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保平,黃麗英
試論女子舞龍運動發(fā)展的環(huán)境研究
時保平,黃麗英
運用文獻資料、專家訪談和邏輯分析等研究方法,通過對女子舞龍運動概念的闡釋,論證了女子舞龍運動具備國內、外的發(fā)展環(huán)境。在國內,具有相關政策保障、廣泛的群眾基礎和人文環(huán)境;在國外,隨著舞龍賽事的廣泛交流以及國際間的文化交流,給女子舞龍運動的發(fā)展開拓了廣闊的國際空間。
女子;舞龍運動;環(huán)境
女子舞龍運動:是指女性舞龍者在龍珠的引導下,手持龍具,隨鼓樂伴奏,通過人體運動和姿勢的變化,完成龍的舞、游、穿、騰、翻、滾、戲、組圖和造型等動作和套式,以展現(xiàn)龍的精、氣、神、韻等內容的一項民族傳統(tǒng)體育項目。它反映了龍所象征的中華民族團結向上、不屈不撓、喜慶祥和的精神風貌。
2.1 政策保障
新中國成立以后,《中華人民共和國婦女權益保障法》宣告了中國婦女在政治、經濟、文化、體育、社會和家庭生活等各方面均享有與男子平等的權利。國家保護婦女依法享有的特殊權益,逐步完善對婦女的社會保障制度。其中體育和女性問題一直都受到了黨和國家的高度重視,隨著婚姻法、憲法和勞工法等相繼出臺,女性的社會地位和生活發(fā)生了根本性的變化。女性開始走出家庭、進入社會,并積極參與體育運動。隨之國務院又頒布并啟動了《全民健身計劃綱要》,其目的是為了增強全民體質,提高民族素質,造福人類,這也是與實現(xiàn)我國現(xiàn)代化目標相匹配的一項重要措施,是符合現(xiàn)代社會發(fā)展需要的。然而,婦女是社會人口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群眾性體育活動中,婦女體育健身活動一直是十分薄弱的環(huán)節(jié)。如何使婦女在時代的洪流中積極投入到全民健身的行列中去,使這一薄弱的環(huán)節(jié)壯大起來。社會主義制度的優(yōu)越性為中國女性進一步解放提供了理想的經濟基礎。同時也使得舞龍運動在全民健身計劃中的積極作用越來越得到體現(xiàn),也給女性參與感受舞龍運動提供了一個廣闊的空間。
在世界范圍內《布萊頓婦女與體育宣言》把世界婦女體育運動發(fā)展到一個的嶄新時代。宣言為促進婦女全方位參與體育運動,發(fā)揮自身作用提出了行動綱領,起到了積極的宣傳作用。這項宣言旨在發(fā)展一種運動文化,使女性能夠參與到體育運動的各個方面,并在體育運動中體現(xiàn)自身價值[1]。此外,自1992年開始,國家體委群體司農村處組織有關人員對舞龍運動進行專門的研究,并先后于1992年年底和1993年年底召開了“全國舞龍競賽規(guī)則研討會”。1995年2月,經國家體委批準,把龍獅運動列入全國正式比賽(四類)項目,1995年10月中國龍獅運動協(xié)會成立,1996年龍獅項目被列入第二屆全國農民運動會正式比賽項目,還有其已作為每4年一屆的全國體育大會等綜合性體育運動會的正式比賽項目,而且每年都舉辦有10次左右的全國舞龍舞獅錦標賽和邀請賽等。同時也響應了2001-2010年中國體育發(fā)展改革與發(fā)展綱要提出的:“進一步發(fā)揮民族地區(qū)的優(yōu)勢,開展民族體育資源,做好民族傳統(tǒng)體育項目的挖掘、整理和推廣的工作?!盵2]
2.2 群眾基礎
女子舞龍運動的開展無論是在民間還是在學校都有著廣泛的群眾基礎。長期以來,舞龍運動一直活躍于民間,不管是以往的祭祀宗教活動,還是與民間傳統(tǒng)的節(jié)日、慶典、燈會等相結合的娛樂活動,都突出了當地的民俗民間文化,具有明顯的地域性和娛樂性。然而,女子舞龍運動也屬于民俗體育的范疇,其種類繁多、形式多樣、生動活潑、內容豐富多彩、規(guī)則簡單通俗易懂,是老百姓喜聞樂見、廣泛參與的活動,即便在街頭巷尾也是極易開展,贏得了社會廣泛的喜愛和重視,同時也滿足了廣大群眾運動娛樂多樣化的需要。女子舞龍運動的開展給婦女健身娛樂拓展了又一廣闊的空間,使她們在日常生活中抒發(fā)情感、溝通感情、增強群體凝聚力以及享受生活的樂趣。
