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月欣
(浙江師范大學 人文學院,浙江 金華321004;紹興文理學院 人文學院,浙江 紹興312000)
紹興文理學院越文化研究中心、復旦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研究中心聯(lián)合主辦的“江南暨越地戲曲研討會”2013年10月18日在戲曲之鄉(xiāng)紹興召開,來自北京、天津、上海、黑龍江、河南、江蘇、安徽、福建、廣西、浙江等10多個省市的六十多位專家學者出席。越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明清文學文化專家潘承玉教授主持開幕式,紹興文理學院副校長壽永明教授、復旦大學古代文學研究中心主任黃霖教授、越文化研究中心常務副主任謝一彪教授,與著名戲曲史專家廈門大學鄭尚憲教授、河南大學張大新教授等出席開幕式,并分別代表主辦單位和出席專家學者致辭。
黃霖教授主持開幕式后的主題報告,廈門大學鄭尚憲教授、河南大學張大新教授、復旦大學陳維昭教授、天津師范大學張正學教授、杭州師范大學徐大軍教授、上海電視臺戲曲頻道負責人杜竹敏編劇等專家發(fā)表主題演講。陳維昭的演講題目為《魏晉六朝的樂署、俗樂與戲曲淵源》,內中以詳實的史料條理清晰地論證魏晉六朝時期雅樂與俗樂的消長與相互滲透關系,并指出雅樂樂章的譜寫以郊廟祭祀的儀式性、實用性為目的,一旦滿足這一目的,雅樂就有理由停步不前;相比之下,俗樂以其生動流變的娛樂性滿足人的感性娛樂需求,在魏晉南北朝時期,俗樂又呈現出空前的多樣性和豐富性,一步步走向戲曲舞臺。鄭尚憲的報告標題為《論石君寶劇作的前衛(wèi)性》,將石君寶的雜劇代表作《曲江池》《秋胡戲妻》與《李娃傳》等其他戲曲作品對比分析,從劇中女性形象的塑造等角度深刻闡述石君寶劇作的前衛(wèi)性,指出其顛覆“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這一根深蒂固的封建綱常觀念。鄭教授以獨特的眼光發(fā)掘了淹沒在大批優(yōu)秀元雜劇作家作品中的石君寶劇作的前衛(wèi)性。張正學的報告《試論宋元南戲的韻系、韻部與用韻》展示了清晰的統(tǒng)計圖表,以探討南戲的音韻問題,為大家很好地呈現中國古代俗文學文體形態(tài)研領域究的一項成果。其指出早期南戲的韻系是以溫州方音為基礎,等到南戲之曲成熟為“宋人詞而益以里巷歌謠”時,其韻系便向宋人詞韻靠攏;南戲因“合韻”現象使韻部實際只有十個等現象。杭州師范大學徐大軍在報告《劇體詩用:明清之際寫心劇的創(chuàng)作特性及其成因》中指出“劇體詩用”的概念,明確寫心劇是文人個人表意立場上的“劇體詩用”,而不是戲曲編演立場上的“劇體劇用”。他認為要認識這類劇作的面貌和價值,不應只看到它是對戲曲的變體,還應把它們放在詩歌發(fā)展史上來考察,看到文人在詩言志傳統(tǒng)上對劇體的主動利用。張大新的演講報告《樊粹庭劇本創(chuàng)作的美學思想》結合美學思想理論,提出樊粹庭的劇本創(chuàng)作呈現出悲喜交并的審美風格。