個嚴肅藝術(shù)家的圖像風格非??焖俚谋簧虡I(yè)化是否是好現(xiàn)象呢?今天,以雷帝嘎嘎(Lady Gaga)為代表的流行風格普及,再看馬修巴尼創(chuàng)作的戲劇化形象就沒有那么震撼了,說明其嚴肅性過快地被流行文化消解。所以我認為自然主義的風格不失為具有獨立性的轉(zhuǎn)變方式,我甚至期待馬修巴尼完全放棄花俏的戲裝。
其二,這是一部有意靠攏電影的電影,其中引用了不同的類型片風格,比如音樂片,偵探懸疑片,所以似乎不應該以是否具有雕塑感來看待它。《源流》的部分實驗性在于視覺與文學性的關(guān)系,這是電影語言的本質(zhì)。這部影片中大量地使用對白,這在他以前的電影中從來沒有過。這些對白并不都是擲地有聲的,夾雜著很多廢話,并且通過聲調(diào)轉(zhuǎn)入音樂,用語言和音樂的結(jié)合處理對白,可以說是抽象表現(xiàn)主義式的對白。這一點像是受了比約克(Bj?rk)的影響,雖然傳聞他倆已經(jīng)于去年分手,但《源流》中仍然出現(xiàn)了唱歌的小女孩角色。除了《懸絲》《掙脫》系列電影以外,聲音一直在巴尼作品里占有重要地位,本片在音樂方面的合作者喬納森貝普勒(Jonathan Bepler),是馬修巴尼和比約克共同的長期合作者,如果說巴尼的表現(xiàn)差強人意,貝普勒在音樂方面的創(chuàng)作是無可挑剔的。
其三,《源流》的結(jié)構(gòu)前所未有的清晰,即使眾多不同場景疊加著敘述出繁復的空間感,其主線仍是宗教祭壇畫的三屏樣式。解剖的母牛身體,噴泉版的糞便,奇特的人體造型都明顯提示了15世紀荷蘭畫家博斯(Hieronymus Bosch)的三聯(lián)畫《人間樂園》或是《最后審判》。影片的三段正符合死亡、超度、誕生的主題。在這一線性結(jié)構(gòu)之上,《源流》的空間結(jié)構(gòu)分割圍繞河流。水面上和水面下是兩個世界,現(xiàn)實的角色生活在水面的房子里,鬼魂和神靈的角色來自水下。河流兩岸也是兩個世界,來自不同種族的,不同年代的人群交戰(zhàn),象征孕育。而與汽車有關(guān)的橋段是小說中Norman的年輕時代記憶,所以切割出另一個空間。這與《懸絲》的結(jié)構(gòu)是非常相似的,但《懸絲》正如名字所示,Cremaster cycle( 提睪肌周期)是由人體解剖生發(fā)出的虛構(gòu)世界因而散發(fā)著迷人的迷惑氣質(zhì),相比之下《源流》的主題使人更容易進入。
還有值得一提的是,在追思會場景中的所有演員都是著名的老一輩藝術(shù)家、作家、演員、哲學家、一群地道的紐約客,他們各自扮演自己。這顯然使人聯(lián)想到《懸絲3》中,巴尼請著名雕塑家Richard Sirre出演自己,復制他在70年代做過的一次作品現(xiàn)場。當我在想這是致敬還是諷刺時,意識到其實只是引用。馬修巴尼的作品之所以有龐大的體系是來自于他耶魯大學的學術(shù)背景。他用做論文的扎實方法做作品:引用、注腳、注腳上再引用,再次加注腳,每一個部分都實實在在地展開就有了現(xiàn)在這種厚實而宏大地格局。這部新片也許讓馬修巴尼走下了神壇,但看一個好作者不成功的作品我的確得到了更多。那本持續(xù)給他帶來靈感的小說《古代之夜》就是普利策獎得主的蹩腳作品。
注:
1《Wading in Matthew Barneys river of shit 》 Jillian Steinhauer on February 14, 2014
http://hyperallergic.com/109237/wading-in-matthew-barneys-river-of-shi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