隨著經濟的發(fā)展,國家對農村義務教育投入不斷加大,除兩免一補之外,更安排大量資金資助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可以預見中國女子特別是農村女子接受的學校教育更為普及也更為高層次,學校體育將進一步夯實基礎,完善其健身化、生活化、競技化和大眾體育、競技體育緊密結合,一方面大力倡導“終身體育”、“健康第一”,加強體育教學改革,不斷改善和提高女生的身心素質,使其養(yǎng)成良好的體育意識和習慣,為社會培養(yǎng)更多具有主體性體育意識的女性公民;另一方面承擔起培養(yǎng)女子競技體育人才的重任,辦高水平的運動隊伍,特別是有實力的體育傳統(tǒng)學校、重點高中、高校,將在女子競技體育方面作出更大貢獻[3]。女子舞龍運動也會隨之發(fā)展,并且在學校將會建立深厚的群眾基礎??上驳氖乾F(xiàn)在舞龍運動正以高校為龍頭“燎原”式發(fā)展,并成為學校的教學課程和研究課題。全國包括各大體育院校在內的至少100余所高等院校已開設了舞龍教學、訓練課程,不少院校還開展了與舞龍運動相關的科學研究工作。一些體育院校已經培養(yǎng)了數屆具有舞龍專項技能的碩士研究生。中國體育科學學會還舉辦了首屆全國舞龍舞獅論文報告會等。經過近10余年的努力,使舞龍無論在全民健身的普及、運動競技的提高、教學科研的成果、民族文化的弘揚、對外交流的加強等方面都得到了前所未有的發(fā)展。雖然在現(xiàn)代社會以“奧運會”為龍頭的體育全球化已成為不可抗拒的歷史潮流,但是我們民族傳統(tǒng)體育舞龍運動的發(fā)展也要順應歷史潮流,不能逆流而上,不但要忠于民族體育過去,也要更加關注民族體育將來。然而古老的傳統(tǒng)舞龍運動,早已深入人心,成為人們靈魂深處的東西,也是每個華夏兒女不可割舍的民族魂。
2.3 人文環(huán)境
女子舞龍運動的發(fā)展在中國有著深厚的人文環(huán)境,不論是對傳統(tǒng)文化的傳承還是民族精神的傳播,以及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方面都有著積極地意義。我們都知道人是文化的載體,如果沒有足夠數量的從業(yè)者薪火相傳,任何一種文化都難逃消亡的厄運。有的文化已經死去,沒有留下任何痕跡;而有的文化還在活著,并且正在活著,她們已經溶入了人的血液里。 在中國龍文化便是如此。在梁力生、葛樹蓉主編的《中國龍舞》一書中有這樣的觀點:“舞龍原是漢族人的舞蹈,在幾千年的流傳過程中,這一由漢族所締造的舞種逐漸為其他少數民族所接納和吸收,而各民族又按照自己的風情民俗、欣賞習慣、生活方式與自然條件,對其加以了不同程度的改編和發(fā)展,并與本民族的文化相融合,最終舞龍在他們當中也深深地扎了根,并一代一代地流傳下來”[4]。雖歷經時代變遷,卻始終以各種生活形式活在一代又一代中華兒女心中,以其獨特的魅力和感染力影響著人們的思想和行為。
作為半邊天,女性與人類的發(fā)展演變是同步進行的,女性用自己的聰明才智發(fā)展著社會文明,世界的一半屬于女人。如果競技場上沒有她們的存在和拼搏,那么體育世界就會顯得黯然失色。舞龍運動如果沒有女子的參與將是不完整的。任何一項體育項目沒有男女的協(xié)調發(fā)展,就不會有該項目在社會上的全面進步。此外,在現(xiàn)代社會獨立自主的女子也要在體育運動比賽中體現(xiàn)自身的價值,女子舞龍運動也是女子體現(xiàn)自身價值的一種需要。女子的“自尊、自信、自立、自強”以及在國際體育上的影響,向世界展示了崛起的中國人的風采,振奮中華民族的精神,提高了中國在世界中的威望,在一定程度上也給我國婦女體育的發(fā)展提供了一種氛圍與環(huán)境。女子舞龍運動有著自己的獨特的表現(xiàn)方式和文化內涵。它與西方的體育側重競技、重視比賽結果不同,其更側重于健身、娛樂和教化功能。其中蘊含著豐富的人文內涵。在千百年的發(fā)展歷程中,積淀了非常豐富的文化意味。就像前任文化部部長孫家正所說:當歷史的塵埃落定,一切歸于沉寂之時,唯有文化以物質的和非物質的形態(tài)留存下來,它不僅是一個民族自己認定的歷史憑證,也是這個民族得以延續(xù),并滿懷自信走向未來的根基與力量之源[5]。
3.1 舞龍賽事的廣泛交流