他認為其作品的悲劇思想主要體現在表現底層社會的苦難方面,突出人物形象,從而在劇作中充溢著憂國憂民的情感底蘊;而其喜劇思想突出地表現在劇本語言天然風趣等方面,傾向于褒揚純良的人性和崇高的品質,使劇作洋溢著溫暖輕舒的韻致。杜竹敏的主題報告《試論越劇舞臺上的女性視角》以一位編劇的眼光和角度,為我們論述江南女性美對女子越劇的影響,并嘗試探討越劇的繼承與發(fā)展話題。她認為像越劇這樣形成鮮明女性特色的劇種并不多見,究其原因,是越劇的女性特色并不僅僅外在表現于女性角色,更內在于以女性視角選擇題材、呈現舞臺等方面。
分組討論分2組4場展開。其中第一組兩場分別由復旦大學黃仁生教授與廈門大學鄭尚憲教授、廣西師范大學杜海軍教授與福建師范大學王漢民教授主持,研討主題為“中國戲曲演進史宏觀及個案研究”。第二組兩場分別由浙江大學徐永明教授與天津師范大學張正學教授、浙江工商大學聶付生教授與杭州師范大學徐大軍教授主持,研討主題為“江南暨越地戲曲以及其他地區(qū)戲曲發(fā)展的個案”。
在中國戲曲演進史宏觀及個案研究研討中,廣西師范大學杜海軍的論文《論元曲選目的知見錄性質》,仔細考察明代戲曲家臧懋循所編《元曲選目》中劇目的移動、總結出“臧懋循將經見劇目前移、未見劇目后移”的規(guī)律,認為《元曲選目》具有知見錄性質。這一內容迄今未見學者有任何討論,為我們了解元雜劇在明代的流布以及日后的元雜劇的佚失提供參照,對于發(fā)現、輯佚元雜劇、研究元雜劇在明代的流傳以及研究臧懋循的戲曲思想有一定幫助。上海大學楊緒容的《田水月山房本〈西廂記〉:最接近于“徐爾兼藏本”的徐評本》一文中細細例舉幾十條“田水月山房本”與“徐爾謙藏本”相通或相似評語,來論證“田水月山房本”最接近于“徐爾謙藏本”,版本研究細致嚴謹。中國傳媒大學張榮愷的論文《悲劇結構與悲劇性格——元雜劇〈李太白貶夜郎〉之悲劇性解讀》以《李太白貶夜郎》這個獨特的研究文本為例,對中國戲曲悲劇性的兩個問題“中國戲曲大團圓的結局與悲劇題材戲曲是否矛盾”“中國戲曲文本的文人化寫作方式與演出‘且歌且舞’模式是否與戲劇悲劇結構與悲劇性格的創(chuàng)造相?!边M行考察,從新的視角深刻解讀戲劇結構設置、人物性格塑造等,對中國戲曲的悲劇性提出新見解。紹興文理學院佘德余的論文《同具荒誕性,但不能以荒誕劇稱之——明清諧謔諷刺戲曲中的荒誕性與西方荒誕派戲劇之比較》,深刻地指出由于明清時期的諧謔諷刺戲曲與西方荒誕派戲劇歷史時期不同,地域文化氛圍也不同,在表現手法方面同中有異,在主題思想、審美情感上小同大異,不能以荒誕劇稱之。蘇州大學艾立中《論明末清初南北曲的演變——兼談魏良輔和沈寵綏的復古實質》一文一針見血地指出明末清初北曲創(chuàng)作在復興,南北曲都成為曲家常用曲體,二者功能的界限已經逐漸淡化,并兼論魏良輔和沈寵綏的實質上都是復古,只是復古的目標不一致。華東師范大學李舜華《明初弦索官腔與元季明初南北曲的消長》一文明確了“入弦索”(入樂)的概念,即集文人樂工之力,考音定律,固定腔調,最終以官方的名義加以認可,廣泛推行。