于1995年國際龍獅總會在香港召開成立大會(總部設在北京)以來,已有26個國家和地區(qū)30多個會員組織相繼加入國際龍獅總會,如馬來西亞、新加坡、菲律賓、日本、美國、毛里求斯、英國、印度尼西亞、澳大利亞、巴西、孟加拉國、加拿大、印度、意大利、文萊、泰國等。這說明女子舞龍運動在國外也有很大的發(fā)展空間,然而在競技舞臺上女子比賽永遠是一道別致美麗的風景,一些獨特女子項目更是人們關注的焦點,女子舞龍運動在國外的開展同樣會得到廣泛的關注。在馬來西亞、新加坡等東南亞國家每年都有固定的舞龍比賽并且都有女子的參與。還有在2006年亞洲奧林匹克理事會已經將舞龍列為亞洲運動會正式比賽項目,在2007年又將其列為亞洲室內運動會正式比賽項目。再之,以世界龍獅錦標賽為代表的各種國際性龍獅賽事活動不斷舉辦,國際間的龍獅學術會議日益增多,國際間的龍獅比賽和表演遍布世界各地,其范圍越來越廣,數量越來越多,質量越來越高。這些比賽促進了國際龍獅界的溝通,提高了國際龍獅運動技術水平,使得古老的中國龍獅運動逐步走向國際化軌道。于2009年5月9日國際龍獅聯(lián)合會第三屆第八次執(zhí)委會會議在上海召開,為了龍獅運動在國際范圍內廣泛的推廣和比賽開展,會議對聯(lián)合會章程和規(guī)則及裁判法進行了修改,同時也對世界龍獅錦標賽比賽項目設定進行了進一步的完善,努力為會員和廣大龍獅愛好者提供必要的競賽服務,于是在兩年一度的世界龍獅錦標賽和以國際龍獅運動聯(lián)合會名義主辦的其他國際性賽事中,舞龍比賽項目應包括:自選套路、規(guī)定套路、抽簽、競速、障礙和傳統(tǒng)(共6個小項),各項目成績相加為全能。另外再加上夜光龍的比賽。國家體育總局社會體育指導中心主任、國際龍獅運動聯(lián)合會秘書長胡建國表示,項目的增加對世界龍獅運動在各個國家和地區(qū)、各種年齡、各種環(huán)境、各種形式的普及和發(fā)展都有著極大的推動作用,是適應各種人群、市場經濟和宣傳、擴大龍獅運動范圍的大膽嘗試。
當然,目前中國龍獅運動在世界范圍內的發(fā)展很不均衡,在歐美地區(qū)的開展情況不如亞洲地區(qū),為了更好地解決這一問題,將這一東方獨特的傳統(tǒng)體育文化傳播到世界各地,中國龍獅協(xié)會先后派出5位專家、14支國內優(yōu)秀的運動隊,前往十幾個國家和地區(qū)進行龍獅運動的教學、輔導、比賽和技術交流。這些國際間的交往活動,不僅傳播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交流龍獅運動的技藝,提高技術水平,而且更為重要的是古老的龍獅運動作為友好使者在增進世界各國人民之間的友誼方面發(fā)揮了橋梁作用。以上這些都說明中國龍獅運動已經被世界公認,同時也充分體現(xiàn)出龍獅運動獨有的體育和文化魅力,表明這項運動具有廣闊的發(fā)展空間和美好的發(fā)展前景[6]。目前世界賽事活動層出不窮,以中國模式為藍本的賽事活動在亞洲、美洲、歐洲各國舉辦過多次。按照國際龍獅運動聯(lián)合會第六屆執(zhí)委會會議精神,目前國際龍獅運動聯(lián)合會爭取達到和超過40個國家和地區(qū)會員組織的目標是有可能的。同時非華人組織的參加也非常踴躍,比如比利時、英國、印度、南非等也積極投入到龍獅運動中來,中華民族幾千年的龍獅文化逐漸受到不同人群、人種、文化習俗的各個國家和地區(qū)的重視和喜愛。
3.2 國際間的文化交流
舞龍運動是我國特色的民族傳統(tǒng)文化的代表,是中華民族能屈能伸,開拓進取,團結合作,自強不息的精神體現(xiàn),是華夏子孫團結凝聚的反映,龍精神已經成為中華民族自身文化的圖騰。舞龍運動可以說是溝通東西文化使者的最佳選擇之一。舞龍運動鮮明的民族特色是中國古代勞動人民在生產勞動過程中逐步形成的一種土生土長的民族傳統(tǒng)文化,顯示出中華各民族的風格和特色[7]。再加上近年來舞龍運動的普及、影響力的加大、傳播速度的加快,舞龍運動已成為中西體育文化交流的一座堅實的橋梁。隨著中國社會經濟、文化的不斷發(fā)展,舞龍這一承載著中華古老文化的體育運動將也在世界各地開花結果。目前只要有華人的地方就有舞龍運動,同時非華人組織的參加也非常踴躍。再之,聯(lián)合會由于中國的積極參與,各國、各地區(qū)對舞龍的發(fā)展樹立起了信心,同時各國、各地區(qū)以中國龍獅運動發(fā)展為最強有力的依托,甚至被各個國家和地區(qū)的龍獅組織當作發(fā)展的堅強后盾。隨著我國綜合國力的日益增強,在國際交往中的地位越來越高,同時也加速了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傳播。有專家稱道二十一世紀國際間的競爭是各國文化之間的競爭,當然中國文化在這樣的大環(huán)境下既有機遇也有挑戰(zhàn)。各國之間也加大了文化的交流,比如俄羅斯舉辦中國年、中國舉辦俄羅斯年、法國舉辦中國年、中國舉辦法國年等那樣進行著本國特色文化在他國的交流。當然在這樣的國際文化交流中,中國的龍文化都充當著重要的角色,我們中國人被稱為龍的傳人,龍是中華民族的象征,在其文化交流中舞龍表演更能體現(xiàn)中國特有的文化元素。華人更是華夏文化在國外的傳播的使者,在國外的節(jié)日、慶典、大型活動中越來越多的融入了中國的元素,其中美國總統(tǒng)奧巴馬就職典禮上就邀請了中國舞龍表演,可見舞龍對國際間文化的交流起到了良好的促進作用,同時也促進了舞龍運動在國際上的傳播和推廣,使外國人能夠更好的了解中國文化了解中國的舞龍運動。