并重新追溯南北曲發(fā)生的歷史路徑,重構元季明初南北曲入樂“從四方新聲到弦索官腔”的歷史過程,進一步闡明其間所隱寓的理論取向及其精神意義,考辨“北曲入弦索而南曲不入”的問題,索解了戲曲研究中的一樁疑案。廈門大學楊惠玲《明清族會演劇考》一文從家族文化的角度探討明清時期江浙一帶族會演劇的組織形式、規(guī)制及其作用和影響,為戲曲研究者提出了很有價值的建議。紹興文理學院吳從祥的論文《論梁辰魚〈浣紗記〉的忠義主題》以“忠義”為主題,對《浣紗記》文本進行脈絡清晰的分析論證,指出劇本不僅將忠義提升至極高地位,而且夸大忠臣對國家興亡的決定作用,是一首忠義贊歌。閩江學院鄒自振提交的論文題目為《湯顯祖遂昌善政與戲曲詩文創(chuàng)作之關系》,該文深入淺出地梳理湯顯祖在遂昌從政時的發(fā)展生產、獎勵農時等善政,結合其詩文創(chuàng)作,論述其不少詩作都是遂昌生活的寫照。杭州師范大學鐘明奇的《人格嬗變與審美選擇——論李漁及其小說戲曲創(chuàng)作》一文以李漁的人格嬗變?yōu)榍腥朦c,分析其小說戲曲為何不能達到“真正文藝上的創(chuàng)作”,為我們研究李漁及其戲曲作品提供新的視點。浙江大學徐永明在論文《清代曲家鄒式金、鄒兌金兄弟家世考》中對現存資料較少的清代曲家鄒氏兄弟的家世和交游等進行抽絲剝繭般的深入考證,得出詳細而深入的資料,指出自宋元以來一直到明清的七百余年間,無錫鄒氏文獻相仍、人才輩出,從而為我們以后研究鄒氏兄弟奠定深厚的資料基礎。黑龍江大學魏洪洲《〈北詞廣證譜〉作者考——兼論〈九宮正始〉》一文主要探討《北詞廣正譜》的成書過程和歸于誰之名下等問題,該文通過對格律譜發(fā)展脈絡的梳理,進行層層論證,層次清晰、論據詳實。廈門大學趙春寧的論文《晚清助賑演劇的興起與發(fā)展——以〈申報〉戲曲史料為研究對象》首先明晰“助賑演劇”和“義務戲”“義演”等概念的異同,其次根據詳實的《申報》材料對晚清助賑演劇的興起與發(fā)展及其原因和意義等問題做了充分論述。
在“江南暨越地戲曲及其他地區(qū)戲曲發(fā)展的個案研究”研討中,中國戲曲學院吳新苗在文章《“借其異跡,吐我奇氣”:〈四聲猿〉創(chuàng)作主旨論》中一再強調要把《四聲猿》中四部雜劇的主題統(tǒng)一起來,深刻地指出過度牽強地做思想主題闡釋和社會學批評,不僅不符合文本的客觀差異,也因而忽略了《四聲猿》作為戲劇藝術的品性。浙江長征技術學院胡源提交了《論徐渭的雜劇創(chuàng)作及〈南詞敘錄〉戲曲理論的價值》一文,他認為徐渭的雜劇帶有濃厚的民間文學色彩,開辟了諷刺雜劇的新路。他還認為徐渭對有關戲曲文學方面的論述,主要在概述南戲源流、簡略評點排次南戲名劇作等方面。浙江大學周明初教授與博士生黨月瑤合撰的論文《〈蝴蝶夢〉作者謝弘儀生平事跡考》通過鉤稽家譜、方志、文集等資料,對謝弘儀生平事跡進行考證,梳理出謝弘儀從明朝萬歷至清朝順治年間的生平履歷,并得出其完整的家庭關系,還對《蝴蝶夢》的創(chuàng)作時間進行考證、對目前學界將謝國當作謝弘儀本名或又一名的錯誤及其致誤原因進行梳理。中國計量學院趙素文《明末紹興曲家陳情表事跡考辯》一文談論明末清初浙江紹興戲曲作家陳情表的創(chuàng)作,并詳細列述其詩詞和戲曲作品風格,為大家披露了一位不為人知的戲曲作家。