綜上所述,女子舞龍運動具備國內、外的發(fā)展環(huán)境。然而,其要想立足國內、兼顧國際的發(fā)展必須要立足自我,
保持特色,提高套路的觀賞性。既要融民族服飾、民族音樂、民族舞蹈、武術等于套路之中,體現(xiàn)民族性;又要結合現(xiàn)代的背景、燈光、道具等體現(xiàn)時代性;還要舉辦多種多樣的比賽提高競技性和娛樂性;女子舞龍運動的發(fā)展還要用創(chuàng)新的思維對其進行多角度的審視和寬視域的考察;不僅要加強對技術領域的研究,同時更要對文化方面進行思考;我們在對傳統(tǒng)珍愛的同時,也要對現(xiàn)代進行探究。持有批判的理性的態(tài)度。相關學者對此研究任重道遠。
[1] 謝麗娜.《布賴頓婦女與體育宣言》和婦女體育[J]. 體育文化導刊,2002,1.
[2] 謝智學. 在民族師專開展少數民族傳統(tǒng)體育的現(xiàn)狀及其對策[J].甘肅聯(lián)合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8(2).
[3] 張 強. 中國現(xiàn)代經濟進程中的女子體育發(fā)展探因與瞻望[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8(1).
[4] 梁力生,葛樹蓉. 中國龍舞[M]. 重慶:重慶出版社,2002.
[5] 劉 暉. 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之傳統(tǒng)體育文化的保護與傳承[J].體育與科學,2007(6).
[6] 蔣代新. 我國普通高校體育專業(yè)龍獅課程設置的研究[D]. 湖南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6(6).
[7] 段全偉. 現(xiàn)代中國舞龍運動的社會文化學研究[J]. 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5(4).
A Preliminary Study on the Enviroment of Women’s Dragon Dancing
SHI Bao-ping, HUANG Li-ying
The research methods in this thesis include documents and materials, expert interviews, logical analysis, etc.This theis concludes that Women's Dragon Dancing has its development environment at both home and abroad. At home, it has relevent policies, mass base and cultural environment. At abroad, the international promotion of Dragon Dancing opens up a broad international spac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Women's Dragon Dancing.
Women; Drgon dancing; Environment
1007―6891(2014)01―0103―03
J722.214
A
2013-06-18
湖北醫(yī)藥學院體育課部,湖北 十堰,442000。
P.E. Dept. of Hubei University of Medicine, Hubei Shiyan, 442000, China。