上海中醫(yī)藥大學吳慶宴《孟稱舜與越中鄉(xiāng)賢交游考》一文從孟稱舜的交游的鄉(xiāng)誼之交、性情之交、思想之交和文學之交四方面出發(fā),對其交游活動進行充分詳實的鉤稽、梳理等考辨工作,對于解讀孟稱舜的性格形成、思想淵源、藝術見解等均有重要意義。杭州師范大學郭梅的論文《試論古典文化和越劇歷史劇的關系》通過精心的劇目篩選和闡述,指出越劇的題材來源廣泛,其中相當一部分是歷史劇。真實的歷史人物和歷史事件等成為越劇改編的重要題材,中國古典文化以各種形式融入到越劇中,與此同時,中國的古典文化精神也以越劇的方式得以體現。紹興文理學院劉昉《〈羅密歐與朱麗葉〉的“西洋化”越劇改編研究》一文立足于譯介學理論,回歸經典研究,以越劇的形式對莎劇經典《羅密歐與朱麗葉》作“西洋化”改編。她認為可以通過比較分析將莎劇經典《羅密歐與朱麗葉》與越劇經典《梁?!泛芎玫厝诤?,為中西戲劇比較研究拓寬了思路。紹興文理學院卓光平的論文《“魯迅資源”與越劇現代戲的發(fā)展》從越劇的藝術探索與“魯迅資源”的開掘、魯迅的思想資源與越劇的現實關照、魯迅的文學資源與越劇經典的誕生三方面論述“魯迅資源”與越劇現代戲的關系。紹興文理學院俞婉君的《墮民與紹興地方戲》一文主要深入細致地研究墮民戲這一戲種,全文在多次采訪紹劇發(fā)源地“三埭街”墮民遺老、深入了解民間墮民戲發(fā)展狀況的基礎上寫成,詳細介紹墮民戲業(yè)服務的場合、戲業(yè)的分類、扮演戲弄的程式、墮民“走年節(jié)”中的藝能等,為我們研究紹興地方曲藝提供了非常寶貴的資料。杭州師范大學袁瑾《迎神賽會中民間藝術的表演傳統(tǒng)——以紹興舜王巡會會貨表演為例》一文從地域民間信仰與鄉(xiāng)民藝術關系角度出發(fā),以“藝術化的民俗活動”為切入點,對紹興舜王廟會等帶有強烈信仰因素以及濃郁地方特色的民間表演藝術樣式進行細膩且深入地剖析,探求信仰與藝術如何在民眾日常生活中得以自然呈現。紹興文理學院宋浩成提交的論文《紹興地方曲藝的起源與民俗》饒有趣味地展示了紹劇的起源與民間祭祀活動的深刻關聯(lián)。江南大學李曉春《無錫天韻社的昆曲傳承與傳播》一文以天韻社為例,在文化傳播的視野下研究近現代吳地民間音樂社團,指出天韻社的歷代音樂家堅守昆曲的清唱本色與傳統(tǒng),著重于昆曲清唱樂譜的編訂,唱腔音韻和器樂伴奏的研習與傳承以及昆曲音樂的錄制,通過社內曲友的同期雅集和不同曲社間的會唱等活動形式推動昆曲藝術的傳承與傳播。浙江工商大學聶付生《論甬劇〈半把剪刀〉等三部悲劇的甬劇史意義》一文認為《半把剪刀》等三部悲劇是甬劇史上的典范之作,其藝術的表現手段、語言的運用和甬劇的音樂等,都在甬劇的發(fā)展史具有標桿性的意義。向本次會議提交論文并參與討論的,還有學術生力軍,博士生涂謝權、林佩萱、劉佳、張曉燕、鄭政、毋丹、徐芳芳等。
復旦大學羅書華教授,浙江師范大學江南文化研究中心首席專家王嘉良教授,紹興文理學院劉家思教授、俞志慧教授等也或以論文提綱,或以即興演講和評述等方式參與了本次研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